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杀功臣?不能贬为庶人吗?

枫落花痴


朱元璋其实倒不一定要杀功臣,老朱杀功臣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太子朱标之死。

(晚年朱元璋)



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这个儿子早早的就被朱元璋立为接班人,在洪武元年明朝立国的第一年,朱元璋就迅速的立朱标为太子,确立的接班人的地位。

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寄予厚望,请了一套全明星的阵容来教授辅佐朱标,其中就包括明朝最顶尖的才子之一宋濂。而且朱标本人也颇为争气,史载,太子仁厚,与朱元璋杀伐果断的性格不同,太子非常仁爱,心地慈善,相信当了皇帝,也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视察回京之后,感染了风寒,当年去世。朱元璋痛不欲生,这件事儿沉重的打击了朱元璋,让他的精神顿减。

在太子死去之前,朱元璋兴起过三次大狱——胡惟庸案、蓝玉案和空印案。虽然三次大清洗让上万的官员掉了脑袋,但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功臣。而且这三次大清洗都是有独特的原因的。

胡惟庸是明初宰相,但当了多年宰相以后开始膨胀,甚至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力,很多事情竟然敢擅自做主,而且结党营私,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准备废除宰相制度,遂兴起大狱。而蓝玉更是功高自满,居然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自取灭亡。

但是在这两次大狱中,虽然有一部分功臣被杀(如李善长),但并没有大规模株连,尤其是武将。真正大规模的诛杀武将,是在朱标死之后。

(明建文帝,脸贼长)

太子死了,按说朱元璋要立其他的儿子,他有十几个儿子,嫡长子也有数个,其中还包括后来的永乐帝朱棣。但是朱元璋偏偏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实在是太疼爱太子朱标了,也许是对于长子的逝去太过伤心,也许是爱屋及乌,总之他犯了一个错误——立皇长孙朱允炆!

后来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曾经说过一句话:“国赖长君”。

皇帝这个活,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尤其在开国初年,年龄小是镇不住的。朱元璋就犯了这个错误,他把十几岁的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完全不考虑他的能力。

朱标是多年培养的太子,各方面能力都很成熟,完全可以掌控局面。可是朱允炆只是个孩子,一点威望和经验都没有。

老朱说,那就让爷爷给你开路吧。

为了让这个孙子坐稳皇位,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尤其对武将,功臣武将的噩梦就是从此开始的。因为根据历史经验,最容易造反的就是开国武将,最容易威胁皇位的也是他们!(比如西汉等王朝)

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能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呢?

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复起。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完全没有要死的意思(实际上一直到他死的前一天他身体也很好)。但朱元璋当时已经是个老人了,赵匡胤可以确保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局面,朱元璋不能。

朱元璋想的是,你们这帮老家伙,就算免了官政治能量还在。万一我孙子继位以后一个糊涂,把你们复起召回来,重新掌兵怎么办呢?或者说你们赋闲在家,等我死了以后倚老卖老,不听指挥怎么办呢?

保险起见,还是都杀掉吧。

这就是皇帝的逻辑,所有的感情、功劳、人性,在他们眼里都不如权力重要。

但是兵总是要掌,于是朱元璋认为,谁也不如自己家人靠得住,还是把兵权交给朱允炆的几个叔叔吧!毕竟自己家人不会造你的反。

事实证明老朱又算错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知道自己死后几年就江山易受,自己的儿子完全大乱自己的安排的话,不知道要作何感想哦~


小约翰


古代历史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很多,只是朱元璋的这一次最为突出而已。为什么是杀,而是不是贬,因为朱崇八要斩草除根,杜绝后患。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只有西汉刘邦和大明朱元璋是平民起家,其他大多是权臣篡位或割据政权逆袭。于是其他时期,开国之初的争斗更多在宗室之间,文臣武将去选择站队。

刘邦建国之后,也陆续收拾了那些威胁最大的异姓王们,剩下的那些列候,已经没有多少兵权了。周勃等诛杀吕氏,那是等到吕后去世后才敢的,而且因吕家也没有了领军人物,刘家也是空缺继承人。所谓特殊时期。

