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續之第七章邛都

神秘消失的古國續

第七章 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它的痕跡——邛都

邛都,滇國北方諸國中的強國。它在歷史上只留下了傳說和稀少的遺址。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古國,我們已經難以知曉。

邛都與傳奇

對於邛都這個古國,我們知之甚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存在的證據只憑《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一句話:“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滇國以北,還有數十個小國。這些小國中,邛都國最為強大。以前,許多人會懷疑司馬遷的記述是錯誤的。但隨著滇國、夜郎國存在的證實,人們不能不承認《史記》對歷史的記載是極為嚴謹的。因此,人們也不敢否定邛都國的存在了。

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邛都在漢武帝時被西漢征服,設邛都縣。不久,邛都國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澤汪洋,改名為邛池,南方人則稱之為“邛河”。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漢兵自越嶲(guī)水興師討伐,殺死邛都王,將邛都改為越嶲郡。邛都一帶土地平坦,能夠種植水稻。邛都人喜歡遊蕩、唱歌。

“邛都”這個名字的來歷,有人根據《史記》說是因為其地陷為沼澤汪洋而得名的,民間傳說也說,邛都“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河’”。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邛都的得名,顯然早於它變成澤國之時。先有邛都國,後又邛都郡,其後,邛都成為澤國,再往後,邛都人造反被鎮壓,變為越嶲郡。但是,邛都的得名,確實是與其塌陷有關。所謂“邛”,在越人後裔之一的壯族語言中,就是“下陷”的意思。邛都之所以得名,必然與“下陷”有關。地形的變化,是有一定過程的。大概在邛都突然變成澤國之前,當地的地形就比周圍要低。

關於邛都國塌陷為澤國一事,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邛都國被改為邛都郡後,郡裡住著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家裡很窮,沒兒沒女,孤苦無依。但沒多久,寂寞的生活被打破了。不知從哪一天起,每次吃飯的時候,就有一條頭上有角的小蛇出現在老婆婆床下。老婆婆憐愛小蛇,就將飯菜分出一些來餵它。小蛇在老婆婆的餵養下,迅速長大,很快就長到一丈多長。

蛇長大了,胃口也就大了。生活貧困的老婆婆根本不可能滿足蛇要填飽肚子的要求。於是,這條蛇就常常自己尋找食物。當時,邛都人都很窮,誰家也沒有能讓蛇果腹的食物,只有邛都縣令家有一匹高頭大馬,這引起了蛇的注意。趁人不備,蛇一口將駿馬吞進肚子裡,然後溜走了。縣令大怒,責令老婆婆把蛇交出來。老婆婆嚇得六神無主,哭著說:“蛇平時都在床底下。”縣令於是命人去床下搜索,並沒有看到蛇的蹤跡;又命人挖地三尺,還是找不到那條蛇。無處撒氣的縣令遷怒老婆婆,將其殺死了。

蛇躲在密林裡消化完食物,回到老婆婆家,發現老婆婆被縣令殺死了,立即顯靈,瞪著縣令,大聲責問眾人:“為什麼殺我的母親?!我一定會為母親報仇!”

從此以後,邛都縣的人每天夜裡都能聽到好像打雷颳風一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連持續了四十幾天。之後,邛都人見面時,都會驚訝地指著對方問:“你的頭上怎麼有條魚?”在他們的眼裡,每個人頭上都有一條魚,而他們自己也是這樣。

這天夜裡,就在人們熟睡的時候,邛都縣城與周圍方圓四十里一齊塌陷下去,成為湖泊,邛都人都變成了人形而頭戴綸巾的魚,只有老婆婆的房子沒有塌陷,到今天仍舊存在。漁人捕魚時,想要休息、住宿,都會停靠在那裡,住在老婆婆的屋子裡。不管有多大的風浪,只要停在房子旁邊,便會風平浪靜沒有任何危險。風靜水清的時候,人們還能看到水底城牆樓宇的樣子。到了水淺的時候,潛入水下,便可以取得舊木頭,堅硬,光亮,色黑如漆。一些人常把它當作枕頭送人。

大石墓與它的謎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安寧河谷,有一種少有的奇觀:在淺山之間,聳立著五座用巨石砌成的墳塋。這些墳塋的墓槽寬1~1.5米,長4~10米,四周用大石嵌砌;墓槽上部平鋪5~8塊扁平巨石。

