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三隻頭」

上海人的“三只头”

看到題目老上海人要會心一笑了。這個“頭”當然不是通常指的腦袋的意思,它描摹了一種上海傳統的生活態度。

阿拉上海人有三個“頭”是很拎得清的。派頭、噱頭、花頭,下面會一一講來。其實在滬語裡,“頭”是還蠻經常會被用到的一個字,比如小孩子皮得很,不聽話,媽媽忍不住數落起來便會說:“儂作頭勢足咧!”

1

體面洋氣有“派頭”

第一愛講“派頭”,西裝革履,油頭粉面,襯衫袖領白刷刷,體面乾淨的氣味裡,有某種優越的洋氣,所以,前有“老克勒”,後有“小白臉”。即便日子過得有些拮据的,出門照樣要硬了頭皮,做出一副派頭來,迭種辰光,就叫這位先生,“洋裝癟三”。

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人講究“派頭大”,就是舉止行為有氣派,有格調,講體面,品格、風範高雅。據說,“派頭”一詞來自英語的“pattern”,這個詞到了上海,就重點突出了“格調”的含義。

上海人見過大場面,中氣實力足,派頭就“摜”得出,不但做出來的產品,待人處事個做派,儕講究“上臺面”、“有臺型”,那怕造出來個“中國銀行大樓”、“國際飯店”,也派頭十足。

上海人的“三只头”

由陸謙受設計的中國銀行大樓,是上海外灘近代建築群中一座地標性建築

但是,上海人在場面上講究氣派魅力,對自家卻是重視律己,治家崇尚“做人家”。

要做好一家人家,就要“節儉”,“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活法”、“算算吃吃,吃吃算算”,這才是“移民客居”都市社會中,打造出來個上海人的本色。

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市井生活場景(來自重彩畫家李守白作品)

因為,阿拉上海人邪氣珍惜太平生活的來之勿易。“小樂惠”成為交關上海市民,心底滿足的生活方式。上海人的“做人家”、“精打細算”,曾經創造了在1949年至1990年,上繳中央支出占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83.94%這個比例數字。

上海人的“三只头”

2

“噱頭就是要噱勒頭上”

除了“派頭”,上海人還講究“噱頭”。

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閒話裡的“噱頭”,意思“摸老老”(上海話,“很多”的意思)。

噱頭,可以是引人發笑的戲話,可以是叫人注目的花招,也可以是功架十足的打扮。

唱滑稽戲的,放個噱頭出來;騙人家上當的,擺只噱頭過去。就是一個人穿著時髦、扎足臺型,大家也會來捧場表揚伊:“喔喲,噱頭勢勿得了,叫大家眼睛也張勿開哉!”

上海人的“三只头”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人還會說:“噱頭噱頭,就是要噱勒頭上。”頭上做功課、頭上做功夫,理髮店、美髮廳個生活。理髮也好,美髮也好,只是店面招牌上個官話。以最俗氣、也是最平常的上海閒話來講,男人叫剃頭,女人叫剪頭髮、汏頭髮、燙頭髮、做頭髮——女人個“花頭經”要比男人多出勿勿少少。

上海人的“三只头”

媽媽出門前總要打扮打扮

到剃頭店去,小囡剃小囡頭,學生剃學生頭。年紀再上去點,男人個花頭也來了。老上海最流行個是小分頭。辣頭上個左側、或右側開出一條頭路來,頭髮就按三、七比例兵分兩路。因此小分頭也叫做三七開。為了讓頭髮服貼,剃頭師傅還要為客人吹吹風。考究一點個,還要上點生髮油。

上海人的“三只头”

大包頭,顧名思義就曉得頭髮不分頭路,由前朝後包了過去。大包頭擺到北方去就稱之為大背頭。大包頭上油水擼得十足個,上海人就叫伊“奶油包頭”了——幾十年前,“奶油包頭”還一度是上海灘上“小阿飛”的別稱。

上海人的“三只头”

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一張大戶人家全家福,從他們的衣著打扮可窺見當年社會風尚之一斑

為了便當省力,上海人還歡喜剃只平頂頭。平頂頭剃得細緻一點個,也有個稱呼叫游泳式。因為頭髮只留得寸把長短,平頂頭還被年輕人叫做“板寸頭”。

張明敏唱出《我的中國心》的辰光,趕潮流的朋友,就跟緊理只大分頭了,頭路開辣貼當中,頭髮五五開。整理頭髮的辰光,兩手左右開弓按摩遮過耳朵個長髮,噱頭勢勿是一眼眼。

上海人的“三只头”

光頭球星、光頭明星個湧現,剃只光郎頭就不是老伯伯的專利了。老裡八早弄只光郎頭上街,人家會懷疑儂是不是剛剛吃滿官司。現在光郎頭也算是時髦個造型了。

3

玩“花頭”玩出精明

當然,“噱頭”和“派頭”都是上海人靠自己就可以做完的事,而第三個“頭”——“花頭”,就沒那麼簡單了,必須和人玩:和男人玩,和“十三點”玩,和小赤佬玩,和白相人玩,和“槓頭”玩,和外地人玩......玩著玩著,上海人中有一些人間種子玩出了高手,玩出了“精明”二字。

粗心男人最不能和上海女人玩“花頭”,一玩準輸。對上海女人來說,男人如果今天突然買了很多好東西回家,肯定有問題——心虛呀;男人如果今天身上光滑清爽,也肯定有問題——在外面風流洗過澡呀;男人如果今天回家後,在衛生間蹲的時間太長——有問題;男人如果今天不開燈就鑽進被窩——有問題;男人如果今天過分甜言蜜語——有問題...哎呀,做上海女人的男人真不好做。

上海人的“三只头”上海人的“三只头”

老早上海一些麵包店每天下午會出售處理的麵包邊角料,人們在靜安賓館麵包房外排隊買這種“麵包邊”,又便宜又能翻花頭

據說,這“花頭”的說法,其實是源自蘇州俗語,後來廣傳吳地,衍生出“有花頭”與“嘸花頭”,意指亦從原先單一有無“種花的本事”,而擴展為處事本領大小。

花頭造就了一些上海人的小腦,也造就了一些上海人的生存藝術,“上只角”有“上只角”的洋派花頭,“下只角”有“下只角”的市民花頭,花頭既是心眼也是手腕,既是精明也是情趣。

上海人的“三只头”

假領子也是一種用來“翻花頭”的日常用品

當然也有出道成精的,這種就上升到了“花頭精”的層面了。“花頭精”,褒義和貶義都可以用得上。至於是“花頭經”(或“花樣經”),還是“花頭精”,“經”是指可讀的範文典籍之類,不指人;而“花頭精”是指某某人的,滬語中的“花頭精”是指某人的,當然不可以用“花頭經”的,指人指物,還是要有區別,才會用得準確。

花頭精,一是講某人做事辦法多,路子粗,人脈多,“迭個錢格里(相當於“這個迭錢先生”,錢某某)花頭精蠻多的,花頭透來,辦法霞氣多(很多),路子粗來,一定來事的(行的)”。

二是講某個人神神秘秘,花頭花腦,舉頭舉腦(鬼頭鬼腦),“迭個人這幾天里老是尋我問三問四,打聽隔壁阿毛的情況,窩(家)裡的事情,勿曉得有啥花頭經?”這裡,花頭經是指某事,也可能指某個人,所以,花頭經和花頭精可以通用的。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上海人的“三只头”
上海人的“三只头”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