朱元璋的时代,打下江山的都是那些公候们,既有悍将,也有文臣。相比之下,皇子都太年轻了,没有战争经验。虽然建立分封制度,几个年长的皇子驻守北部边疆,但这是为了太子朱标的布局。没想到的是,太子死了。朱元璋决定立孙子为继承人,其面对的局面很复杂,即有叔叔们的虎视眈眈,又有开国功臣的桀骜不驯。这些是让朱元璋决定痛下杀手的内在原因。至于国家吗,人总是有的,从来不缺官。打天下一帮人,治理天下可以换一批,反正大股东是自己。

击功臣们,如果只是贬谪,他还活着,他的威信还在,他的部下还在,于是有很多隐患。特别是当处理面积比较大的时候,以免他们联合起来搞事情。所以呢,老朱一狠心,都杀了吧。杀一个还不行,围绕着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各种扩大化,各种株连。于是持续不断的满门抄斩、诛灭九族。这种屠杀与恢复宫人殉葬制度是中国文明史的一次大退步。


几苇渡


这个我觉得得从皇帝和臣下的关系来看。

主弱臣强自然要大杀功臣,保住自己的皇权

比较一下历史上有名的杀功臣的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布衣出身,杀韩信、彭越、英布等人;


朱元璋,布衣出身,杀李善长、冯胜、蓝玉等人。


汉朝的刘邦杀功臣,是一个一个地杀,而且不明目张胆的杀,借吕后之手杀掉韩信。朱元璋则是一批一批地杀。朱元璋大杀功臣一共有两次,两次的目的都一样,为了稳固皇权,为自己的接班人朱标扫清障碍,朱标死后朱允炆年少,更不能允许有主弱臣强的局面存在。

打压相权 稳固皇权

所以朱元璋自明洪武元年坐上皇位,到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三十年间,明朝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被他屠杀殆尽。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借助惟庸、蓝玉两起所谓的“谋反”大案,进行大肆株连。惟庸于洪武六年为相,因精明强干,又是老丞相李善长亲戚,深得朱元璋宠信。朱元璋甚至把早于惟庸两年入相的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让惟庸独居相位。这惟庸大权在握后,便有些得意忘形,经常当皇帝的家。时间一长,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等上奏惟庸结党谋反,朱元璋随即诏令严加审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招出之谋反人员,包括告密人涂节,一并处死。两个案子中诛杀胡惟庸,并且广为株连是为了皇权独大,打压相权,废掉丞相,因为丞相权利太大,处处掣肘皇权,遇到朱元璋这样生猛的皇帝还好,真遇到草包皇帝可能废立皇帝甚至有可能出现篡位的危险。这一点可以参照“跋扈将军”梁冀毒杀汉质帝、司马懿篡魏。

警惕勋贵

至于蓝玉和唐朝的侯君集一样,倚仗功劳,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忘记了

“功高震主者身危 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古训,不但如此他还自己作死。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皇帝闻知,很不高兴。 又有人说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蓝玉犹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越发怏怏不乐。而且蓝玉在军中广认干儿子,居然多达三千多人,如此在军中网罗羽翼,那家皇帝能睡的安稳?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 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 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 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蓝玉案后功臣被屠戮殆尽,朱元璋也就能坐稳皇位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敢对功臣大下杀手,这也得从当时的形式出发。杀不杀功臣,与当时的形势背景有关,以东汉为例,刘秀开国,靠的是以南阳集团为代表的地主豪强的支持,这些豪强势力很大,在整个东汉一朝都举足轻重,作为皇帝的刘秀,面对地方豪强的汪洋大海,必须打一派、拉一派,才能保证中央的稳固统治和财赋收入,而他的选择,是袒护南阳勋贵集团,分享部分利益来结成对抗其他豪强的联盟,表现在外在,就是“不杀功臣”。

