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湖南出人才?

首富的女婿


湖南简称湘,地处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我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面积居第11位(陆地面积第10位),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宋代时这里被划定为荆湖南路,因而得名湖南。元、明两代同今天的湖北省一同隶属于湖广行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将原湖广行省拆分为湖北、湖南两省,至此湖南以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事实上在古代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在内的荆湖地区属于相对发展滞后的地区:唐代的湖南永州等地还是贬谪官吏、流放罪犯之地——柳宗元就在这里写出了他的《捕蛇者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荆湖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地。直到唐宣宗在位的公元850年一名叫刘蜕的长沙学子考中进士,成为保留至今的史书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湖南籍进士。在当时朝中人士看来:荆湖地区远在天边,因此谓之“天荒”,而刘蜕中举就此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破天荒”这一典故。不过严格意义上刘蜕只是第一位正式考中功名的湖南人,其实在他之前湖南本来有机会诞生一位当朝状元: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时年20岁的湖南宁远人李郃在进士科中被考官评为第一,也是在这次科举中湖北人刘黄在试卷中直接批评当时宦官乱政之祸,考官对他们两人的文章均赞不绝口,但鉴于当时宦官势力的强盛而不敢录取刘黄。李郃得知此事后上疏皇帝说:“刘黄不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最终在李郃的坚决辞让之下朝廷将状元头衔改授刘黄,而李郃不仅放弃了状元头衔,最终连进士功名也放弃了,对宦官弄权失望至极的他索性归隐故园,于是这次本来有可能诞生第一位湖南籍进士乃至状元的机会被李郃主动放弃了。尽管这令湖南史上第一位进士的诞生时间推迟了22年,但李郃的气节至今令读史之人为之动容。

在晚唐的藩镇割据和宋代的积贫积弱时代湖南地区仍作为贬谪官吏、流放罪犯之地迎来过不少文人墨客。然而这些文人墨客面对国土的沉沦和朝廷的腐朽在尝试通过朝廷体制变革国家无果之后开始转而著书立说,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等在这一时期涌现并对开启湖南人民的智慧进行了早期的启蒙教育作用。尽管如此直到清晚期湖南人才并未形成规模——在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上一共诞生过592位状元,其中只有14人是湖南人(算上李郃也只有15人)。整个明代湖南一共诞生了556名进士,只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2%左右。严格意义这时是没有湖南进士一说的,因为这时湖北、湖南尚未分省,湖南学子均需前往武昌参加科考,所谓湖南进士是指当时考中进士者的籍贯在今天的湖南省境内的。然而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的湖南人是否当真百无一用呢?近代以来湖南可谓人才辈出,而且对中国的整个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均形成了巨大影响,号称“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事实上湖南人才之所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上出现大规模涌现同鸦片战争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局下湖南人对民族未来社稷民生的思考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更注重经世致用,而对八股取士就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在此之后湖南人才就前仆后继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战,先后涌现出以下几波人才群体,他们以接力的形式共同推进了中国由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向新生的转型:

一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人才群体——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江苏等地巡抚,官至两江总督。陶澍为官期间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任内力图整顿淮盐积弊,裁省浮费,严核库款,缉禁私盐,淮盐得以行销。又于淮北试行票盐,后推及淮南。陶澍是经世学派领袖,不仅对湖南人才影响巨大,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才都有深刻影响,是近代湖湘学派最先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

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西涯,晚号耐庵,湖南善化人,原籍浙江会稽。高祖上振,官湖南司狱恤囚有隐德,贫未能归,遂家湖南。长龄,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长龄为官40年,勤于职守,有惠政。山东所属多水患,长龄导民开沟洫,兴水利,收获倍增。在贵州主张查禁私种罂粟和吸食鸦片。整饬吏治,练营伍,储粮备荒,恤孤抚幼,劝课桑棉,教以纺织,创建书院义塾,兴修府志,其中他主修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推为“天下府志第一”。著有《耐庵诗文集》等传世。

唐鉴(1778—1861)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奋上进,学习如饥似渴。嘉庆十四年己巳洪莹榜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为汨罗)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并有文才,时号位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有《芋香山馆诗文集》、《李文恭公奏议》、《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等存世。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著有《诗古微》、《书古微》、《海国图志》、《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用世界地图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这些人有的活跃于鸦片战争前夕,有的活跃于鸦片战争之后,他们都明确感知到国家命运正处于沉沦状态,他们为国计民生率先开始思考和探索。虽然他们并没能改变什么,但正是他们开的头被后来人继承贯彻,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二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涌现出的湘军集团——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知人识人之明——左忠荣、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等人均出自其举荐,其下属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

