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藥期間不能喝酒?

玻璃晴朗橘子輝煌1256087963


炎炎夏日的到來,不少人的朋友圈被“藿香正氣與阿莫西林同服會立馬喪命”的消息震驚,更對則消息的真實性存疑。那麼,今天就跟大家談談那些與酒精會發生反應的藥物,大家需要在生活中規避。

除了上面提到的阿莫西林,還有頭孢類、甲硝唑類抗生素在服用期間也是需要禁酒的,包括含有酒精的藥物和食物。這是因為二者合用會產生“雙硫侖樣反應”,出現噁心、嘔吐、胸悶、心慌、血壓下降等不良表現。其他的像解熱鎮痛藥,即我們俗稱的“感冒藥”中的成分本身會導致胃酸大量分泌,加上酒精也有類似作用,二者同時服用,會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後果不堪設想。

除此之外,酒精的攝入量與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是呈正相關的,如果在飲酒期間同時服用安眠藥,很有可能會導致昏睡,嚴重時會出現神經麻痺,一睡不醒。原理與此相似的還有一些抗過敏藥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大家不清楚的時候一定要在服用前諮詢醫生,或者在服藥期間戒酒。還有廣大的糖尿病患者群體,如果是在酒後服用降糖藥物,可能會使得血糖下降速度過快,出現低血糖的反應,低血糖反應嚴重時會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其他的一些抗癲癇、抗結核、抗抑鬱和利尿劑使用時,都是不建議飲酒的,會影響藥效,還會發生一些反應,建議服用這幾類藥物的患者在服藥期間也最好戒酒。

本期答主:高嘉 醫學碩士


杏花島


吃什麼藥,都不應該喝酒。

不吃藥,也不應該喝酒,酒精是一級致癌物。

高血壓病,喝了酒,血壓更高。

肝病,喝了酒,,肝功能更差。

不過要說藥物與酒合用,直接導致的中毒反應,那就是雙硫侖反應了。

雙硫侖樣反應是指使用某些藥物後飲酒,會發生中毒反應,表現為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視覺模糊、頭暈,噁心、嘔吐、出汗、口乾、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難、急性肝損傷,驚厥及死亡等。

其機制是這些藥物競爭性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中心,阻止乙醛繼續氧化,導致乙醛蓄積,從而引起乙醛反應。

這些藥物包括

1. 頭孢菌素類藥物中的頭孢哌酮、頭孢米諾、拉氧頭孢、頭孢甲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曲松、頭孢唑林(先鋒Ⅴ號)、頭孢美唑、、頭孢孟多等。

2. 硝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滅滴靈)、奧硝唑、塞克硝唑、替硝唑。

3. 其他抗菌藥如呋喃唑酮(痢特靈)、酮康唑、灰黃黴素、氯黴素等

此外藿香正氣水內含有酒精成分,也不要與以上藥物合用。


急診夜鷹


你先要搞清楚酒是什麼,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

我會大概給你介紹乙醇VS身體VS其他藥物最主要的幾個特點:


1.溶劑

能夠幫助另一種物質更好的溶解和吸收,中藥為了讓藥性更好做成了藥酒。

2.當血液乙醇濃度達到1g/L的時候會引起身體明顯不適(酒精中毒)

酒精容量=(純酒精容量數/酒精水溶液總容量數)×100%

3.乙醇最顯著到作用在中樞神經(大腦),表現為先興奮,後抑制。(就是先讓你特別激動、話多,亢奮,後面會讓你睡覺、深睡,甚至昏迷。(酒精濃度過高)

4.對抑制中樞神經抑制藥(安眠藥)會增加效果,興奮藥(紅牛)則是先興奮後抑制、相互抵消。

5.對於需要肝臟代謝的藥物會增加肝臟的代謝負擔(酒精不能自我代謝,完全靠肝臟化解)

6.對抗生素類(青黴素、西林類、頭孢、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小概率發生雙硫侖樣(一種戒酒藥,能阻斷肝臟對酒精的氧化和揮發,從而使體內酒精濃度一下提升到10倍以上)反應其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致死)、心率增快、血壓下降(60/40)(致死)、四肢無力、多汗、失眠、頭痛、噁心、嘔吐、眼花、嗜睡、幻覺等。

以上是酒精服用其他藥物可能產生到最重要的幾個特點。一句話概括是:

大概率使藥性增強,副作用也增加的溶媒。而且現在也還暫時沒有專門的特效解酒藥。醫院只能通過洗胃、加快自身代謝(掛葡萄糖輸液)恢復清醒(納洛酮),保持呼吸通暢(呼吸機)/別讓你窒息,提升你體內丟失營養物質,減輕肝臟負擔等這些彎路去治療。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就全面換血治療(把身體的酒精血液換掉)(血液透析)


和這個世界說說話


一般吃西藥都不會建議喝酒,但是中藥則不然,中醫本身認為酒就是一種藥,並且在服用一些中藥時還必須喝酒,才能起到藥效。服藥以酒下有調和血脈,祛瘀生新,補而防滯,祛風通路,散寒止痛作用,《本草撮要》載酒“入手、足太陰、陽明經”,故能和血脈之氣並調補肝脾,仲景創瓜蔞薤白白酒湯則取其辛散上行,既可溫煦胸中之陽,且能疏通胸膈之氣的作用。對於脾腎雙虧、虛勞、痰飲等證,立方用酒送服可借酒性辛熱,激發脾腎之陽氣,以助藥力。對於風中經絡之肢麻沉重甚則半身不遂之證,酒可助祛風通絡之品達邪外出。

酒在醫療上的應用,歷代醫藥學家多有闡述,陶弘景雲:“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點在於熱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醫著《本草綱目》中謂:“酒,昇陽發散,其氣燥熱,勝溼祛寒,故能開拂鬱而消沉積,通隔噎而散痰飲,治洩痢而止冷痛”。《本草求真》更赫然寫道:“若引經用為嚮導,則其勢最速,辛則通身達表,引入至高顛頂”。

酒雖可以治病,但要適量,但是過量飲酒則致病。古人對此即有深刻認識,如西漢《禮記》辯證評價:“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養老”是讚譽,“養病”即致病,是告誡。而《千金方》對酒及酒劑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認為“酒性酷熱,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未有不成消渴”。因為酒進入體內主要通過肝臟代謝,從乙醇變成乙酸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會攻擊肝臟細胞,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酒精肝、酒精中毒等,而消渴的根源就是肝臟的問題,正所謂飲酒傷肝,不喝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