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邢台市,简称“邢”,古称邢州、顺德府,位于河北南部。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东邻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相望,北连石家庄、衡水,南接邯郸,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1-2]

邢台市辖2区2市15县,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89.92万人, [2] 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高铁 、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邢和铁路、邢黄铁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临高速公路、青银高速横贯东西,与邢台国际内陆港、邢台机场构成了“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交通枢纽。 [2]

邢台市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 [3] 800余年建都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 [2] ,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4] ,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 [3] ,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燕赵第一城” [5] 。邢台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誉 [6] 。

邢台市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 [3] ,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悠久的历史涌现出郭守敬、李牧、魏征、宋璟、刘秉忠等先贤,走出了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7-8] 邢台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 [9-12] ,发生过尧舜禅让、胡服骑射、巨鹿之战、黄巾起义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谁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敌等三百余条成语、典故源自邢台。

邢台市积极推动“六城同创”,现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入选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历史沿革

市名由来

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诗经·国风》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黄帝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

台,积土四方高丈曰台,邢台最早的台为邢侯所筑之台,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赵在邢台建檀台、信宫,并立为信都,《史记·赵世家》:“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太平寰宇记》记载:“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赵国在邢台信宫大朝五日,乃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顺德府志》记载:“土筑台丘,花木点缀,历为盛游之地!”檀台烟雨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筑“行台”之“台”二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隶属信德府。此为邢台二字正式成为政区建置名称。 [15]

建置沿革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躬耕于邢台干言岗,《诗经·国风》记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16]

公元前17世纪,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为“井”,即“邢”。 [15]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 [16]

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此为中国禅让制的根源。 [16]

大禹治水于邢台大陆泽。 [16] 《史记》记曰:“北过逄水,至于大陆(大陆泽)”。 [16]

夏代《禹贡》定九州,邢属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为古邢字,代表邢地。

鲧堤、丹朱墓、尧山、尧台、象城、柏人城、干言岗等华夏先祖的遗迹,至今犹存。 [16]

商代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 [17] ,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 [15]

自南庚迁奄,邢地为邢国(方国),是商朝的肘腋之国。 [16]

邢国之女妇妌为武丁皇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为其所铸。 [16]

商朝末期邢侯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纣王)于邢台筑沙丘行宫。 [16]

周代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筑邢城,建邢国,统辖邢地,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历时四百余年。 [15]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卫国以反间计灭邢,汉简《孙子兵法》记曰:“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

公元前631(周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伐卫,邢国归晋, [16] 邢为晋国属地。 [15]

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申公巫臣(子灵)奔晋,被封于邢国。 [15-16]

赵国

公元前453年,邢为赵国所属。赵王之子赵襄子曾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称。 [15]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邢台为赵襄子封邑(邢襄大地一名之由来)。 [15]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 [15]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二十年)赵国大朝信宫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15]

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四年)发生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去世于邢台沙丘宫。 [15]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设郡县,在邢置信都县,属钜鹿郡。为全国36郡之一。 [15]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邢台沙丘宫,胡亥于此矫诏篡位。 [15]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河北省划分为2市2区15县的3线城市,享有“燕赵第一城”之称

秦朝钜鹿郡

公元前208年,张耳、陈余据信都拥立赵歇为赵王。 [15]

汉朝

公元前206年,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今邢台),为常山国都。[15]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改置襄国县,属赵国。 [15]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在鄗城(今柏乡)称帝,建立东汉。 [15]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巨鹿郡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5]

公元212年(汉建安十七年),改隶冀州魏郡。 [15]

三国时仍名襄国县,属魏国,隶属冀州广平郡。 [15]

晋代后赵/襄国

公元312年(西晋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纳张宾之策,进据襄国(今邢台)。 [15]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石勒于襄国称赵王,国号“赵”,都襄国,史称后赵。 [15]

公元335年(建武元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置为襄国郡,为陪都。 [15]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襄国先后隶属广平郡、易阳郡、南和郡,北齐、北周时置襄国郡。 [15]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设殷州,治所广阿(今隆尧),辖赵郡、南巨鹿郡(南赵郡)、巨鹿郡、北广平郡。 [15]

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殷州改名赵州,治所仍在广阿(今隆尧)。 [15]

