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皇室为什么能够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没有被灭族还被优待?

自由不自在250


有网友问:满清皇室为什么能够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没有被灭族还被优待? 很多网友认为,清军入关导致上千万人死亡,扬州、广州、太原、嘉定屠城无数。

结果最后还被优待,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灭亡,结果最好的皇室。每年还要给400万银元,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王宫爵位照旧,八旗照常发薪饷。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在灭亡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而且,新军内部也已经分裂,反清势力本身就很多派别。南方的革命军经过几场大战,已经明显不是袁世凯北洋军的对手,再打下去很可能自己先失败。

而袁世凯也急需清朝皇帝退位,如果时间再长,北洋军自己都会发生分化。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准北洋军哪位师长,旅长就被清朝拉过去了,反对自己了。而清朝本身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还有很大的权势。

同时在宁夏、陕西等地的清军已经开始反攻,并且打败了当地革命军。对于袁世凯来说隆裕太后性格弱点是最后的机会,如果隆裕太后是强硬派,其实袁世凯也没有机会成功。

就是要在隆裕太后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夺取位置,那么给予给优厚条件就是必须的筹码了。最后就是如果清廷宣布袁世凯为叛贼,那么北洋军的军饷就会很快断炊,毕竟当时清廷还掌握着关税和外国贷款资格。

北洋军一旦发不出军饷,清廷再加封袁世凯下面的师长们。那么,最后的结果还很难说,为了可以顺利解决问题,拉拢清朝大部分官员,彻底压制南方的革命军。袁世凯就必须给予清廷优厚待遇,快刀斩乱麻,防止夜长梦多。


深度军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王朝中,但凡王朝覆灭,多数都是统治集团鸡飞蛋打,皇族被后继政权赶尽杀绝,所谓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典型政权如宋朝、明朝。

然而,清朝的灭亡却是一个例外,不仅皇族得以保全,财产得到保护,一干清朝遗老遗少还被民国政府特别优待,打破了政息人亡的历史诅咒。

那么,这一“和谐”的局面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前清皇室能够受到如此规格的“礼遇”?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时代环境变了

清朝和之前所有王朝相比的最大不同,就是清朝面临的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皇权专制的彻底终结。也就是说,清朝面临的不是封建时期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新时期的到来。

所以,不管清朝乐不乐意,它都打破了历史定律,创造了历史!

清朝灭亡时,面对的不再是面露凶光的新地主势力,而是包括革命党人,投机分子以及各国列强共同组成的复杂局面。

正所谓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清朝面对的局面虽然更为复杂了,但却让清朝实实在在地更安全了。因为外部势力,特别是各国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最终决定了清朝皇室的安全。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老调重弹,再次祭出了“中立政策”的大旗,列强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在华权益,在得到孙中山新政府继续保护列强在华权益的保证后,列强开始了作壁上观,并制止了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以日本为例,当时的列强在本心是倾向于清政府的,不是对清朝皇室有感情,而是怕新生政府比清朝更强大。所以日本一度想要保全清王朝,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借助清朝达到攫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正是在列强的影响,特别是列强不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情况下,弱小的革命党得以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同时由于列强的中立政策,导致孙中山政府一度陷入财政和外交危机,没有能力对清朝皇室进行赶尽杀绝,最后不得不进行南北和谈,最后清朝和平灭亡!

2、清朝变聪明了

一直以来,清朝的政策都非常“弹性,特别是和明朝的宁折不弯的烈性相比,清朝皇室的处事风格相当灵活,且没有底线。

比如三藩之乱吴三桂打过来时,康熙一度想要退回关外,祖宗打下的基业说不要就不要;英法联军打过来,咸丰皇帝第一时间跑到了避暑山庄;八国联军打过来,慈禧太后立马逃去了西安。

虽然康熙、雍正等皇帝一再强调自己是全中华的皇帝,但是从他们干的事来看,他们确实不怎么拿祖宗打下的江山当回事。

而到了辛亥革命后,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专制集权登峰造极的王朝。然而,从太平天国之后,随着汉族官僚的崛起,清朝专制集权就不得不大踏步后退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发起“东南互保”,直接将慈禧等清朝皇室晾在一边,针对这裂土分疆的大逆不道,慈禧没有办法,因为她在逃难,无暇顾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尽管规模很小,但是却成为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即南方十多个省纷纷独立,清朝瞬间分崩离析。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皇室再次审时度势,将权力交出,随即袁世凯和南方达成和解,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由于清朝皇室的妥协,辛亥革命以极小的代价实现了消灭清朝的目标,所以清朝灭亡后任何势力都没有理由对清朝皇室下手。不仅不能下手,还要进行各种优待!