這種巨石墓,在中國只安寧河谷的攀西才有,可以與“僰(bó)人懸棺”相媲美。除米易縣,在安寧河畔的西昌、德昌等地也有這種神秘的巨石墳墓。這種墳墓被稱為大石墓,當地人則稱之為月魯墳。月魯,據說是一位力大無比的天神。他的指甲和毛髮脫落下來時,地上的人們必須建造墳墓埋葬,於是,安寧河谷就到處有這種大石墓保留下來。還有人說,大石墓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為什麼有許多大石墓在當地出現。當地的一些彝族人則稱大石墓為“濮蘇烏烏”,說大石墓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攀西前,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居住的石頭房子。而一些漢族人則將大石墓演繹成了仙人洞,說裡邊住著神仙,人們有什麼危難,只要在大石墓前敬香燒紙,神仙就會走出墓來幫人渡過難關。

這些當然都是神話和傳說,沒有科學依據。隨著考石發掘和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大石墓的神秘面紗才逐漸揭開。

大石墓確實是墳墓的一種特殊造型。這種墳墓,採用天然石塊壘成墓室、墓道,再以平整的大石為頂,所用石塊都非常巨大。在大石墓中不止埋葬一個人或一對夫婦,而是按親緣關係,整個家族或部落男女老少同葬一墓,人人無棺槨,無分隔。同一家族或部落的人很少同時死亡,因此,需要多次開啟墓門將不同時期死去的人放進家族的墓中安葬。隨葬品大多是裝飾品和簡單日用品,時代比較早的大石墓有陶器隨葬品,晚期則有一些金屬製品隨葬。

大石墓採用巨石作材料,而這些巨石都未經人工加工,重的達上萬斤,輕的也有數千斤。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機械,也沒辦法挪動這些巨石。那麼。當年建造大石墓的人又是怎樣用這些巨石建造墳墓的呢?原來,他們在墓旁修了一條土做的坡道,再用繩索、滾木、撬棒將巨石通過坡道拖到預定位置。

大石墓的使用時間比較長,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最早是從春秋中期開始,最晚是到西漢末年消失,一直延續了500多年。

那麼,是什麼人建造了這些大石墓呢?通過多年的研究,專家們認定,大石墓墓主就是曾經在《史記》中留下蹤跡,卻不知其來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西漢末年,漢武帝降服邛都國,設置了越嶲郡。後來,邛都人的首領任貴殺死了越嶲太守,自封為邛谷王。漢皇沒有降罪於任貴,反而承認了他自取的封號。這一方面是因為邛都位置偏遠,一方面也是因為邛都的勢力比較大。

當年,邛都人就居住在攀西地區,他們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而位於安寧河谷的西昌在古代就叫做“邛都”,其旁邊還有一個叫邛海的高原淡水湖。這一帶就是邛都人的聚居之地。大石墓中出土的稻穀、稻葉痕跡和銅鐮以及在安寧河谷內發現的幾處大石墓遺址附近的房屋建築遺蹟等,都與邛都人“耕田,有邑聚”的記載相吻合。

從大石墓的墓葬形式看,攀西地區所存大石墓有200多座,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計算,入葬的人數在兩萬人左右。

根據《華陽國志》記載,邛都人後來被編成“七部營軍”,駐守在安寧河谷。那時,他們已經放棄了用巨石構築墳墓的習俗。那以後,邛都在文獻中便杳無蹤影了。

大石墓中出土的兵器非常少,而且很小,邛都旁邊的古蜀國、滇國等則都是用大量青銅兵器武裝起來的剽悍民族。那麼,邛都人是如何在安寧河谷安居了四五百年的?邛都人是什麼人種,從何而來?他們最終是徹底滅絕,還是融入另一個民族,或者是演變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蜀、滇的王都有自己高級別的墓葬,為什麼邛都國的王始終與他的同胞長眠在一起?雖然有關大石墓的謎團已經揭開了不少,但在謎底沒有完全揭開之前,對大石墓的探索不會結束,對邛都的尋訪也不會結束。

邛都國大事記

漢武帝時,邛都被西漢征服,設邛都縣。不久,邛都國塌陷,成為沼澤汪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漢兵自越嶲(guī)水興師討伐,殺死邛都王,將邛都改為越嶲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