李世民留着功臣集团,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面临着协调关陇、山东、江南三大士族集团的平衡问题。他的策略,是以关陇勋贵为基本盘,对山东、江南既有拉拢,又有打压。与刘秀类似,如果他不把基本盘——功臣集团稳固了,面临山东、江南士族的压力可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而后来唐朝站稳脚跟以后,对关陇勋贵也没再客气——从某种程度上讲,武则天上位之后替李世民补上了“杀功臣”这一课。

敢不敢杀,与形式背景有关

朱元璋的时代,士族早已消亡,基层更多由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组成,完善的科举制使得皇帝的班底有了源源不断的寒门士子的补充,对功臣勋贵集团就没有继续拉拢的必要了。而且,很多功臣的命运也和朱标早逝这一偶然事件紧密相联,可以说朱标的早逝进一步迫使朱元璋警惕勋贵集团,所以痛下杀手。

朱元璋个人性格有关

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光武帝刘秀也没有杀功臣,这跟他们温和的性格有关,但朱元璋是个猛人。废掉相权,搞的自己宵衣旰食,每天批阅奏折几千件,就能看出来。他做事从不留后路,要做就做到最绝。所以为了保住朱姓天下,杀光功臣在所不惜。


火器工坊


必须杀,不能留下后患给后世子孙!朱元璋本为一介布衣,早年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中年时来运转加入反元斗争中,率领淮西子弟兵们,南征北战,将元朝的统治者赶到了长城之北。更是从众多的义军之中,脱颖而出,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智杀小明王,东擒张士诚,南灭方国珍。顺利建立明朝,是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明王朝,克服重重险关,消灭一个个敌人,最离不开的便是淮西子弟们。跟谁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子弟为明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也大肆嘉奖分封了淮西子弟们。那么为什么晚年的朱元璋要痛下杀手,对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子侄们大开杀戒?导致淮西勋贵们几乎殆尽!



朱元璋之所以对曾经的勋贵诛杀殆尽,原因其实很简单。

其一,朱元璋一生最崇拜的皇帝便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建国后利用各种手段杀害了功高盖主的韩信,以及其他异姓王。为的就是汉朝不再出现向周王朝那样君弱臣强的局面。毫无疑问,朱元璋的早期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和后期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都性情温润,宅心仁厚,对于自己百年之后,朱元璋十分担心这些倚老卖老不服管教的淮西子弟们会对子孙后代的君王构成威胁,所以必须杀!



其二,淮西勋贵们马上夺得天下之后,封王拜相,开府建衙,摇身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人上人,好不威风!但几十年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将军们,一般都是粗人,依旧保持着乖张桀骜不驯的性格,经常见面喝酒聊天,酒醉之时经常回忆军旅生涯,讲一讲自己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兴奋之时经常直呼朱元璋小名。或者有时也会有一些愤愤不平,颇有微词。但一开始的朱元璋并不在意,最多批评两句。


但随着王朝日久,朱元璋慢慢步入了晚年,而作威作福了十几年的淮西勋贵们却依旧势力庞大,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而且淮西勋贵们内部十分团结,这让晚年丧子的朱元璋本就脆弱的内心越发的紧张和不放心,为了给自己的皇太孙朱朱允炆扫清障碍,永葆大明王朝千秋万代,不像秦帝国二世而亡。因此,朱元璋必须在自己御龙升天之前,将淮西勋贵连根拔起,而不是贬为庶人,因为一生桀骜不驯的将军们即使做了庶人,依旧有可能在朱元璋百年之后恢复权力,对朱姓王朝构成威胁。必杀!因此朱元璋凭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基本将淮西集团清洗一空!


朱元璋怕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淮西勋贵们杀戮殆尽,却祸起萧墙,自己的儿子朱棣与自己指定的接班人朱允炆来了次短兵相接、叔侄相残的好戏!


