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那些公主们面对那样的屈辱,为何没有一个人选择自尽或者反击?

索隆认证唯一夫人


靖康之耻,是汉族人永远的耻辱。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公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浩浩荡荡被押解北上,京城中公私财物被洗劫一空,北宋就这样灭亡了。

除了宋徽宗、宋钦宗及皇族以外,俘获那些女眷,其目的可想而知。北宋父子亡国了,怎么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内宫能干预朝政吗?皇后宫女们都是锦衣玉食的纤弱之辈,她们能冲锋陷阵么?你们赵佶父子在被捕之时为何不去上吊自尽?北宋的军队为何没有战斗力?朝廷居安思危了吗?被捕的女人全部自尽能挽回北宋的大好江山么?

昔日苑中花,今朝阶下囚。皇后宫女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北上的处境和命运。除了供男人享乐还能干什么?被押到金都后,也有贞烈女子,她们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宋钦宗的朱皇后面对金帝的侮辱,先是上吊,被人救下后,找机会投水自尽了,她以死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宋钦宗面对夫人作何感想???郑氏、吕氏、徐氏因不顺从,被揪出来当场斩杀;还有张氏,陆氏、曹氏也因不听元帅安排,死于帐外。

为那些为男人死去的女人说一句公道话吧,很好女人的死都是无辜的,是男人的无能才造成女人的无谓牺牲。


绮阁书生


北宋靖康年间,金国围困北宋,废黜了宋徽宗、宋钦宗,另立傀儡政权。北宋皇室为了保住政权不惜一切代价斡旋,于靖康二年与金国达成协议:金国准免宋徽宗入金,但是要以太子、宰相为人质,送上宋朝的宫廷器物。免割汴京之地,改献公主(帝姬)、女乐一千五百人,还有金银百万锭、丝绢布百万匹,要求十日内交割,若是金银凑不够数目,就以帝姬、王妃、宗姬、族姬、宗妇等宗室女折价抵偿,像公主、王妃这样的高级宗室女能抵价1000锭,普通姬妾也就抵100锭。宋朝皇帝为了苟延残喘,开始向金国输送美女。

然而破财、送女人并未能抵挡住宋朝皇室的灾难,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抓获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后妃、皇子、一众皇亲国戚分批北撤,将宋朝皇室的值钱物件洗劫一空。

据《开封府状》记载,靖康二年元月,金国抓获的女性战俘多达一万一千余人。在饱经蹂躏数日后,仪福帝姬、仁福帝姬、贤福帝姬在五日内相继罹难去世,死在刘家寺。

战争本是男人们的事情,可是代价却总要女人来承担,宋徽宗、宋钦宗在做了俘虏之后依然能娶妻生子,而宗室女眷却下场凄然。

在北行途中,赵构之妻刑妃、郓王之妻朱氏在舟车劳顿中不幸滑胎,而两位未出阁的帝姬富金、嬛嬛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怀孕了,后来富金帝姬更是被真珠大王强纳为妾,由此可见高级宗室女在途中遭遇了多么惨烈的蹂躏。

第一批送往金国京城的宋朝妇女3400余人,最后仅有1900人活着抵达,死了将近一半,然而活下来的妇女也未必是幸运的。

靖康之难时,宋徽宗成年女儿有21位,除了前文提到三位命丧刘家寺,富金帝姬、惠福帝姬分别被真珠大王、宝山大王强占,还有九个帝姬被发配浣衣院、剩余七人被发配到了各大营寨。

宋徽、钦宗的大多数后妃、姬妾、婢女,还有一些有称号的夫人都像畜生般被分配到了各地,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可想而知。钦宗的皇后投河自尽,像钦宗的朱慎妃这样一直跟在皇帝身边的算是幸运的了。

题目问公主们为什么不反抗、不自尽保节?试想整个大宋朝都抵抗不了金国的侵略,她们的父兄是堂堂帝王都保护不了自己,她们这些柔弱的女孩子又能怎样反抗呢?不堪折辱自杀的女子肯定是有的,但是求生是人的本能,宋朝男儿尚苟且偷生,凭什么要求女子以身殉国呢?


史论纵横


说起来女性在古代的地位,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低下”。在古代的时候很多规矩都是只为女人设定,丝毫不限制男性,所以与古代相比起来,现代女性是很幸福的。

而要说起女性的贞洁观,很多女性以为从一开始就对此要求很严,其实不是的,贞节观真正被强调是在宋朝之后。在历史上,男性的贞节要比女性提出的早,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出现,而士想要当官就必要要贵族推荐,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士”自己也要修身。指的就是他们要重品德,立功德这些。

这样看来男性的贞节观与女性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都与品德有关。要说女性贞节观的形成那就必须谈到“宋朝”这一朝代。

一般人都觉得宋朝时候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妇女地位很低,在当时社会有一个规定就是“寡妇不能再嫁”,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但理学仅仅是一种理论,并没有真正影响生活中的人们,比如程颐的侄子去世后,他的妻子就选择改嫁,程颐即使知道这一点,也没有说什么。所以说宋朝时候女性就没有把“贞节”当回事。