胡林翼(公元1812年7月14日-公元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有《胡文忠公遗书》等作品。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加入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和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和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又率部平定陕甘同治回乱和中亚浩罕汗国对新疆的进犯并在收复新疆后筹划在新疆建省。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他一手创建湘军水师,奠基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他是湘军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清朝大臣。初在湖南办团练,与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贡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次年春因扑灭浏阳征议堂会众起事,擢知县,旋升同知。6月,太平军围困南昌时,奉命独领一军自长沙驰援南昌;旋即偕罗泽南赴援解吉安围,并分兵克泰和,后官擢知府。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后病逝原籍。谥武慎。著有《刘武慎公遗书》。

江忠源(1812年-1854年),字岷樵,湖南新宁(今属邵阳)人,晚清名将。江忠源举人出身,后兴办团练,镇压雷再浩起义,升任浙江秀水县知县。太平天国起义后,江忠源组建楚勇,到广西参战,并在蓑衣渡之战中击毙冯云山。此后,江忠源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累升至安徽巡抚。咸丰三年(1853年)江忠源到达庐州,陷入太平军的包围。同年十二月(1854年1月)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年仅四十二岁,追赠总督,谥忠烈。

相比第一波涌现的经世学派的人才,湘军集团出身的第二波湖南人才大多是封疆大吏,手握重权。他们也的确利用手中的权力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第一步基础。

三是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志士——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谭嗣同(1865-1898),浏阳人,著《仁学》,激进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首。

唐才常(1867-1900),浏阳人,激进维新志士,领导自立军起义。

熊希龄(1870-1937),凤凰人,著名维新志士、立宪派人、民国初年出任“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

皮锡瑞(1850-1908),著名经学家,著《经学历史》,主持南学会。

这一波湖南籍人才要么如谭嗣同一般为维新变法而倒下,活下来的后来都转投革命党,总体来说他们在戊戌年间并没取得多大成就,但他们的活动唤醒了部分中国人,而他们之中活下来的人在转投革命党后依然坚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四是辛亥革命前后集中涌现的湖南人才——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黄兴(1874-1916),善化人,清末革命党领袖,与孙中山共创民国。

宋教仁(1882-1913),桃源人,清末民主革命家,为宪法流血之第一人。

杜心五(1869一1953),生于湖南慈利县江垭乡岩板田村。晚清民国十大武林高手之一,1904年夏在宋教仁指点下东渡日本留学。曾任孙中山、宋教仁的保镖,后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政协委员。

陈天华(1875-1905),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宣传家著《警世钟》、《猛回头》。

蔡锷(1882-1916),邵阳人,清末民初著名军事家,“反袁拥国军神”。

禹之谟(1866—1907),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1903年加入华兴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8月10日在长沙被捕入狱,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备受酷刑,坚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杀害于靖州东门外。就义前高呼:我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

刘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时期喜欢阅读进步书籍,1903年受革命潮流影响,加入华兴会。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刘道一受黄兴委任为萍浏醴起义领导人。到达长沙后刘道一将核心同志召到水陆洲船上秘密开会,商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不幸的是刘道一因在长沙、衡山等地运动新军、筹集军火,引起清政府注意,在从衡山返长沙途中被清军逮捕。面对严刑拷问,刘道一怒斥道:“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在狱中写下:“天地方兴三字狱,但期吾道不终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虚”的诗句。1906年12月31日刘道一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2岁。

姚宏业(1881—1906),字剑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阳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学,设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5年因与陈天华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旨在禁止中国留学生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陈天华蹈海后,姚宏业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因遭官绅阻扼,加上诽谤流言,于1906年3月27日悲愤投黄浦江而殁。

