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军事上有最大失误的是哪场战役?

我说真话但不违法


比较明显的失误是,“鹰日计划”中,希特勒对伦敦轰炸策略的变更。持续了一年多的“鹰日计划”虽然让英国备受打击,但是也消耗了大量德国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基于英国先进的雷达技术,和本土作战优势,德国每次行动的损失都是英国的一倍以上,而且,在改为“夜袭伦敦”以后,让本来就强势的英国皇家空军在白天有了修整和喘息的机会,为后来盟军的反攻养精蓄锐。

1940年7月,德国军队发动的法兰西战役结束,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都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这时,希特勒向英国示意,不着急打,可以坐下来谈谈。希特勒认为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强国,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不一定征服得了。况且德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对英国先吓唬吓唬,只要英国表示不再与德国为敌,把全球的殖民地分给德国一部分,就可以签订和平条约。不料,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压根不理希特勒那一套。

从地理上看,英吉利海峡是德国人无法逾越的进攻屏障,而且,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衰落中的“日不落帝国”几百年以来的强势作风和海权优势仍然坚挺。同时,德国缺乏大规模两栖作战的经验和能力。所以,希特勒放弃了登录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的8月2日,向德国空军下达了“鹰日计划”的作战命令,德国空军全线出击,对英国本土开始了一轮强烈的轰炸。

然而纳粹德国没有充分意识到,英国在空战中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英国掌握甚至垄断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雷达技术,装备了比较先进的雷达系统,组建了雷达部队。1940年7月,英国全国共建有雷达站51座,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有38座,形成了严密的雷达警戒体系。二战中英国的雷达指挥总部,一群女兵根据定位信息,把地图上的标志推来推去。


但反观德国,他们对雷达的认知非常有限,也没得到高层的足够重视,40年初,甚至德国的防空部队也都不了解雷达具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直到经历了惨重的损失以后才开始下大力气搞雷达科技。比如几年后的1944年诺曼底登陆作战,全程都充斥着电子对抗(下图)。

咱们再回到1940年,雷达技术的领先让英军掌握了先机,英国通过雷达的早期预警和调度,以少击多,德国飞机在欧洲大陆一起飞就被雷达跟踪定位,空战战场成了半透明的,所以,几乎每次空战中,英国皇家空军的损失都远小于德军。而且,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强大的军工能力可以迅速补充飞机的战损,跳伞的飞行员也基本会降落在本土,飞行员一旦被击落逃生可以很快得到本国的救助,回去换架飞机接着打。

而且,德国轰炸机是远程奔袭,必须得伴有成倍的战斗机一路护航,所以,德国空袭动用了大批轰炸机和战斗机,而本土作战的英国空军几乎全是战斗机,所以德空军的规模和成本都远远大于英军。

此外,德国的飞行员只要飞机坠落就回不去了,英国损失的是飞机而德国损失的是飞机加飞行员,打着打着就耗不起了,最后只能放弃轰炸英国的计划,但是德国的有生力量和战略资源已经被英国消耗了大半。每次的袭击,德国都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就算胜了,也只能说是“惨胜”。

比如,在不列颠空战时,英国是空地联合抗击德军,有主场优势,所以德国空军是同时和皇家空军、防空部队交战。


英国二战时期的早期预警雷达阵地

于是,求胜心切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就又想出了一招,即:改变战斗目标,对英国伦敦发起夜晚空袭,认为这样不但能有效打击英国本土,还能增加英国老百姓的恐慌感,让英吉利人民精神垮掉,主动投降。于是,1940年的9月7日,德国开始大规模的夜袭伦敦。

然而,在大轰炸中,虽然伦敦、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火海中,受到严重损失,人民伤亡惨重。但是,因为德国是晚上对英国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反而给了英国白天修整备战的喘息机会,这样作为战争有生力量的英国空军却保存了下来,轰炸不仅没能有效摧毁英国的战争潜力,没有击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充分激起了英国人民的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英伦三岛,甚至英殖民地的各族人民空前团结,纳粹沦陷区的各种精英和专业人才也纷纷加入英军,弥补了空战中的人才损失。

法国著名作家、外交官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里面的男主人公就是在法国沦陷后与同伴相约,冒着生命危险私自驾驶飞机,越过海峡投奔了英国,在之后的空战中还立了大功。
轰炸中,在伦敦地铁站台上过夜的市民,仍然笑对镜头。
废墟上用瓷器淡定的喝下午茶
一夜的轰炸后,送牛奶工人在废墟上精神饱满的按时工作。

比如,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颠之战的最关键阶段中,德军出动飞机共约4.6万架次,投弹约6万吨,被击落各型飞机1733架,被击伤943架,损失空勤人员约6000人。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飞行员414人,英德双方飞机损失比0.527:1,飞行员损失比0.069:1。

