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它是多么个人化的事务,以至于任何哪怕略有强制性的色彩都会让人感到那么的不合时宜。但是,当我们将其放到教育的视角上来进行审视和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恰恰强调和关注的远远不够。
探 究阅读的产生,离不开对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观照和认识。经过漫长的“有声无言”的蛮荒时代,人类的语言悄悄萌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不断试探、归纳和总结概念 及其意义的结果。藉由语言,人类的童年记忆渐渐由无数个口耳相传的故事和经历组成,它们都是很多代先祖在狩猎与采摘、喜悦与惊吓中,通过观察、遭遇、推测和想象而点滴积累。文字的慢慢出现,终止了语言记忆流传的不便及口耳相传的不确定性,使得人类的故事和文化知识的传承克服了时空上的障碍,让后代的智力和 学习能力得以迅速发展。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阅读应是先于文字而出现的人类行为,因为“即将成为书写者的人必须能够先识别和辨读符号的社会系统,然后才可能将其记载于书页上”。 ①但这不影响我们认为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是一件开创新纪元的大事。中国古人则用这样的神话故事来表现文字出现的意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②有人这样解释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③通 过对先人留下文字的阅读,让后人得以领会天地之“秘”,得以窥见甚至是鬼怪之“形”。事实上,先人们留下的经验远远不是先知般的圣谕,但是,文字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不断地累积,从而为后人的判断提供了广泛的材料,通过不断地阅读它们并进行分析和论证,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几何般地生长。
对 书籍作用的阐释和表达读书籍的热爱和赞颂之辞,可谓滥觥遍地。如培根就这样形容道:“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 给一代又一代。”也有人甚至夸大到膜拜“万岁”的程度,如赫尔岑斩钉截铁所说的:“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即使种族、人类、国家消失了,书籍也将永存下去。”④
我们无意无限制地夸大书籍和阅读的决定性,但阅读的重要是怎样都无法忽视的。
约两百年前,雨果曾这样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由此,学校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书籍的朝代开始了,学校为它准备条件。”⑤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大文豪对学校教育与阅读充满了多么大的期待。可以说,学校教育在这两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似乎已经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学校成为“书籍的朝代”的主要殿堂。
书籍承载的是人类一代代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与文明,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主要是因为人类能够自觉地对文化的持续地传承和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它的未来将是极为危险的。
教 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和精神传承的手段,阅读使其如虎添翼。书籍的出现(从毛皮布帛、竹简木简到纸张),使阅读有了越来越便利的载体,教育便渐渐进入经院 化的传授阶段,虽然早期的学院式教育还只是少数贵族阶层子弟的特权和福利。随着纸张和印刷的技术条件的不断突破,书籍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受教人群的范围,纯粹的文化教育如春天的燕子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阅读的实现,教育才真正有了持续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才不断地促成了科学和文化的飞跃,才有了今天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们发现,愈是重视阅读的教育,愈是重视阅读的民族,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犹太人重视阅读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在世界上各个领域大量涌现杰出人物。
相 比之下,我们该反省中国人的阅读,反省中国当代教育片面重视应试忽视阅读而带来的严重弊端。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中,丰富的阅读已经被教育所抛弃,更多的学 校在为了分数而强迫孩子们不断地做习题和测验考试。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因为不重视阅读,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智力背景苍白虚弱。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亦然。最该有文化的人越来越没文化,最该读书的人越来越远离图书,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让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 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这是中国教育人迫切需要检讨并加以改变的教育现实。
我们认为,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
据此,我们认为应该确立阅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也许会被人认为是矫枉过正的“阅读教育中心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阅读在教育中不可压制的重要性无法抹杀。
首 先,历史传统赋予教育以“读书”、“攻读”的特征历久犹存。“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的读书,虽然没有摆脱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种家庭子弟通过应试读书进入上层社会的功利色彩,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读书行为的普及,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以求上进的认识得到加强,阅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 次,读书对影响人的志向、人生观、品格情操和生命状态的重要作用,这是教育学认同并藉以作为重要施教手段的。“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 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⑥
