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震仪真的能预测地震吗?原理是什么?

大宋剑客


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现代人类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而题目中谈到张衡研制的也不是地震仪,而是“地动仪”,这是在东汉时期,由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它据记载是能感受到地震发生时的震动,能标识出地震发生的方位。 所以地动仪也是感受地震震动,给予当时发生方向的显示,并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对于人类来讲可以上天登月,但却无法入地,仅靠地面和地表的监测,至今还无法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测。对于张衡的地动仪,《后汉书》记载也是对地震发生后的方向指示。地动仪内部结构精巧,通过验震棒来感受地震源的震动,并指出地震的来源方向。

如果地震仪真的可以监控震动方向,对于古代来讲,交通和信息传播都是困难的,地动仪能在受灾地区快马来报之前,知道震源方向,也可以提前做好赈灾准备,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东汉记载以后,地动仪也失传了,无法验证其监控震动方向的真伪了,更不要说预测地震了,现代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设备也是无法预测地震的。由于大量专家的质疑,近期在教育部的统编历史教材中,已经删去了对张衡和地动仪的介绍。


量子实验室


张衡的地震仪当然不能预测地震!但是它可以在地震发生后,测定并告知地震发生的大致方位!

因为地震预测必须在地震发生前,告知公众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造成的大致影响。但是,张衡地动仪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能够告知公众地震发生的大致方位。可见,张衡地动仪不要说预测地震,甚至连监测地震也做不到,因为现代的地震仪可以在震后准确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而地动仪只能测定一个大致的方位。如上图所示,当地震发生后,地震波的能量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从而引起地面的振动,从而可以触发地动仪内部的机关,从而使得地震发生方向的龙突出珠子给蛤蟆。而值班的人员就可以通过查看蛤蟆最里面是不是有珠子,从而知道有没有地震发生在其他地方。

最后我要说的是,地震预测是全世界都解决的不好的难题。因此,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拔高古人的地震监测预测水平,以讹传讹,夸大地动仪的作用,是完全不科学、不理性的!


地震博士


似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能够说明张衡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而是“哪个方向发生地震,相应方位龙嘴中的铜珠就会落在蛤蟆嘴里”。

张衡地动仪的具体构成目前已经失传,原因在于距今太久远,将近1700年,加上古人“惜墨如金”,对于此类偏属于“工”的技艺并不很重视,《后汉书》中记载的相关内容也不过230来字,一部分还是“形似酒尊,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下有蟾蜍承之”这样的外形描述,从只言片语中难以知晓其具体设计。仅知道原理和共震有关,利用金属杆悬锤感受振动,传导至龙嘴机构吐出铜珠。

历史上曾记载,张衡发明地动仪后,有一次铜珠落下,于是断定在那个方位发生了地震,几天后当地快马加鞭送来消息,那个方位的某个地区确实发生了地震。从其结构、应用效果来看,地动仪也是没有预测地震功能的,而是偏向于震后播报,用于指导赈灾活动。现代科学家也试图复原地动仪,但是几个版本都没有预测地震的功能,甚至不会动,龙嘴铜珠也不会落下,也无法用于震后的报道。

说到对地震的了解,肯定是现代人远远超出一大截,古人认为的“地龙翻身”,在现代科学技术看来,是地址活断层的移动和断裂,是能量积聚和释放过程,一旦平衡打破,将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不过由于地址活断层一般位于地下较深的位置,无法判断能量积聚到何种程度才会释放,虽根据历史上某地地震发生强度和间隔年代来判断,也很不准确,无法进行地震前的短临预报。张衡那个年代,人类对地震的成因都还不了解,怎么可能制造出预测地震的设备?


来看世界呀


根据史书记载,张衡地动仪不能预测地震,只能在地震后探测检验地震发生方向,也称为验震仪。

2010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上,采用的是1951年直立杆原理复原地动仪,这个家伙实际是不能正常工作的。2010年秋季教改后,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删除了张衡地动仪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对张衡地动仪的质疑

奥地利人雷立柏在2000年出版了《张衡:科学与宗教》,他对张衡地动仪提出了质疑,认为地动仪根本就不存在,是人们的虚构。“张衡的地动仪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后汉书》的记载不一定是可靠的”。

中国历史上对地动仪也有不同的声音。南宋的周密在《齐东野语》里面就不相信张衡的地动仪能测验地震。清朝的经学大师阮元(他监修过《十三经注疏》)也不相信,说 “余终不信有其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衡的地动仪只是人们的一个虚构,而是我们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太少,还不能真正复原张衡地动仪的原貌。人们还是在不断探索复原地动仪。目前英国人米尔恩、冯锐的悬垂摆原理复原地动仪,可以工作,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

中国与地动仪相关专利目前公开的有几十项

从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以“地动仪”为关键词,搜出62项,因为公告和授权有重复,实际没这么多。有参考价值的地动仪模型也有十几种。

地震横波与纵波

我们人为的振动干扰,比如汽车、跺脚、关门等震动,会导致直立杆倾斜,但这些振动主要是上下振动的纵波。悬垂摆对纵波不敏感,你剁脚它没反应,只对横波和面波带来的震动有灵敏反应。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1883年英国米尔恩的悬垂摆原理第一版复原地动仪

