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还在上初二,班里已经被高中提前录取的同学被重新分班了,你觉得合理吗?如何看待这样的做法?

圣老牛


政策是不允许的,但是很多学校都在这样做。我想换个角度,如果您的孩子已经被提前录取,进入了重点班,实验班,奥赛班,您一定不会觉得不合理。

学校为了出成绩,会提前锁定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进入本校的高中部,并和这些学生以及家长签订某些协议,不管中考成绩如何,根据协议这些孩子都能够进入本校的高中部就读,就算在北京很多学校也都是如此。


各个学校之间争夺的是优质的生源。就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将学习能力学习等级不同的孩子进行分类,反而更容易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过程。

不管合和和不合理,家长依然无法改变现状。家长能够做的就是在自己孩子成绩不入各类学校法眼的同时,在初三这一年里和孩子把好成绩拼出来。

江湖地位是自己争取来的,这世界没有永远的公平。在学校如此,在职场依然如此。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把优等生集中到一起,是每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始终在琢磨的事,家长该琢磨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帮自己的孩子提升成绩,有了好的成绩,在哪里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优待。


九斗学生心理


首先,没什么要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争取让自己的孩子也能捷足先登吧!社会就是这样,强者生存!

其次,看看大家给你的建议吧:

1 成绩好的孩子,最怕和成绩又差又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在一起,所以非常赞同学校按成绩分班。

2 人家聪明,能力强,有重点培养的必要和倾向,难道非得和一些其他相对平庸一些的在一起玩,提前录取不足为奇,要是找激情,让自己孩子也同样优秀就好了,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优秀还要别人不能迈开步伐;

3 分班好,合理。举例数学,小孩初一,班上有的孩子全年各种大考小考从未低于95,有的孩子从未及格过。老师反复讲一些题,成绩好的孩子想打瞌睡,成绩差的孩子还没听懂。不如早点分班,想好好学习的在一起好好学,不想上高中的就好好玩,老师只需负责安全和教做人的道理即可。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强迫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呢?那么痛苦!

4 我们丹阳市就是初二提招,把全市优秀的初二学生提前招到省丹中上初三,中考他们可以说是免考直接上高中的;

5 我们这里初一就开始了,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都很重要,提前录取生就是把若干次成绩进行排名;

6 我们初三的时候学校周末给年级前200的免费加课,全部讲拔高题。如果考试名次出去就不能来了!

7 这个问题很简单呀!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每个班级的学习好的肯定受老师喜欢,老师也会教他们多一些!学校只是把这件事搬到台面上来了!

结束语:羡慕嫉妒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努力提高自己孩子学习成绩才是根本的!


游戏大咖王


依然那句话:存在即合理。如何看待这样做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余地,接受是最好的态度。要想有想法,有态度,那只能是你足够优秀。

初二就被高中提前录取,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高中即使想抢优质生源,一般也是在初三下学期摸底考试之后,根据大排名,会和一些优秀孩子签署录取协议,以避免个别孩子发挥不好措施重点校。初二成绩是一个分水岭,但还没有到定形阶段,高中一般不会提前录取的。

但在有些学校,会搞重新分班,将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集中到一二个班级,然后配备好的教师资源,进行严苛的学习训练,以保证重点班孩子将来出成绩。这种在过去比较通行的做法,在倡导教育均等化的今天,已经被教育管理部门明令禁止。多数初中采取的是入学阳光分班的办法,然后三年之内不再重新划分班级。

特殊总是存在。假如你所在的学校搞了所谓的按成绩分班,你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反映。但可以预料的结果是:学校领导会受到批评和处分,但已经分班的事实不会得到改变。下届学生可能是受益者,而举报者极其孩子得不到好处。

对于家长而言,成绩好的希望设立重点班,成绩差的无所谓,只有成绩中等的焦虑不安。作为家长,与其面对学校管理进行议论,不如将重点放在孩子教育上来得实在。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心绪,用积极正向的态度影响孩子,让他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看到生活的美好,看到人性的光辉。


入青0601


我如果题主家的孩子已经被提前录取了,让后被编成一个新的班我相信题主一定不会问这个问题,而且极有可能非但不会问反而会说“很合理”。

我想题主一定也不是因为“嫉妒”之类的情绪,因为都是成年人了,这个事儿是怎么一回事儿应该很清楚了。

题主之所以这么问我觉得是不是因为担心教育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会因为这个而出现不公平的分配呢?

通常是不会的。

因为虽然有学生已经提前被录取了,但是这毕竟还是少数,而且作为学校来说,除了重点高中的录取人数是重要的指标,整个学校的普高率、优秀高中的录取人数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换句话说:学校不会因为这事儿就把其他学生给扔了不管了。事实上,当那些孩子已经确定没问题之后,学校更有精力来抓剩下的大多数学生了不是吗?

