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僞命題

最近,關於一些青年男演員似乎有些女性化引發了爭議

起因是在央視的綜藝節目《開學第一課》的小鮮肉表演嘉賓上,他們妝容精緻身段窈窕,遭到很多網友炮轟"娘炮"。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一些自媒體人用"娘炮""不男不女"等來抨擊一些年輕的演員,認為他們所表現的一種女性的氣質不是時代所需要的,並認為這樣的狀況已經造成了青年一代的誤入歧途,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如今社會各界人士都紛紛參與到了這場論戰當中。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審美進入陰柔時代"由來已久,資本推波助瀾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娛樂圈到整個社會"陰氣過重"已年過許久。要從什麼時候說起呢,是從當初超女興盛時期的"女性男性化",還是在十多年前韓流影視男團鼎盛時期傳入的"男性女性化",也無從定論。我們知道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這句順口溜描述的正是時下某些所謂"小鮮肉"偶像令人錯愕的形象與做派。

與出於藝術表現考慮的"反串""異裝"不同,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他們看起來性別模糊卻妝容精緻,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輒把"討厭""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掛在嘴邊;他們既在電影電視中這樣演,在綜藝節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入戲……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就在前一段時間風靡的《偶像練習生》之中,人們再次被這種精緻日韓風霸屏,這也是人讓全民思考"娘炮"風盛行的最後一個導火索。

媒體人率先表現了擔憂,除了最近那篇《把這些娘炮當成四害除了吧》的文章,其實在之前,就曾有過類似的《少年娘,則國娘》的文章。

人人紛紛用世界盃上法國隊掀起的"青春風暴",來對比我們追捧的那些精緻小鮮肉,下了"少年娘,則國娘"的定義。

原因在於,對於現在以女性為主的粉絲群體來說,在現在的年紀,喜歡人畜無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另外,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精緻化,也導致對偶像的要求走起了精緻路線。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資本顯然看到了這一點,更看到了粉絲群體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他們所做的,就是強化這種喜好,捧出一群過分陰柔的男星,在影視劇、舞臺上盡情展現男性女性式的美。

這其實已經不是性別觀的問題,而是資本衍生的審美庸俗化。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娘炮"不是一天養成的,它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誇之風的新變種。藉助各種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花樣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顏值正義"。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該有怎樣的審美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多態,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醜"。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在"論美貌你是贏不了我"的喧囂中,"演員的自我修養"顯得無足重輕。甚至一些影視作品綜藝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費各種"奇葩""怪咖",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散發著獵奇、拜金、頹廢的氣息。相比哪種審美更佔上風,這才是我們該批判的畸形詬病。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而男性氣質是什麼?究竟怎樣才是男性應有的形象?長期以來,對這些話題的探討不僅在學術界長盛不衰,更在輿論場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

現在,無論是男性維和軍人,還是亞運會上的中國男運動員,都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曾經參加過《真正男子漢》節目錄制的特種兵王威退出現役,微博開通後短短几天時間,就收穫了30多萬粉絲,而那些在賽場上的運動健兒,也有大批的粉絲擁躉。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軍營中站過崗、訓練場上流過汗,那些人民官兵,武警官兵運動健兒們都因為陽光硬朗的氣質得到網友如潮點贊。他們之所以受到關注,出眾的個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軍人的血性和勇敢,讓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他們用不同於當下社會偶像們的精緻陰柔,用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構成了時代的一道風景,也成為了男性圖騰最後的守門人。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網絡上"少年娘則國娘"的批評儘管不無戲謔,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麼、拒絕什麼、傳播什麼,確乎是關係國家未來的大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更需要優秀文化的滋養。

審美多元尊重為先,涵養氣質莫缺包容

其實,關於到底什麼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緻、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歷來受到人們的摒棄。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一個看起來中性化打扮的男人,在路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在捍衛社會主流文化道德的時候挺身而出,而一個看上去穿著樸素從不化妝老實的男人,在地鐵上連基本的"對號入座"都做不到,在網絡上充當"鍵盤俠"。這些人喜歡把追逐陽剛氣質,當成了男人的資本,對所謂的"力量與霸權"盲目崇拜,而內心無法與之相符,用趾高氣昂的姿態,拿"娘炮"當網絡語言暴力的靶子,用"假陽剛"當作最後一塊遮羞布。

其實,在一個強調權利和平等的法治社會,基於性別差異而帶來的不同評價,也逐漸被抹平。傳統所謂"男性氣質"中,為人們所推崇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現代公民精神的內核,成為一種帶有普遍共識性的價值。

撕掉所謂的"純爺們""娘炮"的標籤,考慮怎樣做一個好人,而不是簡單的好男人or好女人。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該管束誰。就像《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曲裡唱的,"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

“娘炮”之爭;男性女性化終究是個偽命題

在大千世界,一個求同存異的良性社會始終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重溫和思考這種理性之聲,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

就像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告誡人們的那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