1883年,米尔恩根据历史上有关张衡文献的记载,开始设计地动仪。米尔恩的设计采用了悬垂都柱法。他估算地动仪的高度大约3.5米。

1883年,米尔恩发表了地震学名著《地震和地球的其他运动》,详尽介绍了张衡的地动仪和自己的复原工作。

1892年,在地动仪的基础上,米尔恩设计成功世界上第一部悬垂摆地震仪,高6米、重25公斤。

1939年日本今村明恒的直立杆原理第一版复原地动仪

今村明恒采用了萩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制造了一台地动仪。但他为了复位,在直立杆的下面放了三个弹簧。但东汉没有使用弹簧的记录,所以他的研究就中止了。

1951年王振铎的直立杆原理第二版复原地动仪

王振铎一开始是设想采用米尔恩的悬垂摆原理,但后来改用了直杆原理。

1951年,王振铎复制出了1:10比例的张衡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在日本展出时,参观人员要求演示一下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只好用棍子捅了它一下,龙口的铜球落入了青蛙口里。

有专家讽刺:梁上挂一块猪肉都比它强

2004年冯锐的悬垂摆原理第二版复原地动仪

冯锐根据《张衡传》估算出地动仪的直径约2米,高度约3米(与米尔恩的估算非常接近) 。

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汉代柱子来推算,都柱的高度和直径比例大约在6-8。

按照3米左右的地动仪高度来估算悬挂都柱的振动周期,应该在2.4-3秒。

冯锐根据1985年、1987年河南省洛阳地震台记录的陇西地震波记录图,发现从陇西到洛阳的地震波以瑞利面波为主,周期以2-5秒为主。固定地区的地震波形基本是稳定的,张衡年代陇西至洛阳的地震波,也应该是是瑞利面波为主。

2004年,冯锐用悬垂摆原理第二版复原地动仪,经过地震模拟测试,成功验证能够正常工作。

都柱的底面有一个凹球槽,与底座的尖顶之间,放一个圆球。轻微的噪声振动不会放出圆球,地震波来时,都柱摆动放出圆球,沿槽向下滚动击中八个方向中相应的机关,龙口的铜球落入青蛙口中。

悬垂摆类似傅科摆

法国人傅科用一个沉重的悬垂摆验证了地球在自转,成为物理学历史上的一个优美的实验。傅科摆用的大圆球有几十斤重,悬挂绳很长,上面有灵活的万向节,依靠惯性,可以验证地球自转,并且可以减少外界的振动干扰。

张衡没有采用大圆球,而是采用了似圆柱体,因为大圆球在古代的铸造加工难度很大,圆柱体的铸造加工要容易很多。

地动仪的相关历史资料:

《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东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306年)《续汉书》记载: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转载)

《后汉纪》比《后汉书》早约69年,《续汉书》比《后汉书》早约139年。

另外,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制造过地动仪,还写了著作《器准》、《地动铜仪经》,但这两本书后来都失传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地震不可预测。美国曾经在一个地方科学家做实验,一直认为那个地方某时间有地震。科学家呆了三年,可是地震却迟迟不来。知道这个地方会发生地震,但是时间肯定会有出入。

地震是板块之间相互受力到达一定状态,岩石的应力承受的极限断裂发生的剧烈地表运动。

在石头断裂的一瞬间会产生微弱电流,从而地震前期会有极光出现。大量的应力集中作用在某块地块上,发生的瞬间断裂,这个点是不可预测具体时间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发生地震之后,产生的横波导致的小球掉入蛤蟆嘴里。这不是预测地震,这是感知地震已经发生,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以前就有这个技术。说明古人的确实很厉害。


经典电影视


已经复制成功了地动仪,中央电视台的科学类节目里有详细的介绍

地动仪,可以指示发生地震的方位,共八个

其核心结构是:

地动仪内部的下部,有一个铜制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面(平的)放置一个铜制圆球,圆球上放置另一根铜制圆柱,这根圆柱的顶端通过细绳悬挂。

铜球和上面的圆柱体之间轻轻接触

当有地震发生时,上面的铜柱晃动,带动圆球滚动,落入对应的蟾蜍口中。

这个复制物,在中国地震局的地震模拟台试验,获得成功


郭民485


张衡地动仪有的说采用“共震原理”来工作,这也一直是主流的说法,由于张衡地动仪早已经失传,后期我们看到的都是后人根据记载复制的

具体说的能不能预测地震,因为历史已久,很多传言已经无从考究,到时已现在科学都不能说做到百分百准确,这对于东汉时代的科技,感觉是不可能,但是现在很多先进科技都是以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演变或启发而来,所以说能不能真的预测地震只能说是考古学家研究的一个对象罢了,因为现在靠的是现有先进科学技术来完成地震预测工作

如有补充或不足,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羞涩的再见


张衡的“地震仪”叫地动仪,严格来说算不上完整的地震仪;能够感知地震发生的大体方位,能够预测比较大的灾难性地震。原理据说是靠惯性,具体可以问问度娘,这都是后来有人复原并不是当时张衡的地动仪。但是地动仪只能辨别大致方向,并不能预测震中和距离。


二次元肥宅猫


张衡地震仪原品完全可以监测地震,复制品不能监测地震是因为技术不能复原到位的结果。地震预测原理尚在专利保密阶段,还不能公布于世。公布得有资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