正因为对清朝皇室的有待,大量的清朝遗老遗少才活了下来,直到今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清朝和民国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改朝换代,而是政府之间的权力移交。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以《大清皇帝退位诏书》为法律保障,清政府将行政权、法统、主权移交给袁世凯的民国政府,其意义不亚于英国的

光荣革命

袁世凯先生是一位政治家,他接过了清朝五族大同的理念,并发展为五族共和,将全国团结在五色旗(其实是原清军军旗)下,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可以说功德无量。

而且民国政府的权力来自于清政府的移交,尤其是中华民国之主权。袁世凯在《中华民国约法》当中就郑重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中华民国之疆域,继承自前帝国。更何况清室对于民国政府还有禅让之功,你民国把清室干掉了有什么权力继承人家得主权和法统?

更何况清室本身就是天下共主的形象,清朝皇帝身兼满洲之主、汉地皇帝、蒙古博格达彻辰汗以及西藏活佛这几个身份,这些身份有助于中国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也是现代中国的基础。所以民国自然要保留清室以继承清朝的政治遗产,尤其是五族共和这一延伸自清末五族大同这一理念。民国常公也在这一理念上延伸出了他的中华民族观念。这一观念在今天也不过时,只要把中华民国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大宗族换成56个民族即可。

我们中华民国,是由整个中华民族所建立的,而我们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我们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一个整体的总名词。我们无论属于汉满蒙回藏那一宗族,大家同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一分子,犹如一个家庭里面的兄弟手足,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生死荣辱更是相互关联的。中国五千年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

而且民国保留前朝皇室对于民国自身也有不少好处,比如一战民国加入协约国后,立即宣布不承认《辛丑条约》对德奥的的赔款义务,而且德国皇室被德国人驱逐了,奥匈帝国也解体了,民国自然更有底气不承认赔款义务;俄国爆发革命,尤其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把沙皇全家给做掉了,民国也不承认《辛丑条约》对俄国的赔款,因为你俄国把皇室都干掉了,而且也分裂了,你有什么资格再让我给你赔款。


所以,保留清室才是对民国维护国家统一最有利的选择,更何况民国的军政体系当中也有不少满洲人,文化界还有不少影响力很大的清室遗民,他们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而且民国自袁世凯死后一直到民国退出历史舞台,一直都处于割据混战状态,这给老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而清政府退位前可以维持国内稳定,所以老百姓也很怀念这个前帝国,甚至有民国不如大清的说法。张勋复辟那段时间,不用张勋强制,北京城的老百姓就纷纷挂黄龙旗戴假辫子,甚至这两样一度脱销,可见即便是清帝退位,清室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所以做掉清室虽然容易,但是确实一个昏的不能再昏的昏招,还会使得民国本就贫弱的国力受到损失,可谓得不偿失。

最后说一下,虽然历史已进入21世纪,但是不少国人的思维却停留在中世纪。


北洋海军炮手


通常认为清朝是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所推翻的。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对推翻清朝有功劳的,有革命党、立宪派和北洋派三方。辛亥革命之后,长期是由北洋系掌权,立宪派处于辅助地位。而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在1913年就被北洋系击败,完全被排挤出了政权。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它的革命团体,比如光复会等,同样是以反清为核心目标的。如果最后是由革命党掌权,那满清皇室肯定是没好日子过。一些激进的革命团体,恨不得完全消灭了满清皇室。满清皇族最后能保住性命都算不错了。

但辛亥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革命党,还有立宪派和北洋系。

立宪派是主张君主立宪的。他们本来是支持清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希望它开国会、设内阁,搞君主立宪。但是清朝对立宪并无诚意,让他们很失望。他们中有不少人开始倾向于革命。这些立宪派多半是官宦、士绅出身,和满清是有很大联系的。他们是不会对满清皇室下死手的。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汤化龙等。