第三,教育各门学科除了教材基本知识之外,都离不开大量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文科自不待言,即使是理工科也越来越离不开广泛的阅读,随着科学研究的与日俱进,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新进展新成果和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已无法躲过。
第四,脑科学的研究,越来越证明阅读对大脑的影响和改变是明显的。
随着近些年脑科学研究的迅速推进,关于脑的秘密虽然所知还很微乎其微,但已经足够让我们惊叹。在大脑那鬼斧神工的构造和众多机能中,遗憾的是,阅读并非是人大脑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阅读可能是脑所承担的最困难的任务,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研究发现,大脑内并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脑区,基因尚未将阅读融入编码结构中。科学家们推测,阅读可能不像口语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成为了生存的技巧。⑦人类创造出文字不过是四五千年的事情,相比人类的历史可谓非常短暂。人类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蓝图还是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远祖们,在进化中,并不存在任何因素促使我们通过视觉来理解语言,人类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⑧正 因为没有特定的基因组直接负责阅读功能,我们的大脑只好在负责视觉和语言的原有结构间建立联接去学习阅读这项新的技能。科学家们沮丧地说,正因此每一代的 每一个儿童都需要重复大量的工作。儿童天生就会辨认声音,而文字是额外的需求,他们就需要努力学习才会读懂。而为了获得这项非天赋的技能,儿童需要一个全面的阅读教育环境,这样他们大脑中负责阅读的神经回路才能得到充分开发。⑨
因此,人的阅读能力的形成要充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才行。
第 五,阅读对教育不均衡造成的教育差距具有弥补性的作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和不同家庭的各种差距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巨大的教育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 尖锐问题。我们知道,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高下的往往就是软件水平。重视阅读的学校,即使校舍很普通,它也可能是一所优秀的学校。狄金森在诗歌中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 车——承载着人的灵魂。”阅读能够让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甚至逐渐成为优质教育群体。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发现,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密切相关。斯蒂芬·克拉生在书中说: “虽然贫穷家庭的孩子接触书籍的机会比较少是事实,但若是将贫穷孩子分成两组,被提供较多读书机会的那一组孩子将会发展出较高的语文能力。”在教育中倡导阅读也许是教育投入中相对比较廉价的,也是改变最为显著的举措。但正如斯蒂芬·克拉生所感叹的:“目前学校尽的力还很少。事实上,学校不但没有拉近起跑点 的距离,甚至还使差异扩大。”《朗读手册》这本书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第 六,阅读的教育治疗作用越来越得以彰显。阅读是通向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道,它除了能解决人的生存之外,还能给心灵以慰藉。很多人的感受是,“沉醉在阅读中, 而平常担心的问题都会消失无踪”,“阅读让我从日常生活中难以忍受的……逃离出来……我得以逃离周遭的人、事、物,还有逃离我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⑩而阅读时间里,教育管理也会得以改善,当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时,班级会非常安静,不会有秩序问题,“一位中学校长说自从他们学校开始营造阅读环境以后,发生的纪律问题降低了50%”。 ⑾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学生是比较常见的教育现象。但是,通过科学的阅读指导,孩子在与那些最美妙的故事和最美好的书籍遭遇后,会渐渐发生改变。事实上,在很多学校里有很多通过阅读得到成长的问题学生和发育弱势的学生案例,很多学生通过阅读中每年都有明显的新变化。一些案例比如内蒙古罕台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乡镇学校里的案例,学生通过阅读前后对比的巨大变化让人惊讶之余,也让人非常感动和感慨。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时,一些教育机构如新教育实验教师团队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了儿童阅读课程以及相关阅读图书音频等,令人欣喜的效果证明,聆听故事和阅读那些最美好的书籍对于抚慰和调整儿童心理是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的。
阅读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能力。教育,要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教育应该恪守的宗教教义般的信条。没有阅读,学校就成了知识海洋边不断搁浅的大小船只,让人饱含希望却无法航行更远。
(注:文中配图均为北京十一学校林月琴图书馆)
注释:
① 《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
② 《淮南子·本经训》
③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
④ 《赫尔岑论文学》,(俄)赫尔岑著。
⑤ 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论》,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⑥ 《与书为友》,〔英〕塞缪尔·斯迈尔斯撰。
⑦ 《脑与学习》,〔美〕David A. sousa 著。
⑧ 《脑的阅读》,〔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著。
⑨ 《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美)玛丽安娜·沃尔夫 著。
⑩ ⑾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著。
閱讀更多 朱寅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