杨毓麟(1872—1911),字笃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时代聪慧异常,好学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杨毓麟痛诋满清政府贪生误国,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902年4月,杨毓麟东渡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1903年,杨毓麟与黄兴等人组织横滨暗杀团,研制炸弹,声称:“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杨毓麟后由日本携带炸弹潜赴北京,暗杀慈禧未果。1903年12月,杨毓麟参与组建华兴会的筹备工作。1906年华兴会合并入中国同盟会。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杨毓麟准备在上海响应,但未能如愿。1908年,杨毓麟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1909年,杨毓麟辞去秘书一职,转赴英国苏格兰爱伯汀大学读书,同时担任《民立报》特约通讯员,为国内读者介绍西方各党派的活动情况。1910年3月,汪精卫、黄复生等人暗杀满清摄政王载沣所使用的炸弹系由杨毓麟从英国购买而来。1911年杨毓麟在英国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列强妄图分裂中国,悲愤交加,以致旧病复发,头痛浮肿,痛苦难忍,势单力孤,无法报国,留下遗书,将留学英国数年所积攒的一百英镑转寄黄兴,作为革命经费,之后在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海边,蹈海自尽,终年39岁。

焦达峰(1886-1911)辛亥革命烈士。字鞠荪,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浏阳高等小学/长沙高等普通学堂预备科学习。后加入哥老会,参加1906年萍、浏、醴起义,任起义军将领李金奇的参谋。失败后逃亡日本,入东斌学校学军事。不久加入同盟会,任调查部长,专事联络会党。1907年8月,与邓文翚、刘公等组织共进会,为同盟会外围组织,改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为“平均人权”,以便联络会党。1909年先后在武汉、长沙设立共进会机关部,开展革命活动。

陈作新(1870—1911),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随唐才常在湖南联络会党,准备举事。1902年入湖南弁目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任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炮兵营排长,旋改任步兵四十九标排长,因倡言革命被撤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该协创办随营特别班和测绘班,兼任教官。1910年春长沙发生抢米风潮,拒绝参与镇压,拟乘机起义,再次被革职,仍留长沙,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成功后,积极筹划响应。10月22日新军攻占长沙,成立军政府,被推为副都督。10月31日新军管带梅馨发动兵变,陈作新与焦达峰同时被刺牺牲。

这一波湖南人才几乎都和辛亥革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民主共和国

五是五四运动后涌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群体——实际上这个群体又分为两代人: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严格意义上杨老先生具有进步的革命理念,但还不能称之为革命家,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培养了自己的弟子兼女婿,同时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这两位作为毛泽东主席和蔡和森、萧子升、田汉等社会名人的老师,对他们的弟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正是在他们这群弟子的推动下中国将引来新生。在他们之后湖南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不能说和他们推动的教育体系改革无关——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李富春、贺龙、任弼时、胡耀邦等等都是在此之后涌现出湖南籍人才。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湖南籍有4人(毛泽东、何督衡、李达、周佛海).在他们所代表的全国53名早期党员中,湖南籍的有20余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有10人,占19.2%。

在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湖南人有3位(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在人民解放军的10位大将中湖南人有6位(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在57名上将中湖南人有19位(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陈明仁、钟期光、唐亮、陶峙岳、彭绍辉、傅秋涛);在100多名中将中湖南人有45位。

湖南还涌现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除最高领袖毛泽东外,有担任过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和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任弼时、李富春、陶铸;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李立三、林伯渠、李维汉、谢觉哉、蔡畅、朱镕基、彭佩云、江华、滕代远、袁任远等。

湖南籍的文化界名人除了上文已提到的杨昌济和徐特立之外,还有萧三、田汉、丁玲、周立波、周扬、齐白石、吕振羽、翦伯赞、章士钊、周谷城、曾昭伦、周光召。

在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著名湘籍英烈有: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何孟雄、郭亮、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向警予、缪伯英、罗学瓒、陈吕、蒋先云、夏明翰、柳直荀、罗亦农、夏曦、张昆弟、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黄公略、王尔琢、伍中豪、蔡会文、潘心元、周以粟、刘畴西、寻淮洲、李灿、方维复、曾日三、左权、卢冬生、袁国平、朱克靖等等。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湖南在清朝康熙年间才成为独立省份,但是近代一群湖南人撑起了半部近代史,尤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是千古第一伟人!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湖南人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做出重要贡献呢?

