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僞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在歷年拍場上,宋代建盞成交價屢創新高。建盞收藏開始流行的同時,各色偽作也開始層出不窮。

盤點典型老盞作偽手法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要說20年來升值幅度最誇張的高古瓷,建盞得算一類。

建盞沉澱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其製作工藝呈現的獨特審美趣味,都吸引著新老藏家的目光。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宋代建盞因工藝特殊,成品率、精品率都極低,釉色出眾者自古以來就不多,完整且釉色出眾者更加罕見。而老盞數量不會增加,其精品價格自然越來越高。鑑於此行情,造假者也聞風而至。市面上流行的建盞作偽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整器新燒

整器新燒品指現代人全新燒製的仿古制品。

不使用建盞工藝的劣仿

通常而言,新盞要冒充老盞,至少得在風格上極力模仿宋代建盞。

然而市面上有一類低劣仿品,連「風格與宋盞相近」都無意做到。

鐵胎、鐵繫結晶釉等基本原則都不遵守,顏色也五花八門瞎塗一通。宋代建窯從不燒製的釉色,都隨便做個出來號稱是曜變、鷓鴣斑等。

這種「一眼假」的仿品,假成什麼樣的都有,就不放出來辣各位眼睛了。

使用建盞工藝的普仿

通常水準的仿品,會學習宋代建窯的風格,使用建窯工藝仿燒兔毫、油滴等釉色。這類盞雖然可以在釉色上接近古人,但如果直接出窯就上市,也不難分辨。

老盞經歷漫長歲月,光澤溫潤。新盞則會有明顯的賊光,而且敲擊時聲音也有異。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作偽者的補丁:消光、去音

賊光比較容易識別,作偽者為此採用酸洗等手法將新仿盞消光、去音,甚至人為添加土沁等出土器物痕跡,以求更加逼真。

其中酸化消光,一般採取化學手段。較為普遍的手法是先將酸性物質(如氫氟酸、草酸等)與泥土混合,再將盞埋入這種人造的酸性土壤中,過段時間拿出來,“賊光”就不見了。

這種方法處理的盞,以放大鏡觀察,常能看到釉面上有許多不規則的凹坑(如圖1-1),這是釉面被酸咬的結果。人工腐蝕的程度不同,凹坑深淺不同。若是自然老化的釉面,是不會有這種不規則凹坑的。

▼圖1-1,酸化的建盞,左圖為內盞壁,右圖為放大50倍後影像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宋代老盞標本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圖1-2,建窯遺址出土的真正宋代建盞標本,只會有氣孔(與胎骨相連的小深洞,是建盞燒製工藝導致的,每隻盞都會有),其餘釉面很平滑,不會有不規則凹陷。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酸化消光聽起來很方便,但是這麼處理,一般會導致釉面比較死板晦澀,還會有上述的凹坑。

▼圖2,另一隻酸化過的盞。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早年的酸化手段比較簡單粗暴,後來有所改進,越來越不好分辨。而且現在做舊,通常會好幾種方法綜合使用,力爭“高仿”,比如先復燒(將宋代老盞重新入窯燒造),再消光,還會人為做出開片、土沁等等,常能以假亂真。

還有更多做舊方法,只有真正的做舊高手知道,這些壓箱底的本事,他人也無從得知。鑑定手段在升級,作偽手段也隨著升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從老化痕跡是否自然來判斷新老,容易打眼。

想練成一定的眼力,還是要見過足夠多的真貨,從胎釉、器型、工藝等方面綜合判斷。此外,建盞的窯膜(如圖3),目前無法人工偽造,可以作為判定新老的決定性依據。

▼圖3,帶有窯膜的宋代油滴大盞瓷片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加工改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騙過科技的眼睛,偽作者發明了一系列更先進的加工改作手法。