珞珈山的猫


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讲到,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为新贵之后,野心和贪欲逐渐膨胀起来。而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悲惨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权成功后的卸磨杀驴行为,其实深入分析一下,这些所谓的功臣良将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牵连甚广的蓝玉案,至少蓝玉本人死的是一点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样,拿皇帝当傻子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以蓝玉的战功来说,是对得起他的职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捕鱼儿海的战斗。可是蓝玉这个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义子就收吧,蓝玉也跟着学,一收好几千个干儿子,你蓝玉这样邀买人心到底要干什么。

蓝玉北征的时候,手脚不干净,很多战利品都被他据为己有,并没有上缴,这种事朱元璋能不知道么,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参合到人家兄弟间的家事中去,你蓝玉挑拨朱标和朱棣的关系,那朱棣还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儿说了不少蓝玉的坏话,最后锦衣卫又适时的递上了蓝玉谋反的报告,那蓝玉就算是死的彻底了,平时骄横跋扈不知道收敛,倒霉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在捕鱼儿海的大功后不久,这个蓝玉竟然强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的隐忍从他刚刚建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能忍那么多年算是不错。

蓝玉并未因此而收敛,军中将校的官职升降,他一个人说了算,朱元璋斥责了他,他还是没有觉悟,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军中都是你蓝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稳么。

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为此仅仅是闷闷不乐,丝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有些危险,并且在朱元璋的心里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诸如强占良田,纵容家奴的事儿就不用说了,太多太多。


想这种不知收敛的人,配给朱标朱元璋都担心,更何况朱标早死,朱允玟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会看不出来,蓝玉辅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种办法的。所以蓝玉必须死,可能各位读者如果处于朱元璋的位置,也会这么做。

全说我可说不过来,我只能再简略的说几个人,不过有一点,我们看待历史要设身处地的用当时人的封建礼教和时代局限性去看,比如僭越,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会想,嗐~别那么小气,包容一下就过去了。说实话,在那个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

李文忠——李文忠终年四十六岁。朱元璋怀疑淮安侯华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朱文正——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邓愈——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到达寿春的时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为降将蒋英等人所杀。

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拿朱元璋当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为胡惟庸逆党,爵位废除。

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傅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较冤的,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宁折不弯,毕竟他是自杀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参加宴会,而守卫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儿子傅让,看门的时候未配剑囊,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一般守卫那剑都是要收到剑囊里的,真有危险才拔出来,而傅让就手拎这宝剑,别人倒还无所谓,而皇上就不同了,这绝对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设想一下场景,皇帝来了,一个家伙拿着能捅死人的剑就直接攥手里门口呆着。在那个年月碰上个不好说话的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也谈不上错。

再看付友德对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加粗部分,这就是我说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的原因,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那么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么为什么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没有原谅,反而还说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这么混么?!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日常中也能见到这种场景,某些人错了,但是并不承认错误,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轻飘飘的说对不起,眼中充满了不屑,嘴角挂着轻蔑的笑容,潜台词就是“至于么,小题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话赶话,说戕了,一气之下,朱元璋让付友德带傅让首级来见,立刻,傅友德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这里再插一句,有的朋友会说,咦?你要人家儿子脑袋人家都拿来了,朱元璋怎么会假惺惺的说“你怎么忍心”?原因很简单,前文说过,这是争执之中的话赶话,说到那儿了,一句气话,但付友德就是宁折不弯的脾气直接就把儿子头提来了,所以朱元璋下文会暴怒!非常暴怒!因为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气话让付友德用行动变成了对朱元璋的反戕。说白了就是置气至死。说了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还会觉得这段话很奇怪么?),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冯国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郭英——到朱棣时期都还或者,朱棣也没动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后老病而终。

至于贬为庶人这个问题,我觉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认罪认罚,大明律干什么用的,凭什么就贬为庶人不必承担后果?至于政治上的考量,这些功臣们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没官,就扑腾不出水花了,比如什么浙东派和淮西派。我把蓝玉这个倒霉蛋再次拎出来讲解一下,蓝玉可不能放虎归山,因为这哥们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亲,部队里都是他自己人,真让蓝玉瞅准机会,那老朱就该受伤害了!


古今通史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贬为庶人,可是本领仍在,故旧仍在,部下仍然!

我是一个将军,老朱把我贬为庶人,我心必然不服,于是找到一个三品将军,问他,

你现在是几品?

