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賣不掉」和「吃不起」

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業、農民的狀況較之以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民住上了和城裡一樣的小洋樓。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修橋鋪路,農田改造,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現代化。農民以土地入股分紅,就近就業,脫貧致富等等,無不給人們帶來幸福美好的憧憬。

然而,農民的日子好過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一是由於拆遷賠償款太低,新房定價偏高,農民們要掏空全部積蓄,甚者借債,用來裝修,才能住上新房子。正所謂一拆致貧。二是土地大面積流轉後,青壯年可以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而老弱病殘者則失去經濟來源,變成了貧困戶。僅靠一畝地幾百元的租金是無論如何不能養家餬口的。三是糧食價格偏低,農民種地風險極大,這個風險不是來自自然災害,而是來自價格波動。正常年景,農民種地只能收支平衡,就圖個有糧食吃,遇到災害年頭則連本錢也賠進去了。農民們挖空心思,作了許多嘗試,付出了辛勤汗水,結果指山山倒,望河河干。更為奇怪的是,農產品賤到流淚,市場上貴到吃不起。這種現象已經存在許多年了,似乎沒人過問。農產品價格像過山車,大家都知道是中間商在故意操控,就是沒人管一管。

這就是宏觀調控的問題了。經濟社會有兩種形式,一是市場經濟,一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它的缺點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漸向市場經濟靠攏,以圖與國際市場接軌,以便繁榮我們的經濟。但是我們又忽略了對國內市場的宏觀調控,任由市場經濟自由發展,其結果是產生了資本主義常有的市場毒瘤——那就是奸商的囤積行為,其目的就是哄抬物價,牟取暴利。比如:“蒜你狠”,“姜你軍”等,這些行為一方面極大地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再生產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一邊是賣不出去,一邊是吃不起。這種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打擊,才能使我們的市場更加繁榮,經濟得以健康地發展。

那麼怎麼辦呢?我認為國家的宏觀調控就要加把勁了。我們要對每樣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行詳實的核算,制定出一個指導價格,就像每年對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指導那樣,發佈一個全面的農產品價格指導。誰逾越了這個紅線,就視為投機行為,預於嚴厲的打擊,以穩定市場秩序。讓我們農民的日子好過一點。

個人觀點就是這樣,你認為呢?歡迎你留言討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