但是“靖康之耻”的发生,导致人们开始害怕这些没有“贞节”的女性。当年很多公主以及皇后,她们被迫要求脱掉自己的上衣,在头发上插着白旗,按理说一般女性被这样要求,一定生不如死,但是公主们却对此没有感觉。

而那些贵族的女性成为了军种士兵的享用者,士兵们早晚的折磨她们,但是这些女性居然从没想过自杀,那时的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看的很淡。

正是因为这些女性的表现,不管是史学家或者理学家开始关注到女性本身,她们仿佛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道德。照此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于是自宋朝之后开始对女性的“贞节”分外重视,再加上所有男性都不希望“靖康之耻”发生。

宋朝时期女性权利是很大的,比较自由,直到后来“贞节观”的提出,女性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到了明清时候妇女们差不多都开始重视贞节问题了。


奇点历史


靖康之耻中,被金兵俘虏的公主嫔妃之中,自然有不愿意屈服的,不过她们早在贼师破城之前就已经自尽了,剩下的那群女人,其实主要是在看宋徽宗的态度,包括当初金兵俘虏的宫女之中,也出现过不堪羞辱而自尽的。

明朝末年崇祯帝,面对贼师入京,崇祯硬是逼迫妃子自尽,还杀死了不肯自尽的妃子,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被崇祯杀死。崇祯的态度就决定了大明连一个宫女都有气节,随大明殉国的妃子和宫女数以万计。崇祯自己也自尽于煤山,这就是帝王的态度,着决定了那群妃子的态度。

对比宋徽宗,其本人甘愿做金兵的俘虏,就宋徽宗的态度,是否值得妃子为其去死。帝王尚且苟且偷生,作为妃子的又有什么所不齿的。面对靖康之耻这样的国耻,宋徽宗居然不以为然,为何不自杀保全大义?更有宋徽宗在到达金国之后,把公主嫁给金国权贵的,其本人也在金国过着快活日子。

而且还需要分清楚一个概念,被金兵羞辱的大多是宫女,她们不得不保护公主和妃子。而对于这些妃子和公主,最耻辱的就是被嫁给了金国的权贵,也就是说她们被当作战利品一样被金国将领分配。国君无气节、无抱负,那么这样国家注定是软弱可欺。而国君若是血气方刚、又进取心,那么这样的国家自然不怒自威。宋朝就如红酒一样,看似光滑亮丽,实则绵软无力。


小司马迁论史


宋朝儒学昌盛,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贵人都有坚强的韧性,学得浅的人守节自尽,学的深的人自然是“好死不如赖活”!皇室的人深受温良恭俭让的熏陶,自然在尊时趾高气扬,落魄时逆来顺受,自尽反抗之举非求生之道,贤者不为之也!



金国自称汉人,称宋为南蛮,因此在心理上摧毁宋人是金国的上策。金国深受华夏礼仪熏陶,深谙毁人自尊之能事。所以金国将宋朝皇室人员羁押到金国腹地,男子为奴,女子为妓,极尽羞辱之能事,让南宋军民深以为耻!


赵宋皇室的太后、皇后、公主、嫔妃、宫女等女子以及京城的少女都被金兵虏走。女子作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战利品,被抢掠走后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金兵奸淫帝姬,罚为营妓,任人驱使。个别帝姬不堪受辱,或自杀身亡,或激怒金人被处死,但无一反抗者。

民间女子到是比公主帝姬更有血性,自杀而亡者比较多。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开篇写的一个情节,说是金兵攻入东京抢了一个美貌女子叫叶三娘,此女反抗金将,被金将一狼牙棒锤死了!因此我认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民风过于柔弱,失去了血性!




大秦铁鹰剑士


别说北宋的亡国公主,历朝历代亡国之后,失去尊荣的宗室女子,又有几个自尽保贞?又有几个能够选择反击呢?基本没有。


公主自幼养尊处优活在宫廷之中,学习的是诗书礼乐,反击无异于自杀。而受如此屈辱却没有自尽这种问题,不是有没有骨气能够来解释的,二战中难么多被日军凌辱的女性难道都要自尽来证明她们的骨气么?

沦为阶下之囚,只能说明她们的不幸,靖康之变中,很多女性是被徽钦二宗当做礼物送给金人的,对这些女子而言,她们本就是玩物,是弃子,对她们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向来有个怪异现象,道貌岸然的文人永远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些人敢于杀自己的妻子儿女去证明自己的忠君爱国,却没胆子去战场杀敌,还大言不惭,真是可笑!