1,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列强入侵的风雨飘摇之下,是他挽救了清王朝,并且开启了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汉族官僚走上政治舞台,为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2,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他以举人出仕,当幕僚开始,一直做到总督和军机大臣。左宗棠最大的贡献是平定陕甘回乱和收复新疆,从俄罗斯那里虎口拔牙,只有左宗棠做到了。

3,谭嗣同。

谭嗣同是湖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嗣同是维新派中最优秀的人才。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可是他的《仁学》已经在思想界有很高地位。

维新变法中,只有湖南一地做的像模像样,其他省大都是装模作样,阳奉阴违。

谭嗣同的好友唐才常在谭嗣同遇害后在湖南发动了自立军起义,因广东佬康有为贪污军费而失败。

4,谭延闿。

谭延闿和谭嗣同并成为“湖湘三公子”,另外一位是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谭延闿考进士时,因为和谭嗣同同姓同乡,被慈禧猜忌不能中举。辛亥革命时,谭延闿在湖南宣布独立,并且拉上了几个湖南籍的巡抚一起独立。

谭延闿多次做湖南督军,是湖南近代化的重要推动人物。后来谭延闿一直做到国民党政府主席,还差点娶了宋美龄当续弦。

5,杨度。

杨度是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宪政专家,可是清末民初杨度依附袁世凯,始终未君主立宪制而努力。杨度晚年加入共产党,为我党地下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6,黄兴。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是同盟会中仅次于的第二号人物,因为黄兴的支持,湖南系始终没有脱离孙中山。

7,蔡锷。

蔡锷是湖南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辛亥革命时,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建立云南军政府,后来袁世凯复辟,蔡锷潜回云南,召集旧部发动护国运动,再造共和第一功臣。

8,宋教仁。

宋教仁,同盟会中的宪政专家,他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度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可惜关键时刻被暗杀,议会民主制度夭折。

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湖南人始终走在中国前列,对此,杨度在《湖南少年说》中讲到: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莫问家邦运短长,但观意气能终始。埃及波兰岂足论,慈悲印度非吾比。

杨度的《湖南少年说》可以说是激励湖南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纲领,“浙江人出钱,湖南人出命,广东人出主意”“要想灭亡中国,除非杀光湖南人”这些话都是从杨度这里来的。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所言不虚!


历史知事


在近代,湖南确实出了很多人才,是公认的近代最出人才的省份。



1,近代湖南著名人物代表

1)军政界著名人物

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李达、杨度、谭延闿、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谭震林、黄公略、李富春、胡耀邦、林伯渠、彭德怀、罗荣桓、贺龙、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黄克诚、谭政、粟裕、左权、李立三、李维汉、唐生智、滕代远、蔡锷、宋希濂、黄兴、宋教仁、谭嗣同、陈天华、程潜、蔡和森、萧克、王震、邓华、甘泗淇、宋任穷、苏振华、宋时轮、朱良才、杨得志、陈明仁、陶峙岳、杨勇。



2)思想教育界著名人物

魏源、徐特立、章士钊、谢觉哉。

3)文教艺术界著名人物

周扬、沈从文、金岳霖、余嘉锡、杨伯峻、黄仁宇、翦伯赞、周谷城、齐白石、黄永玉、田汉。



4)科技界著名人物

魏荣爵、张孝骞、陈国达、李星学、黎鳌。

《辞海》收录的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44人,居全国之首。

现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63人,仍居第一。

无怪乎民国时有言:“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



2,近代湖南出人才的原因分析

简单说,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文化性格的弘扬。

孙中山先生很早就注意到湖南出人才这一现象,并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谓恰如其分。中山先生在评论湘籍志士时说:

“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1)历史渊源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内忧外患,湖南产生了一批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中兴名臣,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以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虽然他们属于不同政治群体与派别,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理想和观点立场,但无一不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天下为公的精英人物,无一不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穷则思变的思想,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才有了湖南近代以来的人才井喷。



2)地理形势

湖南在古代被视为蛮荒之地,但近现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发展,湖南逐渐成为各方势力汇集和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北洋军阀混战,无论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还是日本全面侵华,湖南都是重要的主战场之一。

时势造英雄,频繁的战争虽然带来战乱,但也开启了民智,激荡了思想,为优秀人才的诞生提供了滋润的土壤。



3)文化性格

从曾国藩创办湘军,到兴起洋务运动,再到谭嗣同等力主维新变法;从黄兴、宋教仁等创建兴中会、同盟会,到发动辛亥革命,发起护国运动,每当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湖南志士挺身而出,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

这种文化性格激励着后人发愤图强,投军报国;才有了黄埔军校7000多名学员,湖南籍就占1/4强,居全国之冠;才有了从东伐到北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数湖南人成长为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



最后,以杨度的《湖南少年说》结尾:

“浙江人出钱,湖南人出命,广东人出主意!”

