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河北白洋淀上最后的篷杆铺搭建者

我一直相信,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份,就像我介绍的这位老人一样!

去年冬天,我无意拍到的幸福老人图片。图片中的老人竟是篷杆铺的最后继承人

历史记忆:河北白洋淀上最后的篷杆铺搭建者

老人叫陈小乱,今年七十七岁。听老人讲,篷杆铺是老人的爷爷很早就已经干这一行当。

篷杆铺专门以搭戏台为主,搭灵篷为辅的一行业。篷杆铺自己有许多工具。比如搭戏台用的台柱子,沙杆,竹篙,木板,蓆……

那时周围四村八县的都喜欢听戏。凡是庙会、过年,都请篷杆铺去搭台子。水路便雇船来接,水旱两路则既雇船又套马车来接。搭戏台去过高阳、容城、徐水、任丘、安新等许多地方。戏台的大小,看唱戏的而定。唱戏若武场戏多,就搭的宽敞;若文场多,戏台子就小些。

听戏的园子大小,依据地方大小而定。地方宽敞就搭的大,地方狭窄则搭的小些。

关于戏台,我只记得桥东蓆场搭的戏台。戏园子进去后,戏园子为了通风凉快,戏园的左右开有窗户,窗户的大小,以一领蓆那么大。平时蓆是撩起来,用绳子拴牢。若刮风下雨便解下绳子,盖住窗口。园子里的座位一排排的圆木。听戏的人每天都人特别多,听戏当时是打票的。印象最深的是喜欢看裴艳玲饰演的钟魁。园子大约能容下三千多人听戏!

历史记忆:河北白洋淀上最后的篷杆铺搭建者

我拍到的灵篷,是最普通的那一种。最前面搭的叫过街牌坊,写礼的地方是过厅,灵篷的大小也是依据地方大小而定。这个灵篷前面摆祭的地方宽6米,长16米。灵篷的褪灵阁缩窄到4米多,长二丈多(约8米左右)。由于我是门外汉,啥都不懂,不便讲太多。

老人的爷爷去世时,上辈的老人搭过的吹鼓楼是最漂亮的。吹鼓楼,搭在过街牌坊的后面,是个小二层楼形式的。下面人们来回走路。吹鼓楼的顶篷,就像我们看到的大瓦房,是屋脊形式的。在蓆的上面人工推出一拢一拢的屋瓦,屋瓦下面推出滴水口,两侧各推出一个猫头形状的的标志。远远望去,简直就是大瓦房。

吹鼓手,坐在上面演奏着曲子。曲子大概有《哭皇天》,《小上坟》,《小开门》和卡戏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用苇蓆搭戏台,灵篷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老人篷杆铺的工具早已所剩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