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醫藥故事:甲骨文原來是在「中藥龍骨」上發現的!

中藥龍骨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如東方三齒象和犀牛類、三趾馬、或高氏羚羊等的骨骼化石,產於河南、河北、湖北、甘肅、山西、陝西等地,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被收為藥材,認為其;“甘、澀,微寒,入心、肝經,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書收斂固澀之功”。一味普通的中藥,卻與甲骨文的發現與甲骨學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趣的中醫藥故事:甲骨文原來是在“中藥龍骨”上發現的!

清朝光緒年間,山東福山人王懿榮在京城做官,任清政府國子監祭酒。他平時除處理一些政務外,尚愛好收集古玩,鑽研古董、為當時名燥一方的研究古文物古文字的金石專家。1899年的一天,王懿榮患瘧疾,便來到菜市口的老中藥店達仁堂買了一些中藥回家煎服,煎煮時,其中的一味中藥龍骨形態異常,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拿起來細看,發現龍骨上面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符號,似乎是—種尚不為人知的文字,在驚喜之餘,經過細緻研究,他斷定這是上古時代的文字。之後,王又在北京其他一些有名望的藥店重金收購龍骨,一時“洛陽紙貴。”王採集到上千片龍骨,經過反覆琢磨,反覆研究,比較推敲,最後得出結論:這種骨頭化石是古殷商時期的遺物,上面刻的符號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後來,人們便將這種刻在骨頭上的文字稱之為“甲骨文”

有趣的中醫藥故事:甲骨文原來是在“中藥龍骨”上發現的!

王懿榮將他這一發現告訴了京城的一些朋友,井準備進一步收購龍骨,以便開展更為詳細的研究,但“八國聯軍”的槍聲粉碎了他的夢想,此時,王懿榮受命為京師團練大臣,率兵進行抵抗,結果兵敗被俘,王不甘受辱,最後投井殉國。

王懿榮有一位好朋友叫劉鶚,是《老殘遊記》的作者.著名的文學家,他對王收購的“龍骨”極感興趣。1902年初,劉從王的兒子手中購得這批極為珍貴的龍骨,並不惜重金繼續收購,一年之後,他手中的龍骨競達數千片。但一些利慾薰心的商人企圖壟斷龍骨市場,一直不肯透露龍骨的產地。當時,劉鶚的朋友,著名學者羅振玉知道這一情況後,便協助劉鶚選其精粹,將龍骨影印出版,並取名為《鐵雲藏龜》。這本書沒能解釋甲骨文的內容,甚至沒提“甲骨”二字,但卻記載了龍骨的發現經過,第一次將甲骨文彙集成書。此後,羅振玉繼承了王、劉的未竟事業,悉心收購龍骨,並細緻研究,還打聽到龍骨的產地是安陽。經過考證,發現安陽就是殷商時期都城所在地,井指出這些所謂的龍骨。井非真的龍骨,而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就是殷商的文字,是當時占卜吉凶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書文字,是刻在龜甲的獸骨上的。這一發現,振動了當時的學術界。

有趣的中醫藥故事:甲骨文原來是在“中藥龍骨”上發現的!

羅振玉考證甲件的出土地後,一邊繼續收購,一邊悉心研究,從1910—1960年,他著錄了6本有關甲骨文的專著。從那時起,許多學者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並形成了一門新的專門學科——甲骨學。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在4500字左右,可辨認的約有1700字,是今天研究殷商社會的主要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