“要想灭亡中国,除非杀光湖南人!”


可汗说事


湖南出人才,主要指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的数量没有准确数字,但仅从当代军事家和开国将帅名单中,便可发现“湖南出人才,无湘不成军”之说绝非虚言。

中央军委在上世纪80、90年代正式确定的36名当代军事家中,湖南籍有15位,占41%,高居全国各省市榜首;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四川、湖北分别是7人、4人,加起来还不如湖南一个省多,他们分别是:

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黄公略。


1955~1965年间,我国授予或晋升军衔的开国将帅共1614名,包括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这其中湖南人共有202名,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按照籍贯统计,湖南籍的开国将帅共202名,占总数的12.5%,仅次于江西的325名和湖北的235名,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3。

其次,按照军衔统计,湖南籍的202名开国将帅所授军衔都很高,其中十大元帅有3位(占30%),十名大将有6位(占 60%),上将有19位(占 33.3%),中将有45位(占 41.2%),中将及以上73位(占 28.7%),这一人数和比例均居全国各省市之冠。

开国将帅中的湖南人,元帅3人,大将6人,上将19人

元帅3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大将6人: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

上将19人:王平、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陈明仁、钟期光、唐亮、陶峙岳、傅秋涛、彭绍辉。

中将、少将因人数过多,不详细列出名单

除了人民解放军,国军中60%的将军也是湖南人,近代以来“无湘不成军”、“湖南无特产,唯有出将军”之类的说法可谓名符其实。

湖南近代以来出人才的原因何在?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文化性格的弘扬。

近代革命领袖很早就注意到湖南出人才这一现象,并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谓恰如其分。

孙中山在评论湘籍志士时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

一是历史渊源

湖南人才之兴,起于晚清。由于内忧外患,晚清和近代中国产生了一批以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中兴名臣,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以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都是湖南人,都是各自群体的领袖人物。他们尽管属于不同政治群体,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理想和观点立场,但无一不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天下为公的精英人物,无一不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穷则思变的思想,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才有了湖南近代以来的人才井喷。

二是文化性格

从曾国藩创办湘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兴起洋务运动,到谭嗣同等力主维新变法;从黄兴、宋教仁等创建兴中会、同盟会,到发动辛亥革命,发起护国运动,一次次民族危亡的时刻,一拨拨湖南志士冲锋陷阵,表现出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这种文化性格激励着后人发愤图强,于是才有了大批湖南有志青年争相投考黄埔军校;才有了黄埔军校1至5期7399名学员,湖南青年2189人,占1/4强,居全国之冠;才有了从北伐到东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许许多多湖南子弟成长为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

三是地理形势

在古代中国,湖南偏居南方,被中原王朝视为蛮荒之地,但晚清和近现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发展,湖南逐渐成为各方势力汇集和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北洋军阀混战,无论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还是日本全面侵华,湖南都是全国的主战场。时势造英雄,频繁的战争固然造成时局混乱,但也开启了民智,激荡了思想,使得革命思想在湖南广泛传播,为优秀人才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奠定了思想基础。

《辞海》收录的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44人,居全国之首;次为广东,38人;再次浙江,22人。现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63人,仍居第一;次为广东,44人;再次四川,40人。无怪乎民国时有言:“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现在要提起近代史中出名人出的最多的省份,其中一定有湖南省,像领袖毛主席,再比如大元帅彭德怀,还有刘少奇等人,这些人为中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都是人才,那么湖南省到底有怎样的文化,能够孕育这些人才?

每一个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四川有独特的川军文化,山西有晋商文化,而湖南的湘军文化比较突出。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彭德怀也是军事界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在近代以前湖南出的名人不是很多,而近代后多了起来?

