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的第一塊基本農田 見證了中國端牢「飯碗」

監利的第一塊基本農田 見證了中國端牢“飯碗”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湖北日報 時間:2018-09-06 10:01
监利的第一块基本农田 见证了中国端牢“饭碗”

圖為: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水稻工作者2002年9月在監利參加紅蓮6號種植現場觀摩會。 (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 全媒體記者 金濟 通訊員 胡誌喜 蘭景華

監利縣周老嘴鎮愛華村,褚紅色大理石紀念碑上銘刻著金色文字——“全國基本農田保護髮祥地”。

2009年,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立下這塊碑。碑上記載,1988年,原荊州地區土地管理局會同監利在周老嘴鎮試點,劃定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保護面積37792畝。

愛華村,是保護區內的17個行政村之一。約3米寬的水泥路通往田間地頭,連接稻田的溝渠縱橫,旱能灌、澇能排。

時光荏苒三十載,始於監利的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經驗早已推向全國,見證了13億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的決心和努力。

耕地,曾十年減少“一個縣”

56歲的劉漢堯談起基本農田,興奮不已。

1988年,他作為監利縣國土局幹部在農村調研時發現,“工業興荊州”浪潮中,鄉鎮企業蓬勃生長。當時建廠“指手為界”,耕地佔用現象屢見不鮮。除農村集體用地外,國家基建、農民建房、退耕還林等用地需求讓耕地銳減。“耕地減少,人口增加,而且當時每畝耕地糧食產量只有300斤至500斤。長此以往,必然危及糧食安全。”

後來,劉漢堯將情況反映給時任荊州地區土地局副局長徐欣。

當時,徐欣正在為此憂慮。土地清查結果讓人驚心:1978年初至1987年底的10年間,荊州地區共減少耕地超過110萬畝,接近耕地總面積的8%,相當於一個石首縣的耕地總量!

“要像‘畫地為牢’一樣保護耕地。”劉漢堯回憶,“耕地數量應該基本保障糧食安全,也就是能夠養活當時人口、以及按照自然增長率達到峰值時的人口。”

經充分討論後,荊州決定,以鄉鎮為單位,將農田像自然保護區、森林保護區一樣,劃塊保護起來。同時確定兩條底線:劃定的農田要確保當地農民的“基本口糧”;劃定的農田要確保完成上交國家的“基本公糧”。從此,一個新詞彙在中國出現——基本農田。

1988年3月,監利縣土地局請纓在周老嘴鎮試點,中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由此誕生。到年底,荊州地區相繼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2120個,面積8.8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5%。

1989年5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會在荊州召開。會後,我省發出《關於開展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的通知》,荊州經驗推向全省。

1991年,國家修訂《土地法》,將基本農田保護納入其中。1992年,基本農田劃區工作在全國大面積展開,到2006年,全國所有省(市、區)共確定116個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隨後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形成了樣本——“田成方、路成網、樹成林、溝渠配套、旱澇保收”的高質量基本農田。

基本農田,掛上“永久”牌

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得到農民普遍支持。“目前,村裡的耕地還是30年前劃定的3228畝,基本沒有變化。”劉為友自豪地說。

今年62歲的劉為友,1988年是周老嘴鎮魯橋村的黨支部副書記。他說,1988年前,鄉鎮企業佔地、農民建房隨意佔用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立碑後就沒有亂佔亂建的了。

他回憶,為讓農民好理解基本農田,當時定下“六不準”原則:不準個人建房、不準做磚窯、不準成片植樹、不準挖魚池、不準毀田取沙、不準葬墳。以前,村民在自己承包地建房,似乎無人有理由過問;那以後,誰要嘗試在保護區內建房,一動工就被制止。

農民支持保護區的另一原因是,如果有項目佔用了耕地,農民就長期失去了耕地,“誰都不願意”。

30年過去,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等重大項目通過周老嘴鎮劃定的基本農田,中國第一塊基本農田未發生變化。

今後會怎樣?

基本農田試點20年之際,基本農田第一次加上“永久”二字——永久基本農田。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文件提出,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長劉武說,已經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特別是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原則上不得隨意調整和佔用。當遇到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如高速公路、鐵路,通過充分論證,經國務院批准佔用或調整,還需補充數量與質量相當的永久基本農田,即通過“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保證基本農田總量平衡。“十二五”期間,湖北省建設用地年均50萬畝,其中佔用了部分耕地,全部實現佔補平衡。“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十三五’期間,對耕地保護更嚴格,實行的是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劉武說。

“兩難”抉擇,考驗定力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提出了這一總體目標。

事實上,守住紅線與快速發展經濟之間,需要權衡取捨。

本報記載,上世紀90年代,東部某發達地區一位市長對湖北省領導說,你們這裡油菜花黃,麥苗噴香,可惜一畝地才千把元的收入,我那兒“種”工廠,每畝年產幾百萬呢!“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湖北省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2014年公佈的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表明,我省人均耕地1.3畝,低於全國人均1.52畝和世界人均3.38畝的水平。

面對兩難命題,湖北的抉擇是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省,這項工作於2016年啟動。同時,執行嚴格的強耕保護制度。

今年6月中旬,監利縣毛市鎮唐堡村一處佔地超過6000平方米的養豬場實施拆除。兩根竹竿支起宣傳橫幅:非法佔用基本農田的建築物一律拆除。這個年產2000頭生豬的養殖場將要復墾為耕地。“養殖經濟效益比種糧食強,但不得不忍痛割愛。”該鎮國土資源所所長李家海說,養殖應到規劃的相關區域中進行。

從第一塊基本農田開始,30年間,監利縣保護基本農田不受破壞,是湖北守住“飯碗田”的一個縮影。2016年起,按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要求,我省啟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2017年,在全國率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888萬畝,比目標高出5萬多畝。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始於監利的第一塊基本農田,30年後繼續為豐收做準備,也將繼續見證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有基礎、有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