梁启超

北洋系跟满清皇室的关系就更密切的。他们本来就是满清的官员。如袁世凯,担任过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徐世昌同样是军机大臣。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在满清上层圈子里,也不会支持严惩满清皇室。

孙中山等领导的革命党并没有最终统一全国,他们通过与北洋军议和的方式,和平的促使清帝退位。之后,在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中,革命党人被袁世凯打败。从此中华民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

袁世凯等北洋派是不承认革命党人的功劳的。对袁世凯来说,清朝不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而是爱新觉罗皇室主动把天下“禅让”给了他。建立民国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人,反而是满清皇室。所以最后袁世凯也当皇帝了。

袁世凯

按照中国历史的惯例,那些夺取权力的新统治者,对待禅让后的皇室,通常都是非常优待的。比如曹丕对汉献帝、司马炎对曹奂、赵匡胤对柴宗训。所以袁世凯对清朝皇室也很不错。

另外,袁世凯那边部下有很多人都对清朝很忠心。比如徐世昌、张勋等都是保皇派。看在这些人的面子上,袁世凯也得优待清皇室。袁世凯死后,掌权的依然是北洋系。后来徐世昌这个复辟派还当了大总统。清朝皇室自然是继续被优待。徐世昌被国会选为大总统后,还专门请人向溥仪面奏请旨。溥仪同意并命令他尽早上任,之后他才同意当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


国史拾遗


满清能被优待皇族绝对是孙中山“团结各大民族、尽可能保全中国版”的战略举措,一些小编真是瞎扯都不知道看看史书,各大军迷千万别再被骗了。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遍布全国且不断举行起义,由于满清的对汉族政策极尽打压只能事,汉族人尤其是精英活动区仅限于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这一点看看这张支持辛亥革命的独立省份地图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孙中山中华民国的那点兵力,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占领东北、华北、西北、外蒙、西藏等大清版图的。

这个时候在孙中山领导层看来,如何尽可能扩大中华民国的版图才是当务之急,毕竟只要不是傻子都想让中国的版图涵盖大清朝的疆域,因此孙中山提出给予满清皇族优待,并且申明中华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甚至还要拉拢尼泊尔这个小国加入共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消除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人对新政权的恐惧,避免中国的分裂。

千万不要以为满族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不堪一击,说实话,就凭孙中山南京国民政府那点兵力,在内部各大派系的你争我夺之后。能用来和帝国主义势力、北方皇权作斗争的力量少得可怜,只要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去借用帝国主义的力量,就能将南京国民政府消灭一百次,想想当初的太平天国吧。所以对皇族妥协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利刃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原因满清皇室还算聪明的主动退位,要感谢隆裕太后。

自古以来,中国的实权派往往负隅顽抗,直到全部被武力打垮。

那么,随之而来的多是报复性的屠杀,导致皇族被灭绝。

比如吕后家族,吕后一死就被灭绝。

再比如金国垮台以后,北方的女真人被蒙古人和当地老百姓绞杀,被杀死大半。

而隆裕太后虽没有才干,却还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当时满清的主要兵权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现在来逼宫。表面上袁世凯是哭哭啼啼,跪地演戏。但隆裕太后明白,如果她坚持不准,袁世凯下面就会来硬的,甚至会暗杀。

同时,当时全国陷入战争,一些地方已经出现零星屠杀满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坚持打,没法打;坚持不退位,不但自己身家性命难保,满族整个群体恐怕也有灭族的危险。

到了这个地步,除了退位还能怎么样。

于是,隆裕太后宣布退位,但提出了优待皇室,不得屠杀满族平民的要求。

自然,既然满清皇族主动放弃权利,不再武力反抗,也就没有必要下杀手。

况且当时国际社会已经相对文明,屠杀会被谴责,也不符合革命党的初衷。

最终,满清皇室大体全身而退,皇太后和皇太妃都是善终。

即便叛国的溥仪,最后也是善终。


萨沙


革命不是过家家,一言不合就灭族?灭族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历代王朝更迭,把前朝皇室灭族,无非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王朝恶贯满盈,杀了很多很多人,新朝建立后要报仇。这种事农民起义军干的比较多,像唐末黄巢进长安,把没逃走的李唐宗室全杀了。明末李自成,打下一个地方首先找姓朱的王爷,全家诛杀。

二是王朝还有很高的威信,不杀的话说不定他逃到外地一声号召,带着人杀回来继续做皇帝。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孤儿复仇的事之前有过教训的,《赵氏孤儿》的故事,眉间尺的故事,戏曲班里都演了几十年啦。

如果前朝皇室已经名誉扫地,没有威胁,也就没必要灭族,不杀的话正好显得自己宽大为怀岂不是更好?