说了半天还没回答题主的问题:这事儿合情合理不合规!

然而你能怎么样呢?举报?投诉?罢课?……

事实上我相信你孩子所在的学校有一万个理由能够说服管理门。当然,你非要较真的话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你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估计那些家长应该不会对你客气的。

我说“合情合理”是有原因的:

1、这也是对学生的负责表现。

能够被提前录取的大都是学习成绩很好、超好或者特长很牛的。这部分学生说真的,单独划班也是对人家孩子的负责人——整天跟一些不如自己的同学们一起听课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时间的一种浪费。把这些孩子划到一个班更有正对性的上课实际上也符合了“因材施教”的选择(当然,手续是不合规的),客观上对这些同学来说是负责任的。

相信这些孩子应该不仅仅会学初中剩余知识,很有可能会提前开始高中学习以及特长训练等。

2、阻止是没有用的!

当然嫉妒也是没有用的,我就这么说吧,天赋、勤奋这东西不会因为你这个外人就会给改变什么的,而且如果学校想给这些孩子提高,那么纵然不单独分班,那么一个广播把学生从教室统一叫到另外一个教师学习,你觉得谁能阻止得了?“分班”不过就是把这些复杂的过程都给省略掉了罢了。

3、这些孩子就在普通班里就是好事儿吗?

我看未必!女孩子整天跟一些没有升学压力的同学在一起学习,你觉得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说实话心理素质过硬的真不多,好吧,就算你孩子班大都心理素质过硬,那么总会有不过硬的吧?

整天跟一些“不学习还有好学校上的”同学们在一起,我个人认为一定会影响一些人的心态的!

这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能不能玩到一起都还两说呢……

所以这事儿我觉得题主就“认了”吧,纠结这个没啥意义!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天道酬勤!我儿子小学一、二年级考试每次都是60/70分这样子!都不想读书,一次我跟他谈为什么要读书?我讲了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不读书,不认字可能村子都出不去,读到小学那你的朋友也只能都是一个村的,读了中学认识的朋友就有镇上的,上了高中认识的朋友就整个市的了,到了大学就是全国各地!所以读书越多,朋友也越多,能力也越大,自己也可以更有选择,比如喜欢的工作女朋友等等……所以需要多读书!从那以后就越来越努力了,开始还老是玩电脑,慢慢自己都不玩了,到小学毕业电脑都无法开机了。后来以394名考取了四星级高中(一共大概700人),高一自己更努力了,学校里规定不能带手机,一个宿舍6人除了我儿子都偷偷带手机玩。我去学校班主任老师都说我儿子从来不用管,上自习课每次从边上走过都从来没抬过头。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年级20-30名这样子!这次期末总结老师都说他们班级就我儿子把所有的同学都甩开了一段,跟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下学期高二应该分重点班了!现在的孩子智商都不差,小孩子自律能力差,家长也要适当管理!


钱利丰812


若从法理角度看,不合理,这是变相办重点班,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22条“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规定。

不过,这种做法虽然违规,但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却相当普遍。应试教育背景下,评价一所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主要看每年考取985、211(现在还有双一流)学生数,以及过一本线比例。因而,各高中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优质生源的竞争。这方面,区县一级的重点高中与市一级甚至省一级重点高中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区域内优质生源常常被后者掐尖抢走,导致弱者愈弱、强者恒强。

为了留住优质生源,区县级重点高中费尽心机,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默许下,将战场前移,以奥赛班、联合办学等名义,从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初二年级开始便择优招生,其实就是打擦边球。其最大“卖点”是,无需通过中考,即可直接进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有些地方做得比较隐蔽,只是把优秀学生挑选出来另办一个班,学生仍在自己的学校学习。有些地方则直接将初二优生提前招录进高中学校。

没有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因为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凭什么他们可以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虽然高中学校这种做法违规,却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或者说,真正的公平,是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这些被提前录取的学生,他们也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这样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

诡异的是,将优生在本校另办一个班,会有人觉得不合理。若将优生直接提前录入重点高中,反而很少有人觉得不适。而事实上,这两种做法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清华北大少年班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高智商人才,省市重点高中在全省范围内提前掐尖招录,这都与区县重点高中提前招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被录取的幸运儿凤毛麟角,离大多数人的生活非常遥远,因而并不太令人反感。

但是,办在自己身边的重点班却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人人平等才对,凭什么你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不合理!