澹奕


有自尽的念头,金军破城的时候,就该在后宫自挂东南枝了。还用得着等到金国受辱,又不是做了大脑切除术,金人俘虏你们这些女性肯定就是去那个的啊,难道押你们去北方做代购啊。

自古以来,王室那些养尊处优的货,大部分都和猪差不多,他们可能连国破家亡这词什么意思都说不全,怎么可能那么大义凛然的选择国破身死。而且女性本来就排斥在政治之外,你们这些老爷们在外边现眼,而且还带头投降,掉头还觍着脸让女眷尽节去死,寒碜不寒碜。

历史上那种以身殉国的贵族没几个,只是咱们写史的时候突出他们,让人觉得好像王公贵族有殉国的传统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大明就崇祯一个被挤兑到自杀了,后世就觉得整个大明“君王死社稷”。大家最熟悉的三国史,蜀汉亡国的时候,就北地王刘谌举家殉国,其他的没一个露脸的。你赵佶这么大一艺术家,还不是没脸没皮的活着,比刘禅还臭不要脸,要说受辱,你比女眷可委屈多了,一国之君被当牲口那样去金国太庙跪舔,你都不去死,带头活着,其他人哪好意思死你前面呢。


咸鱼茶馆


在宋朝之前,中国社会对女性还是比较宽容,或者说没有谁刻意去强调贞节观问题,也没人认为这会成为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有个有趣的现象,男人的“操守”比女人开始得早,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士”这个阶层,传统的士都要有操守,因为“士”是需要依靠贵族的举荐而走上仕途的,而贵族取“士”的标准是要“修身”。

所谓“修身”就是爱名节,重义轻利,自尊(不食嗟来之食),向往立功、立德、立言,遵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都是男人的“贞节观”,还有一种是“死士”,随时准备为国家而死,比如荆轲。

男人的贞节观和女人的不同的,但有一点相同,都是指向品行的,都是带有脱离法律钳制之外的道德倾向的。

很多理论家认为,在宋朝的时候,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妇女地位下降,社会要求寡妇不再嫁,甚至有“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说法。

但提倡妇女守节的程颐,他的侄子死后,其妻王氏改嫁,他不曾出面劝阻;他的外甥女死了丈夫,程颐怕她伤心过度,干脆安排他再嫁。

也就是说宋朝虽然提倡妇女守节,并将“守节”与“存天理、去人欲”放在一块宣传,单实际上搭理他们的人不多,没多少人将理学家的话放在心上。

所以“靖康之耻”才会发生,除了朱皇后自杀外,其余贵妇、贵妃、公主包括皇帝的亲娘都忍辱偷生,即使让她们举行“牵羊礼”,将她们上衣脱去,发髻上插着白旗,写着:俘虏的名字、身份,她们也无动于衷。

这些贵族女性直接沦为军妓,金人士兵不分早晚侮辱她们,然而她们也绝无轻生念头,都像那两个没用的皇帝一样,像牲畜般活下去,生命力无比顽强。

这次事件之后,史学家、理学家才真正意识到问题是严重性,妇女的“守贞”才被作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被强行贯彻下去,而到了明清,对妇女的钳制达到更加严重的程度,因为那些男人绝不希望“靖康之耻”再度发生,也不希望那些女人懦弱地选择求生,而伤害到男性的尊严,说到底还是男权社会的自私。

宋朝女性还有离婚的权力,因丈夫相貌丑,或有不轨的行为,可以去官府请求批准离婚,“中分资产”,还能得到实惠和好处,这是宋朝以后的妇女所不敢想象的。

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贞节观到明清时期,才开始盛行起来。


静说历史


北宋徽钦年间,金兵南犯,大宋节节败退,以致最后求和不成,反而是二帝被虏,所以称作靖康之耻。至于宫中的妃嫔公主,也和二帝一样被金兵抓走,其是否有自尽或反击,我想也不可考了。


我们看这个问题,首先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公主来说,她们也是国家的象征性人物,从大义上看,她们可以选择自尽或者反击,这是巾帼的表现。但是,她们也是女人,靖康之耻,二帝都没有自尽的勇气,从而使得国祚蒙羞,公主就更没有必要自尽了。所以说,选择自尽,可以保全名节清白,不自尽,也没什么好说的。

靖康之耻的发生,是北宋朝廷的毛病,也是北宋政权的积弊所最终导致的。所以说,这些公主只是政治失败的牺牲品罢了,她们享受过公主的荣华富贵,如今也是沦为了俘虏,其中酸甜苦辣,当事者也许最明白。恨生在帝王家,又恨生在平民家,也许就是她们的想法吧。



不苛求,不谴责,不赞美,不怜悯,蜉蝣君对她们的看法就是如此。最为可恨的莫过于二帝,留下了万年不可洗刷的笑柄。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凡是人,都惜命,靖康之耻的二帝就是惜命的典范,作为一朝皇帝,都能在受到百般屈辱下,还生下一堆子嗣,活的还蛮精彩;


公主们,她们正值青春年华,芳华正好,她们虽然受到侮辱,虐待,但是她们身为帝王家的贵胄,更是惜命,所以受点屈辱算啥,活着才是硬道理;


自己的皇帝父亲,皇后妃嫔母亲都选择不自尽,那么这些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唯长辈之命是从,自然也是不轻易自尽的;

再说,当时宋还未亡,而且继位的是赵构,跟这些公主而言,他或是哥哥,或是弟弟,总之她们绝对抱着赵构能够救她们的思想,度日如年,她们需要等待,等到哪一天南宋打回来救他们出去;

虽然没有选择自尽反击,但是看得出来,这些公主啊,大都是心理崩溃,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苟活于世,当然也不失有那些没心没肺的,万事抛之脑后,坦然存活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