周朝牧野一战灭了商朝,但商朝王室后裔被封到了东边,活的很好,其中的宋国在春秋时期也算是一个大国了。曹魏灭汉,晋朝灭魏蜀吴,汉献帝,蜀后主刘禅,魏主曹奂,吴主孙皓,都没杀没关,得到了妥善安置,三国的末代君主甚至死在了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后面。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辛亥革命一声炮响,虽然推翻清朝统治已是大势所趋,但革命军的力量并不强,他们倒是想报仇想杀满清皇室,但得先打得过袁世凯的新军才行啊!而袁世凯所有的地位都是清朝赐予,在革命后的位置争夺中,他当然要竭力维持清王朝的法统。因为维持清朝的法统,就等于抬高了他自己的地位,在后来的民国总统争夺战中,也就站到了有利地位。孙中山想打打不过,就只有同意在优待清朝皇室。不过其他城市的满人聚居区——满城可就遭殃了,西安、新疆为代表得很多满人旗人都被屠杀殆尽。

清皇室还有个特殊之处在于他是满族,对广大汉族没有号召力,也不用担心他死灰复燃。

另外不清算清朝皇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皇室当时是统一象征,多年的满蒙联姻,让蒙古认清朝皇室。保留清王室,有利于维护统一。孙中山对此有一个认识过程,从他最初革命口号是“驱除DA奴,回复中华”,后来讲“五族共和”就能看得出来。

【荆人夜雨,80后,《体坛电竞》主编。我的电竞类账号:夜雨忧笛。】


荆人夜雨


辛亥革命得成功与否一直争论不休。

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在思想上是一场思想启蒙,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最后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盗取。


袁世凯虽然最后盗取了胜利果实,其后还妄自称帝,留下千古骂名!

在当时清王朝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能力。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要镇压南方的革命力量必须依靠北洋新军。说到北洋新军就不得不说袁世凯了,因为他才是北洋新军的实际控制人,北洋新军在当时堪称中国最先进的军队,在配备上武器是最先进的西方装备,在编制和作战演练上都是效仿德国等大国。

袁世凯就拿手里的北洋新军为资本,一边答应清王朝镇压革命军,但是再镇压革命军时候,袁世凯一边镇压一边和革命军议和,这种议和实际上在当时的形式并不是袁世凯惧怕革命军,相反的是革命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口吃了袁,革命军首先提出了“招安”但是袁呢,不接招,我要的官不是你招安我能给我的,我不满足,随即革命军提出“议和”。

袁就是依靠在镇压革命军上,你清政府必须依靠我,那么袁本人就有和清政府谈条件的资本。对于革命军来说,当时的革命力量并不是很大,没有十足的把握面对新北洋军。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革命军在议和时候也没有过多的话语权。

袁在这场革命中,左右逢源,两边捞好。我们来看看最后议和内容和最后的结果是清帝退位,结果呢,袁世凯当了总统,

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清帝已经退位了,满清皇室没有被清算还得到了优待其实是一种政治交换。

这种交换是清王朝和革命军对袁世凯的妥协。清帝退位是清王朝的妥协,不清算清帝还给于优待是革命军的妥协,这两种妥协其实都是对袁世凯的妥协。

对于清王朝来说迫在眉睫的是镇压革命军,在无人可用,无利军可用情况下只有依靠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他不真心打呀,我让你满清看到害怕,如若我袁世凯退军不打,待革命军攻入紫禁城,可能满清就会有灭族之灾祸。那么作为袁世凯就作为一个和事佬只要你退位,优待你,革命军退。

对于革命军来说,革命军深知想要让清帝退位就必须过袁世凯这一关,假如袁世凯死保清帝,革命军也确实没折,这时候袁世凯的和事佬面孔又出来了,清帝退位可以,你必须选我当大总统,还要善待优待满清皇室。