刚开始湖南和湖北本来同属一个省份。直到清朝过后,才划分了界限。自打分开后,两省的人差异显著,湖北的人历来以“聪明”著称,而湖南的人恰好与湖北人相反,表现的有点闷,霸蛮。

湖北人聪明是可以理解的,湖北比较流行的是码头文化,因为有长江在这里流过,建有比较大的码头,所以湖北来去的人很多,接触到的外来东西也就多,知道的多了也就聪明了。

而湖南历史上在这里定居的就是楚国,当年出国就比较野蛮,不服周王室的一些人,就开始自己称王,因此受楚国文化的影响,湖南人也就有这股蛮劲。等到之后,因为南方不断开发,所以很多土族人来到了这里。

经过百年的沉淀,积累,湖南孕育出其独特的文化,直到近代很多优秀人物开始大量涌出,比如曾国藩。当年太平天国大乱的时候,曾国藩带兵出来阻止,带的就是湘军,最后这些人打了胜仗,镇压住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可以说是近代湖南省影响力比较大的第一人。

自打曾国藩兴起之后,湘军也越来越有名,湖南人参军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成为国防的守护者,到后来直接说的是,要想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全死亡。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每一个湖南人都比较自豪,因此出生于这样一个人才极多的省份,希望现代湖南人能继续出一些优秀人才,为国效力。


奇点历史




湖南为什么出人才,要从太平天国起义说起。

话说,广东人洪秀全联合广西的客家人组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太平军,后来又叫太平天国。本来造反就造反吧,湖南的汉人也不反对,但这个邪教竟然反对在中国流行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要统统打倒,相关的书籍要焚烧,庙宇要毁掉。

这就让湖南的汉族知识分子非常恼火,本来他们也不是一定要支持清政府的那些满人。但为了几千年的汉文化和 儒家思想,他们发誓要和这个邪教拼了。


于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汉族知识分子,开始组建湘军,坚决和太平天国血战到底。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太平天国的军队都是创业股东,每战都很拼命,湘军的士兵却是打工的,并不是很努力。为了激励将士,曾国藩默许湘军士兵攻下一座城可以抢劫三日。这时湘军将士成了业务员,平时的军饷是工资,打下一座城,抢来的财产和女人就是提成,并且是高额提成。经过数年奋战,太平天国被湘军消灭了。太平天国抢来的财富,最后全送给了湘军。

这些出身湘乡的湘军发了大财,走出大山,也见了世面。他们已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或财主了,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并且知道外国的文化和武器更厉害。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外边来读书,甚至到日本去读书。



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避免了清朝的灭亡。而他们送到外边读书的子弟,因为学习了先进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反而成了清朝的掘墓人。

也正是这些在外边读书,长了见识的湘乡子弟,最后成了湖南的名人。也正是这些人让湖南从之前的默默无闻变成天下闻名的人才大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湖南大学校内,岳麓书院门口的“惟楚有材料,于斯为盛”,就是湖南向外输出人才的霸气侧漏的表现。


从清朝晚期开始,湖南人正式走上了历史上舞台,从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开始,到黄兴、宋教仁,最后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代表着大湖南已正式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

全世界都一样,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了几个伟大人物,就会引领这个地区,在几十年甚至 上百年出现一大批人才。他们前赴后继,共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湖南人也是如此,他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第一号人物,曾国藩。他以汉族知识分子为核心,借鉴王阳明的建军思想,顽强地镇压了太平天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伟人,半个圣人。


第二号人物,胡林翼。他以自己高超的情商和政治驾驭能力,为曾国藩扫除了外围障碍,提供了军需保障,并且推荐了不少湖南人才。

第三号人物,左宗棠。他以一举人身份成为湖南省政府的幕僚,却名声比湖南巡抚还要大。最终成为清政府政治核心成员,参加洋务运动,制止新疆分裂,收复边境失地。


第四号人物,杨度。他被人称为旷世逸才,先是支持中国走立宪道路,后来成为国民党员,最后却信奉共产主义思想。

第五号人物,黄兴。黄兴曾被推举为同盟会领袖,但他为了同盟会不分裂,坚决拥护孙中山,为中国民主共和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在为中国革命操劳中去世。


第六号人物,蔡锷。他曾在日本学习军事,虽然袁世凯拼命拉拢和威逼他,他还是坚定的站在民主共和这条路上,坚决反对帝制,却不幸英年早逝。

第七号人物,宋教仁。他是当时中国最懂民主宪政的人,在孙中山之后成为国民党的领袖,领导国民党取得了民国政府第一届政府的组阁权,却不幸遇刺身亡。


新知传习阁


湖南为什么出人才?说远了从屈原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苗头,古时中国的政治中心还在中原地带,当时两广地区算是南蛮的偏远流放之地,而湖南是联系两广的纽带,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是先流放到湖南,如果继续得不到朝庭重视,他们还将继续被流放到两广地区。