有句话说得好: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够不着的崇拜,够得着的嫉妒;没利益冲突的崇拜,有利益冲突的嫉妒。

何必嫉妒?自己努力就好。


毫米


从《义务教育法》角度看,这一做法显然是违法的,因为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置重点校、重点班,学校不管以何种名义对学生分班,都涉嫌设立重点班。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做法却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基础教育还是升学模式,为让学生进更好的高中,有的学校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有的完全高中,则从初二时起就圈定“直升学生”,既为高中抢生源,又提前为高考升学“着想”。

可以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是需要升学考试制度改革配合的。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升学教育模式有关,在升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配置会实行“锦上添花”方式。我国新《义务教育法》已颁布实施12年,可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升学教育模式未变,地方的教育政绩观还是升学政绩观。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其实是很纠结的。一方面,能够提前被高中“圈定”进入单独编班,有的家长会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的肯定,也减少中考升学焦虑。不少家长对此是欢迎的。而另一方面,没有入围的学生,则感觉被歧视,进而反对这种做法。很显然,大家都是以自己是否得利来评价学校的做法。而并非从法律角度与公平角度。

落实我国《义务教育法》,需要减少功利考量。从功利角度考虑问题,不同利益群体会打口水仗。像义务教育学校该不该设置重点班这一问题,目前还有争议,这是未依法治教的结果。因为对于一些学校设置重点班的做法,当地教育部门出于升学政绩考虑,往往视而不见,还把这作为改革创新,诸如将其称为初高中衔接一体化培养人才试验等等。如果教育部门能严格执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非追求升学政绩作为发展教育的根本职责,这类问题早已得到解决。


熊丙奇看教育


这很正常,这就是目前应试教育中的“掐尖”模式,既然能被高中提前录取,学校可以将这些同学归整到一个班里去,从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而对于仍保留在原班的同学,家长也不必再意,尤其不要羡慕忌妒恨,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正常看待这种现象就行了

但是理性的家长,却可以从这种重新分班的契机中找到教育自己孩子的好机会,比如和孩子聊聊,他羡慕这些成绩好被提前录取的同学不?如果你很羡慕他们,那不妨咱也下苦功夫去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你同样会像他们一样有好成绩。通过这种优势选拔,相信你能看到一个人优秀了,会拥有不同的机会,会让自己被别人羡慕。这样引导孩子,会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够不够努力,今后该怎样面对学业。

被拔尖走的学生,往往都是重点校选择的目标,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擅长学习,喜欢学习,很少能看到这些孩子整天手机不离手,或者网络游戏玩不够的现象。这就给很多家长带来思考了,你平时是怎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是否给孩子太多任其玩耍的机会?在管教方面是否有自己的合理手段几方法?当我们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时,应该吸取经验,下点功夫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才是王道。

应试教育是公平的,公平在于大家面对同样的规则,考察的是学生能力。如果你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不重视家庭教育,可能你无法享受公平所带来的福利。当你面对孩子教育不作为时,可能只剩下不解与失落了。


韩国成老师


合理,但不合规。教育政策上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办重点班,但大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校的几乎唯一的标准!

学校方面,是不得已而为之。

制度上不允许,但掐尖培优效果最显著,便于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按部就班随机排班,对学生是均衡了,但到中考、高考时,就成为千夫所指了。校长走人,教师威名不再,尖子生也给耽误了,看不到有什么益处。违规就违规吧,出成效才是王道。这几乎就是所有校长的想法和做法,不足为奇。

学生及其家长方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被掐尖了,进了重点班,当然很高兴,热烈拥护。另一种是没能进得了重点班的,就如题主的孩子一样,进了普通班,自然不会高兴,心里就不痛快。

高兴的也就没话说,要说也是感谢的话,不高兴的,会有所行动,轻的发发牢骚,重的向相关部门投诉。这种投诉,恕我直言,一般没什么效果,还要冒着得罪其他家长的风险。学校既然做了,早已有了应对预案,查了也是白查,何况,调查的人何尝又不懂其中奥妙呢,就这么回事,做的是好事,又不是坏事,难道不是吗?


教师妹子一枝花


优胜劣汰向来是丛林法则。优秀的孩子自有其天赋异禀之处。一是智商高,二是学习习惯好,够刻苦努力。在外部环境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两者缺其一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许多家长只看到不公平的结果,没有看到“不公平”的拼搏。孩子够优秀,是他们付出了比成人谋生更为艰辛的努力,作为优胜生的家长,陪伴、引领、策划,多少年的经济投入,多少年一起奔波在学习训练的路上,这些,旁人是看不到的。整个教育的大环境,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作为个体,没有任何人能逆转这疯狂的趋势。学校“掐尖”之战愈演愈烈,家有考生,被裹挟着卷进这场无硝烟的战斗,“胜王败寇”,没什么可磨叽的。好在,学业不是人生成功唯一的衡量,但是任何领域,要想出人头地,拼搏精神是必须一样的。

某些结果听起来好像不公平,实际上也公平。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梅花香自苦寒来”,与其抱怨,莫如奋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