三品?

想当一品么?

想!

好,跟我干吧!我当皇帝,你做一品大将军!

OK!

老朱手下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部曲过万。什么是兵,兵不一定听皇上的,因为士兵最信的反而是和他们一起冲锋陷军的将军。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官职,而是你的影响力

法国的拿破仑不也如此么!他只要说,我是拿破仓,带着你的枪,跟我走!整个法国人民都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

这个情节还被写在了小说里,好像叫什么《大汉帝国风云录》吧,就是主角年老隐居是,皇帝派人来杀他,结果主角面对士兵,轻描淡写地说,我是***,倒转你们的武器,跟我走!结果,那些兵果然就跟他走了!

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太到可以违背皇帝命的地步!

如果太子尚在,一切还好说,一个朱允文,温文尔雅的样子,如果是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部下的对手!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必须杀掉!而且,只能杀掉!

因为,权力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这一点只要老朱在,绝对没有问题,可是,老朱同意会嘎一下就没的!

剩下一个小屁孩儿,如何驾驭?

杀,是最正确,最省事的办法!天下一统了,能打仗的人越多,不安因素就越多。

刀子,还是握在自己手里舒服!


亦有所思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比较伟大的皇帝之一,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做到了开国皇帝,种种传奇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当然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为了捍卫自己的皇权,巩固自己的地位,做了大量的努力,比如说朱元璋特别憎恨贪官,杀掉了很多贪官,但是当时的俸禄也不是特别的高,所以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创办的锦衣卫更是让人们整日提心吊胆,可是有人就会说,为什么最后杀掉很多工程呢?难道不能贬为庶人吗?

一、太子朱标早逝

朱标从小就被封为太子,朱元璋对这位太子给予了厚望,亲力亲为,为太子扫清前方的障碍,当然也给太子留下了很多肱骨大臣来辅助自己的儿子,但是朱标命不是特别的好,还没有登上皇帝就去世了,朱元璋在万分悲痛下降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年幼的朱允炆没有朱标的威望,朱标的兄弟们虎视眈眈,为让孙子登上宝位,只能痛下杀手。

二、皇权不容侵犯

朱元璋从放牛娃走到皇帝的位置,可以说每一步都是难上加难,自己的痛楚只有自己知道,成天跟自己称兄道弟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对自己都不太尊重,可别说是对自己的儿子、孙子了。《朱元璋》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刘伯温一直想回家归养,可是朱元璋一直不放过自己,朱元璋就想这是看不起我啊,不愿意辅助我坐江山,马太后一语道破,皇帝只能抛弃你,而你却不能抛弃皇帝。这就是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三、劝归养开国功臣不愿意

朱元璋也知道这些开国功臣的能力,陪着自己天下都打下来了,能力朱元璋是看在眼里,当然如果为我所用可以,就怕谋反,胡惟庸的谋反对朱元璋的刺激可以说是不小,朱元璋也曾想过杯酒释兵权,让淮西勋贵回家归养,给黄金、土地等等,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归养,更可气的是开始结党,皇权岌岌可危,只能痛下杀手。


小书屋读书


杀功臣是因为皇孙年幼,怕新皇继位以后,镇不住哪些功臣宿将!

为什么一定要杀死,而不是不贬为庶人?这是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威望”!有一种关系叫“结党”!我来拿袁世凯举例。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为摄政王。摄政王对袁世凯很不满意,上来就解除袁世凯的官职,把袁世凯赶回家了。但是,袁世凯虽然在安阳赋闲,朝中事务他都一清二楚。北洋亲信时刻会向袁世凯汇报朝中大小事务。

(袁世凯钓鱼照)

袁世凯还以《自题渔舟》为题,作诗:“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袁世凯在家赋闲三年,可是,朝中关系一直没断。他就等着机会,随时复起。刚好,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满清指挥不动北洋新军。这些新军都是袁世凯的旧部,只听袁世凯的调遣。满清没有办法,只能让袁世凯复出。10月14日,满清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11月1日,清廷又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袁世凯组织新内阁。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清朝灭亡!