屈原流放到湖南汨罗投江自尽,湖南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有了端午吃粽子传说;杜甫曾流放到衡阳,至今衡阳城湘江边还建有杜湘亭;柳宗元流放到永州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之后更被流放到广西柳州;朱熹先后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和衡阳的《石鼓书院》讲学,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湖南独占其二的奇观;范仲淹在岳阳写下了千古名著《岳阳楼记》;还有被谪长沙的贾谊等等,这些文人的到来给湖南带来重文的风气,为后期湖南人才井喷打下了伏笔。

古代湖南还是也出过大名人的,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就出自衡阳的耒阳,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是湖南人。
以上是本馆收藏的上世记八十年代衡阳西湖公园的芙蓉阁景点门票,周敦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举世闻名的《爱莲说》。

到了清朝,湖湘文化更是大放异彩,衡阳的王船山(王夫子)开启了“经世致用”之思想,被誉为与西方黑格尔齐名的大思想家;邵阳的魏源著的《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了天平天国,曾国藩的湘军让湖南人从能文与能武相结合,于是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大批经世致用的能人开始大量井喷,之后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共和国创建当中,都能看到湖南人在冲锋陷阵。说湖南人造就了近代史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
有人说湖湘文化起始于湘南的衡阳南岳第一峰地区,以王夫子思想为代表;兴起于湘中的南岳后山地区,以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为代表;辉煌于湘中北的南岳支脉韶山及岳麓山地区,以毛主席的红色革命为代表。



湘平古珍邮馆


湖南人精,能,聪明,不得不佩服。毛怎么样?你就知道湘人怎么样!我认为以客观为实,学习湘人智慧,立业成才是方向。尽管我是河南人,一生没娶个湖南老婆,遗憾!但聪明的基因,以湘人为上。谨此。:



淯阳新视界


湖南令人骄傲的不仅是它闻名全国的湘菜,还有不胜枚举的知名人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便是出自湖南,而这,也给湖南增光不少。


除此之外,十大元帅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也大多是祖籍湖南。为何湖南会成为名人集中地呢?这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湖南发达的农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教育的提高。


湖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明清两代有大量的人口迁徙和引进,所以现在湖南兼有汉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


而土家族,侗族人民素有勤奋,刚烈的性格,他们男耕女织,代代相传,因此,湖南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种植业迅猛发展起来。


在清朝时期,还流行一句话“胡广熟,天下足”,由此可见,湖南当时的农业发展是天下数一数二的。


湖南农业的发达当然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起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


因为教育的提高,人才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二、动荡不安的局面使得湖南人才辈出。


在近代,湖南一直都是兵家争夺之地,清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首攻地区就是湖南。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湖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这时,湖南籍的总督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奋勇厮杀,解救湖南人民于水火之中。


他的反抗不仅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还表现出湖南人勇敢杀敌的英勇气概,为湖南人做了表率。


英勇的反抗让湖南人意识到文人也能扛起长矛,拿起厚盾,在后来烽火连天的社会状态下,他们纷纷投笔从戎,为家乡的解放事业尽心尽力,大批有志之士涌现出来。



三、人才相互引荐提高了湖南人才的数量。


人才的出现当然少不了相互引荐,湖南人深谙此道。


纵观历史,很多名人都是被推荐的,为清朝做了巨大贡献的曾国藩就举荐并重用了彭玉麟,罗泽南等人,而这些人也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爱才惜才之人,曾国藩说过:


“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所以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老乡推荐给朝廷。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战争期间,也推荐了很多老乡,为革命的胜利起了强大的推动力作用。


所以,人才的相互引荐也是湖南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湖南之所以广出名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们也是经历过历史的沉淀才换来成名的巨大荣耀,除此之外,个人实力也很重要。


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若想出人头地,拥有雄厚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


有书知道


我们湖南人,重视教育。如果没有读书的话,大部分都在学手艺活,不会去外面小偷小摸。这一点广东人最明白的,至于做小姐这一行也,每个地方都有,实话实说,大部分湖南人穷劳朴实,聪明能干,从不勾引斗角,爱占小便宜这是真的。遇到事不团结这也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