到了1941年10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鹰日计划”,开始专心实践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正是英国的坚持抗战,和苏联一起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让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因此,到了二战的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空军的动能分散各地,但是此时的空军已经不比开战之初了,富有经验的飞行员也非常短缺,加上燃油供给出现危机,制空权自然难以确保。没有了制空权,地面的装甲部队几乎就等于在“裸奔”。

所以,“鹰日计划”的不列颠空战,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德国战争潜力的一种巨大消耗,在战争初期就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纵观二战的德国每一次的军事行动,希特勒几乎是参与了每一场战役的军事会议。

在起初德军横扫西欧的阶段,他与参某本部以及军事指挥员的意见还是基本一致而没有大的不同意见。


敦刻尔克海滩的英军

但随着以后战事的发生,他与德军将领的不和意见也越来越大,甚至于古德里安等人不得不指责他瞎干涉瞎指挥等,以致在战后所有的德军将领都把战争失败的责任都一股脑的推在他身上。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希特勒所发动的战争固然邪恶,但就其战略战术水平的分析来说,有些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推进时,他命令暂停一下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命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围歼苏联基辅方面军,这件事情从战略层面上讲的话应该是正确的。

德军将领虽然一再反对和不服,但事实的正确与否应该是来自于对手的评价。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率军攻打柏林之前,前锋部队已挺进奥得河,距离柏林仅六十多公里,只一天的路程。

但朱可夫元帅却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转而掉头攻打侧翼的九十万德军部队,待解决这股敌人之后柏林方面的德军已经完成了防御工作,以致使得苏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但在战后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估时,科涅夫元帅和朱可夫元帅一直认为这次行动是对的。

这与当初希特勒命令暂停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围歼基辅苏军如同出一辙,从而说明希特勒还是有一定的战略思维的。

希特勒在进行西欧战役时,总体上来说与德军将领的意见还是没有大的分岐和不同,比如慧眼赏识隆美尔、采用曼施坦因的计划越过阿登山区从背后进攻法国等。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希特勒与德军将领的分歧越来越严重,自莫斯科战役开始一直到苏军打进德国境内。


轰炸伦敦

最严重的一次是东普鲁士战役时与古德里安的争执,当时气得古德里安眼睛通红一步步逼向希特勒!

从莫斯科战役再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继而后来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应该说希特勒对每一场战役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干涉。

不管正确与否,在当时这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步骤。即便是错的,但在当时来说至少是对的,因为除此之外实在是没有很好的其它选择!

但如果说希特勒犯得最致命的最严重的一次错误,应当是英法联军败退敦刻尔克的海滩之时。

这本是一次聚歼英法联军有生力量的一次最好机会,应该说就是因为莫名其妙的一个愚蠢命令,致使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启动“发电机”计划,将三十多万英军部队抢过英吉利海峡。

再次是攻打英国的“海狮计划”半路夭折就进攻苏联,如果当初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英国,就会避免了后来的英美战略轰炸机轰炸德国、就会避免了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就会避免了英美盟军强度莱茵河、就会避免了阿登战役。

想想看,就因为没有解决英国问题,耗费了多少德国的军力?

就因为没有解决英国问题,致使英国成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或许德国的海军不够强大,但他有出色的空军部队,如果拿出用于东线战场三分之一的力量,拿下英国应该是没问题。

如果拿下了英国,就不会出现美军参战的可能,那时全力以赴进攻苏联,估计应该是能解决苏联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希特勒犯的最大的战役失误就是没有根除解决英国问题!


东西方不败i


从军事角度而言,希特勒最大的失误应该是在1942年南翼的整个夏季攻势,即斯大林格勒方向和高加索方向上的作战。理由如下:

1942年的德军东线德军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彻底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中,所谓的陆军总司令部已经彻底沦为希特勒的‘’参谋部‘’,失去了对重大战略问题的决定权。而希特勒不止在全局把握东线的战局,而且亲自负责了两大方向上进攻的一个,即兼任了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而且对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战也进行了严厉的干预,主力的第6集团军实际是在接受希特勒的直接指挥,B集团军群司令部基本形同虚设。所以这场战役实质是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