隋唐宋金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郡立州,复改襄国郡为县,曾隶洺州。 [15]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襄国县改称龙冈县。 [15]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邢地置邢州。 [15]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襄国郡,治领龙冈。 [15]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国郡为邢州。 [15]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罢邢州,改钜鹿郡。 [15]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复为邢州,龙冈属之。 [15]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孟方立迁昭义军于邢州,辖邢、洺、磁三州十八县。 [15]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龙冈县。设昭义军、保义军、安国军。[15]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5]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罢邢州,置信德府。 [15]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升邢州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始有“邢台”之名。 [15]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为金朝属地。 [15]

1129年(金天会七年),改信德府为邢州,邢台县为邢州治。 [15]

元明清

元初设邢州万户府,立安抚司。

公元1238,在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在选拔真定张耕、洺水刘肃为正副安抚使之后,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为乐郡”,史称“邢州大治”。 [18]

1262年(元中统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同年九月,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诏升邢州为顺德府。 [15]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隶属中书省,辖内丘、任县、唐山、平乡、巨鹿、邢台县、广宗、南和、沙河九县。 [15]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直隶京师。 [15]

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邢台隶属关系未变。 [15]

中华民国

民国初,1913年,废府留县,邢台各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15]

1914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辖区属之。 [15] [19]

顺德道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邢台各县均直隶于河北省。 [15]

1936年河北省在邢台设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邢台县城。 [15]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本侵占邢台,设伪顺德道。 [2] [15]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政府,辖区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5] [19]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邢台辖区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9月25日析邢台县城厢建邢台市,邢台市政府宣告成立,自此始有邢台市建置。 [15] [19]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撤销,邢台各县属华北行政区。 [15]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原华北行政区冀南四专区和太行一专区部分县(市)为辖区成立邢台专区,同时成立邢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专员公署驻邢台市。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日,邢台市改设为邢台镇,隶属专员公署。 [15]

1950年4月,邢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镇和15个县(邢台、沙河、内丘、临城、隆尧、任县、柏乡、南和、宁晋、巨鹿、平乡、新河、广宗、南宫、威县)共计16个县(镇)人民政府。 [15]

1950年12月7日,邢台镇与邢台县合并,邢台镇改建为邢台县城关区。 [15]

邢台市

1951年11月5日,邢台镇恢复建制,仍隶属专署。 [15]

1952年11月,清河县由衡水专区划归邢台专区,时邢台专署辖17个县(镇)。 [15]

1953年12月17日,邢台镇升格为邢台市(省辖市),市人民政府成立,由邢台专署监督领导。 [15] [19]

1958年4月23日,邢台专署与邯郸专署合并为邯郸专署,并将宁晋县、新河县划归石家庄专署领导。 [15] [19]

1958年11月29日,15个县(市)合并为4个大县,即邢台县(含邢台市、沙河县)、内丘县(含临城、隆尧、柏乡)、南宫县(清河、威县)、巨鹿县(含广宗、平乡、南和、任县)。 [15]

1961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邢台专区建制,复建河北省邢台专员公署,机关驻地邢台市。 [15] [19]

1964年12月,设立临西县。至此,邢台专署共辖1市(邢台市)、17县(邢台、沙河、临城、内丘、柏乡、隆尧、任县、南和、宁晋、巨鹿、新河、广宗、平乡、南宫、威县、清河、临西)共18个县(市)人民委员会。 [15]

1980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市设桥东区、桥西区、郊区3个市辖区。 [15]

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国函字243号】批准,邢台市升为河北省直辖市,与邢台地区分设。 [15]

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导。 [15]

1988年9月17日,经民政部【民行批32号】批准,撤销邢台市郊区,邢台市仅辖桥东、桥西二区。 [15]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宫、沙河两县先后改为地辖市,为县级市。 [15]

1993年7月1日,根据省委冀发[1993]16号文件,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邢台地区撤销,组建新的地级邢台市,成立新的邢台市人民政府,辖2区2市15县,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5]

邢台市商代为邢都,周朝为邢国,秦汉时期属巨鹿大郡,晋代为后赵石勒之都,隋代为襄国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顺德路,明清为顺德府,民国为河北第十五督察区,日占时期为顺德道,解放后为邢台市,历史源远流长,国-都-郡-州-府-路-道-市,邢台从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脉相承,未有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