在当时的情况不管是满清还是革命军都必须妥协的接受他的威胁,不接受,革命军就达不到推到封建统治的目的。不接受,满清害怕有被革命军灭族之祸。如果两边都不妥协袁,可能就是袁世凯对于反革命不闻不问,任由其进军紫禁城,最后他袁世凯进京镇压革命军自己来一场自导自演的清帝禅让,自己当皇帝。这种结果不管对于清帝还是革命军都是灭顶之灾。

最6的就是袁世凯


随口華历史


史载,清室之所以宣布退位,实乃外受袁世凯之威胁,内受“某亲贵”之劝逼。这里说的“某亲贵”,指的就是庆亲王亦劻。

庆亲王奕劻,昏庸无能,却异常贪财好货,袁世凯投其所好,在他执掌军机处时,就奉送大量银两,供其开销、挥霍。之后,袁世凯等北洋集团高层还集资为亦劻兴建府邸、花园,还大量采买奇珍异宝、新鲜洋货取悦、趋附他。袁世凯曾迭遭摄政王载沣打压,待他东山再起时,亦劻见袁已尾大不掉,势不可挡,琢磨着实权已不可得,不如多捞点实惠,于是使人暗示袁世凯。

亦劻以权换钱的伎俩,正中袁世凯下怀,他慷慨地送上50万两银子,于是亦劻保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等于将清廷朝政大权全部握于手中。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唆使北洋将领段祺瑞等47人联名通电,呼吁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体,目的是安皇室而定大局。极富戏剧性与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到一个月前, 也是这些北洋悍将们,集体通电反对共和,要誓死捍卫清室行君主立宪之制,袁世凯将翻云覆雨之权术玩的至臻化境,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袁世凯数次逼宫,正用得着亦劻。他请亦劻到府里,对其表示,如果能劝说隆裕太后自动退位,便立下了不朽之功业,至于钱嘛,要多少随便你提。他还承诺事成后一定会优待庆亲王,可立字据,一切自不必多言。

庆亲王本为重利之人,哪里会将清室的未来放在心上,但此事攸关满洲皇亲贵戚近300年的基业,非同儿戏,他不得不假装思索一番,在财富和效忠面前,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本就是为了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但也得装出一副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袁世凯很是高兴,不免颂扬、恭维一番。

次日,庆亲王奕劻入宫对隆裕太后陈述清室退位主张,他跪地磕头,哽咽地说道:“民情风靡,士不用命,大势去矣······”!隆裕性格软弱,远无慈禧之能,她也泣曰:“事竟至此乎”?亦劻忙呈上北洋将领们的通电和各省响应消息,并将袁世凯对国事的分析陈述一遍,谓朝廷已无兵可调。到此绝境,隆裕太后方知大清已经油尽灯枯,无力回天,只得命亦劻召集御前会议,并拟就退位诏书,宣统小皇帝退位告成。

清帝宣布退位的翌日,袁世凯果不食言,派人送去一张50万两的银票给亦劻,随后还任命他为永久管理清皇室事务长官,以酬其大德。

据说,袁世凯接到清帝退位诏书,当天夜里就迫不及待地剪掉了辫子,显得兴奋异常。袁世凯大约在想,大清的锦绣江山,这么轻易地就转到自己手上,代价不过50万两而已,太便宜了,怎么不开心呢?由于南方革命党人的软弱、退让,袁世凯提出的满清皇帝以及宗室退位后依旧享有当初的各项权利,他拟定了一份“优待清室条例”,革命党人全盘接受。按袁世凯的意思,清帝主动退位后,他和其宗室亲贵们仍能享受国民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渥待遇。

《清室优待条例》主要内容包括:清帝退位后仍保持皇帝的尊称,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皇帝仍暂居紫禁城,一段时间后搬至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付清帝岁费400万元;原禁卫军人数以及军饷不变;王公勋戚们的世袭爵禄依旧;皇族享有国民公权;皇家的私产一律受到严格保护,

《优待清室条例》等于承认了共和制度的建立是出自清帝的“恩赐”,故皇帝要受到充分的崇敬。从另一方面看,该条例的制定与颁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退位后的满清皇室免遭屠戮,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利益,也算优待之举。而且,一个有名无实的“小朝廷”的存在与保留, 也为日后野心家们留下一个制造变乱的傀儡工具。

【答题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凭什么灭人族呀?