这场攻势最终以德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因为在此之前尽管德军会遭遇重大损失,但基本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而1942年德军经过了一年的苦战,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而且最终退回了其原来的战线,既没有达到歼灭苏军主力的目的,也没有占领新的战略要地。更为重要的是1942年是东线最关键的一年,德军的素质优势很大,苏军仍旧没有从初期的惨重损失恢复过来,部队作战能力很差,假使德军能在1942年再次重创苏军,那么对于苏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尤其在士气方面。相反的是苏军经过一年的艰苦防御和后期的战略大反攻,部队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士气方面,指挥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希特勒对于整个南翼战局的把握存在重大失误,即没能认识到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孰轻孰重。高加索地区的德军A集团军群必须依靠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掩护,如果B集团军群战败撤退,那么A集团军群的后路就整个暴露给苏军,只能被迫撤退。而假使A集团军群战败撤退,那么有B集团军群在侧翼的掩护,A集团军群的后路得到保证就可以安然撤退。所以一旦斯大林格勒的战事陷入危局那么整个德军南翼就有崩溃的危险,德军必须放弃在高加索地区的深入,转而将A集团军群主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恢复态势,如此即使战线有所收缩,也是完整的,苏军无法包围歼灭德军主力。而希特勒始终都不愿意让A集团军群撤退回援,直到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彻底崩溃,A集团军群后路即将被断,才最终下令撤退,但败局已定,为时已晚。

所以仅就军事角度而言,在希特勒第一次亲自指挥的大型战役中,也是德军同苏军实力差距很小的的情况下,德军遭遇了严重的挫败,东线陷入相持的阶段,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来说是致命的。


小小狼王


第聂伯河会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失败以后,苏军在乌克兰地区集结数百万兵力,大规模进攻德南方集团军群防线。

此时曼施坦因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应对乌克兰危如累卵的局势,他苦心为德军思考下一步作战方案,主体战略即放弃一城一地得失,运用德军优势集结精锐装甲集团军机动兵力,消灭苏军冒进集团。这和哈尔克夫反击战类似,但这是战略层面的计划。

曼施坦因这个计划符合德军目前的实际能力和现实情况,库尔斯克会战失利,意大利局势危急,德军兵力捉襟见肘,已丧失主动权。然而,希特勒完全不同意这种方案,他主张坚守已有防线,在整个第聂伯河地区构建黑豹防线,尽管最高统帅部将数量庞大的装甲师和航空兵分配到这一地区,但有限的机动兵力被分散到整个防线,局部地区难以集结足够的反击力量。

乌克兰会战,德军野战集团在苏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损失殆尽

然而最糟糕的是,1944年,为了稳住已有防线,防御苏军在乌克兰地区的疯狂进攻,整个苏德战场的德军核心装甲力量和航空兵都被部署到这一地区,中央集团军群被严重削弱,就在乌克兰地区德军守在防线后等着苏军再一次进攻时,苏军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白俄罗斯,巴格拉季昂行动开始……


Ihowooooo


莫斯科保卫战,计划兵分三路直取苏联首都莫斯科,德国中央坦克集群,担当中路先锋,直取莫斯科,由于速度过快,装甲之父的古德里安的中央坦克集群,提前半小时到达莫斯科郊外三十公里处,古德里安的望远镜看到了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他马上致电希特勒是否直取莫斯科,快速拿下苏国都,苏联就完蛋了,但希特勒致电古德里安停止前进,左右两益跟不止,必须等待,这是他犯下的兵家之大揀,应该下令直捣黄龙莫斯科,苏联就不战而亡。


血染的功勋


敦刻尔克战役(没能彻底全歼英法联军,为日后反攻建立条件)不列颠空战(损失大量优秀战机和飞行员以及大量资源)库尔斯克战役(德苏决战)


_92190397


苏德交战之初,沒有及时最大限度利用初战势如破竹之势,一战下而下莫斯科城,让整个苏联抵抗力量陷于群龙无首,遂个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结果让严重失败的苏联始终以国家的统一完整的形式处于有效的有组织的抵抗,并接受源源不断的美英軍援,迅速转变有效的战略防御与反攻战略资源,使得苏軍愈战軍队愈多、武器弹药愈充足,最终全面展开胜利大反攻。


高友峰1


不列颠之战是最大的失误,没有占领英国,也没有迫使英国屈服,空军反而损失极大。当西线不能速决,闪电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一进入相持阶段,资源特别是石油产量跟不上,不得不发动对苏联战争,夺取北高加索油气区,对苏联战争是以战养战的需要。英国的抗争精神如同东方不屈的中国一样,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斗志。至于后来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错误战略下的产物,失败是早晚的事儿。


九霄剑气


都说没解决英国是错误,可是德国海军的实力没法解决,靠空袭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今天,美国空袭完还得派地面部队,何况当年?最大失误是连续战争,如果修生养息一阵,先建欧洲帝国,在扩张,没准历史就该写。


冬之鹰1


我个人的倾向是,希特勒犯的最致命、最严重的战术性错误是敦刻尔克之战,陆军没有对英军有生力量进行最后一击。至此,以后的所有战役都留下最大的隐患,进而陷入两线作战。

德军得意忘形,没有继续发挥它最具优势的坦克陆军,犯了严重的战术性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