赋闲在家三年的袁世凯,依靠旧部支持,不出三个月,就把清朝干倒在地!如果再给满清一次机会,满清肯定会想法杀了袁世凯。

朱元璋在位时,明朝朋党就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把功臣宿吏罢官回家,不能避免他们在朱元璋死后,接连党羽,干出谋逆之事。

这些官员要么是门生关系,要么是同乡关系,要么就是姻亲同僚关系。虽然能把老臣罢官回家,但是,他们的关系网还在,很容易就能东山再起。

而且,朱元璋觉得,这些功臣没有留给皇孙再重新启用的必要。所以,不如直接杀了,永绝后患。

朱元璋的考虑是对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基本都是威胁到朱元璋的皇权统治,而且,牵连官员众多。尤其是空印案,百官都知道“空白盖印公务文书”的存在,都在瞒着老朱。在朱元璋看来,这件事太恐怖了,官员竟然如此相互勾结,所以,老朱杀了很多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朱元璋是我们汉人的皇帝,布衣天子,从一个放牛娃坐上皇帝的宝座!说实话是我们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一生可以说是就死一生,我本人非常喜欢朱元璋那部电视剧。

相信大家都听过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把曾经和自己打江山的全部处理掉,包括他的干儿子蓝玉也被灭了族,就是大功臣刘伯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也没有幸免(当然有人说刘伯温是病死的),我们翻一下历史还有类似的皇帝也是这样,杀功臣!最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也是布衣天子!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个人认为做的是对的,因为这些悍将在战争时期是一把利剑在和平时期就是一把双刃剑,战场上有多大的用处和平时期就有多大的害处,他们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一旦没有了战争国家就得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们,而且永远也满足不了!管理起来也费劲,更何况朱元璋是布衣皇帝,也没有什么治国的经验,生怕他们再次造反!

得,一咬牙,都把他们做掉算了




诚信赢天下hzm


农民起义成功之后还是农民吗?显然不是,那变成啥了?变成地主了!换成刘伯温的话就是,变成骄兵悍将!其结果就是自恃功高,必蛮横,皆源无知!

朱元璋的境界

朱元璋最初造反的动机是占卜,卜逃和卜守都不吉,投义军造反说不定能活!遂投义军造反了,但,根源还是吃不饱饭,父母,兄都饿死,吃饱饭很重要,随着举兵成功,他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带来太平盛世!而且他不断的学习,思想境界也不断提高,逐渐跟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将领拉开差距,这就产生了隔阂!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结局就已注定!应该说来,在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将领之中,除了耿炳文,其余的不是病死,战死,就是被赦死了!

朱元璋的长远考虑

朱元璋固然厉害,但,想要把明朝长治久安,对于在宋濂教导下的仁义太子朱标而言,很难!所以,朱元璋想把朝廷“归拢”到一个朱标可以管理好的一个局面!所以,犯错的臣子,朱元璋是杀无赦的!


历史规律和模仿秀

千古年来,都说:“狡兔死,走狗烹”!这其实就是人性,对长期想要把持权力的一种欲望!朱元璋知道自己是怎么做成皇帝的,什么天选之子?狗屁,一个臭要饭的和尚,哪来的天选之子!有兵,就有权,朱元璋早知道这点,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独权,甚至把“宰相”一职都给削掉了!而他也想自己的儿子朱标以及后世子孙同样一直拥有权力,一种可控的权利!凡是能阻止这一设想的人,朱元璋都想除掉,而且,朱元璋的偶像是汉高祖刘邦,朱元璋也就开始了“模仿秀”!


至于贬官为民,朱元璋的字典里没有这个,斩草除根,把事做绝是朱元璋的底线!能跟朱元璋混到开国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而且,想想他自己的创业史就能略知一二,他都能造反成功开国!更何况这些有过成功经验的功臣呢,万一他们一联手,明朝改朝换代那不是轻而易举吗?朱元璋并不想冒险,哪怕只有亿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行……

我是BLA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