歷史記憶:河北白洋淀上最後的篷杆鋪搭建者

我一直相信,人與人的相遇,是一種緣份,就像我介紹的這位老人一樣!

去年冬天,我無意拍到的幸福老人圖片。圖片中的老人竟是篷杆鋪的最後繼承人

歷史記憶:河北白洋淀上最後的篷杆鋪搭建者

老人叫陳小亂,今年七十七歲。聽老人講,篷杆鋪是老人的爺爺很早就已經幹這一行當。

篷杆鋪專門以搭戲臺為主,搭靈篷為輔的一行業。篷杆鋪自己有許多工具。比如搭戲臺用的臺柱子,沙杆,竹篙,木板,蓆……

那時周圍四村八縣的都喜歡聽戲。凡是廟會、過年,都請篷杆鋪去搭臺子。水路便僱船來接,水旱兩路則既僱船又套馬車來接。搭戲臺去過高陽、容城、徐水、任丘、安新等許多地方。戲臺的大小,看唱戲的而定。唱戲若武場戲多,就搭的寬敞;若文場多,戲臺子就小些。

聽戲的園子大小,依據地方大小而定。地方寬敞就搭的大,地方狹窄則搭的小些。

關於戲臺,我只記得橋東蓆場搭的戲臺。戲園子進去後,戲園子為了通風涼快,戲園的左右開有窗戶,窗戶的大小,以一領蓆那麼大。平時蓆是撩起來,用繩子拴牢。若颳風下雨便解下繩子,蓋住窗口。園子裡的座位一排排的圓木。聽戲的人每天都人特別多,聽戲當時是打票的。印象最深的是喜歡看裴豔玲飾演的鐘魁。園子大約能容下三千多人聽戲!

歷史記憶:河北白洋淀上最後的篷杆鋪搭建者

我拍到的靈篷,是最普通的那一種。最前面搭的叫過街牌坊,寫禮的地方是過廳,靈篷的大小也是依據地方大小而定。這個靈篷前面擺祭的地方寬6米,長16米。靈篷的褪靈閣縮窄到4米多,長二丈多(約8米左右)。由於我是門外漢,啥都不懂,不便講太多。

老人的爺爺去世時,上輩的老人搭過的吹鼓樓是最漂亮的。吹鼓樓,搭在過街牌坊的後面,是個小二層樓形式的。下面人們來回走路。吹鼓樓的頂篷,就像我們看到的大瓦房,是屋脊形式的。在蓆的上面人工推出一攏一攏的屋瓦,屋瓦下面推出滴水口,兩側各推出一個貓頭形狀的的標誌。遠遠望去,簡直就是大瓦房。

吹鼓手,坐在上面演奏著曲子。曲子大概有《哭皇天》,《小上墳》,《小開門》和卡戲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用葦蓆搭戲臺,靈篷已退出了歷史舞臺。老人篷杆鋪的工具早已所剩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