革命不是天然有理,杀人更不是你杀你就有理。

人类社会,改变规则的道路无非两条,一条是改革,一条是革命。

清政府当时已在改革了。是革命党太激进,并且给人造谣改革没有诚意。试问,所谓的诚意由谁来判定?革命党自己的诚意,需不需要别人来判定?而且,诚意顶多是动机与态度。你革命的成本、代价、可行性、必然性,跟人民打过报告不?人民授权没?

革命应尽量避免,渐进、稳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如果革命实属必要,否则自由、人身、财产都面临着最严峻的威胁,那么英国那种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既不伏尸遍野,更不剥夺个人财产,既不触及人的灵魂,更不消灭人的肉体——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总之,革命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们的最后不得已的办法”。

别说国内革命了,就是国外战争,目的也不能是杀头,而是通过战争,迫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而已。

灭族,杀头,是中国历史周期率里的二杆子行为,它不是文明,不是进步。而辛亥革命告诉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还有另一种可能,不流血,不杀人。

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革命党于1911年12月2日占领了南京,有了与清廷南北对峙的可能。面对14个省的独立和南京的失守,战还是和呢?战,朝廷也还有一定的本钱,毕竟政府军的主力还在,断不至一战即溃,甚至还有赢的可能,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则需要拿出脱胎换骨的勇气,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重新赢得民心。清廷最后选择了和,希望通过与南方和谈来解决纷争。

为了赢得民心,摄政王载沣退位,清廷授权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全权大臣,与南方进行和谈。12月8日,袁世凯与即将南下议和的北方谈判代表唐绍仪等人进行了谈话,强调和谈一定要以保留君主制度为前提。

和谈的难度在于,南方革命党人要民主共和,北方的总基调则是君主立宪。尽管北方代表严复强调,现在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具备,中国之所以贫弱腐败,也不全是满洲人的问题,与汉族人自身也有很大关系,可南方革命党人根本听不进去,坚称必须民主共和,满洲人可以优待,皇室可享尊荣,但君主必须逊位。北方首席谈判代表唐绍仪早年留学美国,本就向往美式民主,在南方谈判代表伍廷芳的忽悠逼迫之下,竟然违背了袁世凯定下的谈判红线,稀里糊涂地同意了南方的民主共和要求,将议和变成了善后。

12月25日,在南北和谈的关键时期,长期滞留国外的孙中山抵达上海。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其后数日,滦州新军、伊犁新军、山东同盟会会员相继起义,成立军政府。16日,袁世凯被炸,好在有惊无险。袁世凯独木难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当前的困境,请隆裕太后早做决断。他建议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优待皇室条件,尊严体面地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考量之后,隆裕太后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

满清皇室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政府没有疯狂地反扑革命,你革命更没理由残无人道地灭族。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做出的一个正确选择,没有象百年前的法国大革命一样,造成血流成河的人间惨剧,是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最后说一下优待。人家好说好商量地退位了。不优待一下你好意思呀。别的不说,你就是把大清比喻成一家上市公司,人家土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打工仔四个亿,端的是江山如此多娇,资产如此丰饶,公司现在也谈不上倒闭破产,只不过老董事会集体退位,由你们革命派组成新的董事会接盘重组而已,你说你们好意思不给老董事长发放退休金与养老金呀。还说呢,国家契约签得好好的,最后被一个名叫冯玉祥的二半吊给单方面撕毁了,直接影响了民国政府的政治信誉,甚至,一个更二半吊的孙殿英,干脆去盗人家东陵了,别说政治信誉了,起码的底线都没了,流氓强盗不过如此。至于接盘以后的经营能力,啧啧,新董事会很多方面不如老董事会呢,战争不断,纷争不断,新旧员工连个正常打工的环境都没有。看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在北京郊区搞的社会调查,多少百姓,还在想念老董事呢,在皇帝好还是民国好的选项上,多少人选的皇上好!

只不过,这些底层民众的声音,被我们喧嚣的革命话语系统完全遮蔽了而已。

总之,灭人族没理由,优待人家则是理由很充分,只不过接盘的董事会,没搞好公司,也不讲信誉,既导致了溥仪个人的悲剧,也导致了国家政府的悲剧。试想,溥仪不被赶出宫,清东陵不被你们挖,他能被日本人诱拐走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