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的漢中爭奪戰

在明末反抗明王朝的戰爭中,很長一段時間內,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同一壕內的戰友。或共同作戰、或聯合作戰、或各自發展。不管局勢如何,不管起起伏伏,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堅持。經過多年戰爭的優勝劣汰,明末聲勢浩大、勢力分散的起義大軍最終形成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各自首領的兩支大軍。隨後李自成以襄陽為襄京,創建大順政權;張獻忠以武昌為都創建大西政權。政權初建,先是李自成派人祝賀,而後張獻忠以重金禮報。雙方約定互為聲援,各自攻取。以後如何,各憑本事。

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的漢中爭奪戰

但是由於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以及根植於人們內心的認知,爭霸於亂世的英雄們從來都對割據自雄嗤之以鼻,逐鹿中原、天下一統才是他們奮鬥的目標!所以在完成了政權初建之後,李自成採取了先定西北而後東向直取大明京師再圖天下的戰略;張獻忠則放棄已經佔據的兩湖及江西三省,轉而東向取巴蜀為根基,再審時度勢,欲效仿漢高祖。這兩種戰略的制定並非是想畫分天下、各自為政,而是基於明朝未滅不願自耗實力和各自不同的戰略考量。以後隨著崇禎煤山自縊,李自成佔據京師,那這以後的天下到底是姓李還是姓張就成為兩者所要思考的問題。(關於清的存在,當時不管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南明都沒有當成太大的威脅,因為在他們看來以那點人口、兵力能割據關外就是頂天了,還想入主中原?其實如果沒有洪承疇、范文程等人,也確實是這樣,僅以多爾袞等人治下的清將難以避免的迎來衰落。)順理成章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漢中地區的歸屬,就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圍繞漢中地區的爭奪是分為兩個階段:

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的漢中爭奪戰

第一階段,發生在李自成山海關戰敗後開始潰退同時南明弘光政權已經建立之後。崇禎十七年九月,趁著大順的混亂期於南明弘光初立無暇他顧。張獻忠留張可望於成都監國,自己親率大西軍主力向大順佔據的川北地區進攻。此時鎮守在川北的是投降李自成的原明將領馬科部,本就戰意不堅的這些降兵降將又恰逢李自成戰敗潰退。所以很快馬科所部就被張獻忠大軍擊敗,馬科退守漢中。至此張獻忠才算是佔據了除石砫(今重慶石柱縣)、黎明(今四川漢源縣)之外的當時四川的全境。這個事情李自成忙於擺脫追兵、平定各地叛亂、穩固防禦所以並沒有什麼反擊舉動。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戰爭之後,於當年十一月張獻忠以成都為西京,改元大西,年號天順正式建立大西朝。在完成各項內部建設後,張獻忠於大西天順元年(公元1645年)正月又親率大西軍主力北上與大順爭奪漢中地區。起先大西軍進展順利,前鋒張(李)定國,擊敗大順大將韓文佔據漢中地區。但隨後李自成派遣大順軍名將賀珍率部馳援漢中,迅速擊敗並生擒獻忠義子、大西虎威將軍張能第於褒城。藉著又兩敗張(李)定國軍,最終迫使張獻忠放棄了與大順軍爭漢中的計劃而回師。此時面對共同的外敵,李自成命令將俘虜的大西人員盡數放回,以跟張獻忠重歸於好。

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的漢中爭奪戰

​此後的李自成面對敵人數次組織大戰皆告失敗,不得不放棄西北地區轉向白旺經營的荊襄。就此李自成與張獻忠的漢中爭奪戰才算是結束。張獻忠只得獨自面對強敵,為此張獻忠調集大西軍主力北上,於川北鳳凰山設立指揮部。張獻忠的戰略構想是把敵人堵截在漢中地區,結果由於叛徒的出賣,鳳凰山指揮部被敵突襲,張獻忠傷重而陣亡。

不管之前如何,面對危亡,李自成、張獻忠能堅守大義、堅持民族氣節,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