加工改作是指在宋代老器的基礎上再加工,將價值一般的老器(殘缺、釉色一般等)加工為價值更高的老器的作偽手法。這類手法因基底為真,以胎底取樣檢測反而不好使。

01、接底

接底就是將建窯出土的老盞胎底與新燒器物相接,建盞多數施半釉,底部無釉露胎。

露胎部分是鑑別新老的重要參考,也相應催生「真老底」+「新部件」的作偽方式。

通常的接底手法是使用黏合劑將新老部件結合在一起,仔細觀察露胎部分,或以熒光、金屬刮擦等手法輔助,不難分辨人為粘接痕跡。

如有高手用精密儀器將接縫縮小到極限,則需要觀察得更加仔細。

02、生燒品重新進窯復燒

建窯遺址曾出土相當數量的生燒品,即火候不夠的乳白、灰白釉產品。宋代生燒品即使器形完整,價值也有限。

有些商販會將釉層厚的生燒品重新入窯燒製一番,如燒成兔毫或油滴,價值大大提高。

復燒仿品大致有二種情況一是接老底復燒,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個老器復燒,有的還在老器上加彩復燒。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復燒後的老底火氣大,並有凝結現象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自然的老底,表面顆粒鬆散,無火氣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復燒過的老建盞火氣大,又油亮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沒復燒的老建盞,氣息沉穩


建盞釉面變化雖多,但自然還原下,胎釉物質共同作用生成斑紋,釉色表現和胎體是配套的。

如有人工刻意干預,釉面會與胎不匹配。新手可蒐集釉色較有代表性的老盞碎片,感受胎和釉的關係。

03、無款老盞添加後刻款

宋代建盞有豐富的底款,同等釉色表現下,有款的盞價格會更高,尤以「供御」、「進琖」等御用款為貴。其中「進琖」多為印款,仿製難度大,如有偽作,也很容易露馬腳。

▼宋代進琖款底足標本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供御」多為手刻款,宋代出土品即有各種各樣的字體,是後刻款偽作重災區。遇到帶底款,尤其是御用款的宋盞,須謹慎入手。

▼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James Marshall Plumer)民國時期在水吉取到的宋代「供御」款底足標本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可觀察刻痕的氧化狀況和刻痕的形態。宋代用的是竹刀,在入窯之前刻款,後刻是在出窯之後許久加刻,必須使用尖銳、硬度高的工具,故而刻痕會有所不同。

如欲收集帶款建盞,最好先從帶款墊餅、帶款殘片開始學習。

04、殘缺瑕疵件修補偽裝全品

窯址出土的老盞,可能有各種瑕疵,如缺損、粘匣缽等。殘缺瑕疵件的價格會比全品低不少,如不介意完整性,殘缺但釉色精美者,性價比是很高的。以金繕、大漆等手法修復會比較美觀、自然。

▼兩隻修復的盞,左金繕右大漆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然而殘缺件和全品的價格差,也讓一些商販動起心思。部分修復手段高超者,修復瑕疵缺損部分後,不告知買主,並在修復處做舊、仿色,將殘缺瑕疵件冒充全品銷售。

這類偽作可仔細觀察,或以金屬刮全盞聽聲辨認,全品與修復品聲音有不同。

口沿釦邊的盞也要小心上手觀察,墓葬出土、傳世品帶的老釦邊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發現是新釦做舊,很可能是為遮掩口沿缺損而釦。

▼釦金邊的宋代油滴盞

盤點那些宋代建盞作偽手法,你能辨別幾個?



此外還有商販會將宋代其他窯口(如茶洋窯、東張窯)燒製的黑釉盞,偽稱建盞出售。其實它窯產品的燒製工藝和成型工藝都與建盞有明顯區別,辨認起來很容易。

建盞色深,胎厚,其藝術風格與大眾印象中,瓷器以色清淺形輕薄為美的傳統審美迥異,卻成為宋代第一茶器,可以說是逆向思維的勝利。

雖遭遇數百年斷代,建盞大巧若拙的宋瓷之美,依然鮮明體現出宋人的精神風貌,也吸引越來越多人開始欣賞、收藏。

古董交易,幾乎很難避免“交學費”,用做舊等手段賣假古董的人太多了,高手也可能有打眼的時候。畢竟以假充真能牟取暴利,造假、售假的人也層出不窮

對於新盞,主要問題是怎麼分辨好壞

對於老盞,主要問題則是怎麼分辨真假。

購盞的朋友們稍有不慎就容易上當受騙。所以收藏老盞前還是有必要做足功課,多上手真貨(標本殘件也可),多瞭解市場行情,可以避免很多明顯的雷區。

謝謝大家讀完全文!

交流購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微信: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