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周邦彦《解语花》里的“桂华”二字

首先声明,读书要敢于生疑,今天这篇文章只是个人的一点疑惑和认识,绝非是对大师的不敬。

喜欢读国学书籍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末民初,中国有位国学大师——王国维,他洋洋洒洒几万字写了一本书——《人间词话》,书中提出了一个在中国传统美学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境界”,这个词语成为他衡量古代诗词好坏的最高审美标准,也备受后人的追捧。

说说周邦彦《解语花》里的“桂华”二字

这就是笔者所质疑的所在,单纯以此来评定诗词的好坏是否有些过于固执了?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不妨一起来理一理。

王老有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论”。对于诗词的境界评定则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老的标准是词中有“真情、真景、意足”就是好的,反对辞藻华丽,用典故代替原字。“词最忌用替代字。”并说周文英以后的词人使用替代字的词句太多。特别点出周邦彦的《解语花》,境界极高妙,可惜用“桂华”替代了“月亮”一意。真的是王老说的那样吗?

说说周邦彦《解语花》里的“桂华”二字

《解语花》是一首正格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韵的曲牌名。具体如下:

风销绛蜡,

平平仄仄,

露浥红莲,

仄仄平平,

灯市光相射。

平中中平仄(韵)

桂华流瓦,

仄平中仄(韵)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中平中讀中仄中平中仄(韵)

衣裳淡雅,

中平中仄(韵)

看楚女、纤腰一把。

中中仄讀中平中仄(韵)

萧鼓喧,人影参差,

中仄平讀中仄平平,

满路飘香麝。

中仄平平仄(韵)

因念都城放夜,

中中中中中仄(韵)

望千门如昼,

仄中平中仄,

嬉笑游冶。

中中中仄(韵)

钿车罗帕,

中平平仄(韵)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中平中讀中仄中平中仄(韵)

年光是也,

平平仄仄(韵)

唯只见、旧情衰谢。

中中仄讀中平中仄(韵)

清漏移,飞盖归来,

中仄平讀中仄平平,

从舞休歌罢。

中中平平仄(韵)

说说周邦彦《解语花》里的“桂华”二字

可以看到,“桂华”二字的位置在这里应该发“仄平”音,我搜肠刮肚了半天,明带“月”字表示月亮意思的词语,要发出“仄平”组合的音,又只能“月”在前,这样的词语有很多:月亮、月明、月黑、月牙、月半、月光、月圆、月盈、月缺、月老、月弦、月食、月河、月桂、月球、月华、月台等等,对了,还有一个“月宫”,也只有这个月宫符合“仄平”音,不过“月宫流瓦”的意境太差强人意了,你还能想到什么符合“仄平”发音的、意思相同的词语吗?很难,所以只能找她的替代词。

唐代以后有一个“吴刚伐桂”的美丽传说:月亮上有一棵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说说周邦彦《解语花》里的“桂华”二字

从此,诗词中以桂花代替月亮便为历代文人所承认,连我们的毛主席都有诗云:“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因此,用“桂华”二字代月亮之意,第一点,成全了这首曲牌的结构音韵;

第二点也没有破坏词的意境,这足以说明周邦彦用的很高明,像清朝时王老、曹雪芹以及曾国藩等,他们多是从作“文”的角度来衡量诗词文章的好坏,而忽略了宋代当时填“词”的规则和对字韵几近苛刻的限制,就像有的评论家说的,当时的词人是“带着桎梏在跳舞”;

第三点,引用典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特别是对于诗词这样语言需要高度浓缩的文体形式,不像明清以后的小说行文,可以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个没限制,短短几十字、百十字又要有意境,又要有高度;有真情、有真景确实是难为人。能够在继承中进步,创造出新的境界,语言里引经据典、言简意赅、工整对仗无可厚非,又何苦吹毛求疵,固守成见,苦苦相逼,是不是有些偏激、只逞一家之言了呢?

清高孤傲的王老竟说“北宋之后无词”,这也只能是他自己的评判标准了吧!何况,《人间词话》里,王老的很多看法说法,放到历史的长河里、放到更大的空间里,都是值得推敲的,稍事休息,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王老一些有争议的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