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899年10月,膠州灣已經被德國佔領快兩年了。此時,那座精美大氣的總督官邸尚未開建,葉世克總督不得不暫時在膠澳總兵衙門(1959年拆除,遺址為青島人民會堂)裡辦公。雖然在總督眼中,這座中國傳統建築裡,充滿了異教徒的惡趣味,但他對這片尚未開發的土地還是充滿了信心,他相信一個完全德意志化的模範殖民地,將會在很短時間內,出現在世人面前。

也就在這一年的10月12日,葉世克總督收到了德國本土發來的電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已經同意,將膠州灣殖民地劃分為兩個區:青島區(Tsingtao)和李村區(Litsun)。其中,青島區是內界,李村區是外界,大體上現在臺東以北、匯泉灣以東區域,都屬於李村區。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906年從青島李村寄往德國基爾的明信片

有意思的是,德國人是借兩個村莊的名字,對兩個建制區進行了命名:青島村位於殖民地行政中心總兵衙門附近,所以,青島成為了殖民地市區的名字;而李村區共轄274個村莊,李村能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外界的行政中心,與一個集市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明朝時,即墨縣留村的李周,遷到了今天的李村河北,慢慢形成了村莊,因李周的原因,而得名李村。李村的村前有條河,被人逐漸稱為李村河。後來,從雲南烏撒衛又遷來了一支移民,在李村河南岸定居,與李村隔河相望,慢慢的這個村子也被稱為李村了。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德佔時的李村集

就這樣從李周蓋起第一座房子開始,伴隨著李村河水的流淌,李村的概念在不斷擴大,周邊的土地不斷被納入到李村的概念中。而讓李村聲名遠播的,還是那個集市。本來李村就位於周邊鄉村的中心位置,加上李村河並不是常年有水,旱季時,乾涸的河床正好可以作為交易場所使用,集市,這個中國最傳統的貿易形式,慢慢地在李村發展起來。到了明朝後期,李村集已經成為即墨縣12大集市之一了。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李村集已是即墨縣最有名集市。逢二、七是集的李村集,每次都能吸引上萬人趕集,李村也因為李村集,成為遠近聞名的村莊。在1897年,德國佔領膠州灣後,德國人對李村集這種中國傳統集市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驚奇於集市不僅可以購物,更是娛樂、社交的場所。而李村集所聚集的人氣,也讓德國人對李村另眼相看,所以,殖民地的外界被稱為李村區,行政中心也設在李村,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德佔時期李村膠澳副臬司辦公樓

當然,李村畢竟是外界,相當於鄉區,德國人雖對李村有所建設,但並沒有像對內界那樣費心思,德國人在李村留下的痕跡,還是掰著指頭就能數出來的。比如,德國人在今天的京口路、北山一路與源頭路路口處修建了膠澳副臬司辦公樓,作為李村區的行政中心,李村人稱之為北大樓(毀於1937年)。德國人在李村還設立了華人監獄、巡捕房、帝國法院李村法庭、學校、教堂以及德華大學的實習農場,這些就是德國人在李村留下的所有痕跡。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建於1900年的李村基督教堂

大約在1904年,有個叫帕默的英國人慕名到李村逛了逛李村集。他後來描述道,副臬司辦公樓是座很漂亮的小樓。帕默還對李村的李村山印象特別好,說那裡的風景非常秀麗。所謂的李村山,就是現在的棗兒山。要不說這位英國佬眼光確實獨到,上世紀20年代,康有為移居青島後,滿青島的為自己身後之事尋找風水寶地,最終相中了棗兒山。1927年,康有為去世後便葬在這裡。只是到了1968年,眾所周知的原因,棗兒山的康有為墓被扒開,屍骨被遊街示眾。後來只留下頭骨,改葬於浮山。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到了1913年,李村已經發展成一個較為繁華的市鎮了,而按照德國人的規劃,李村將來會是一個城鄉結合部。當然,德國人是看不到這一天了。1914年8月,借一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聯合英軍,向青島發起了進攻,青島也因此成為一戰在東亞的唯一戰場。

而李村作為青島北部重要門戶,也成為日英聯軍重點奪取的目標。9月,日軍兵分兩路而來,一路從龍口登陸,從北向南,向李村進軍;另一路與英軍一起在仰口灣登陸,由東向西,向李村進軍,最終兩路會師於李村,從而完成了對青島市區的合圍,李村也成為了日英聯軍的大本營。11月7日,駐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青島至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914年日軍在李村河修建簡易軌道

日本人仍延續了德國人的區劃,設青島區和李村區兩個區,兩區大體上以孤山、水清溝、大山一線為界。在日本人統治時代,李村並沒有什麼發展,僅僅是修補了在日德戰爭中的創傷。

1922年12月10日,日本將青島還給中國,北洋政府在青島成立了膠澳商埠。而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對於李村人來說,最新鮮的事,莫過於1927年有個俄國人成立了青蚨汽車公司,經營青島市區到李村的公交線路,李村人民從此坐上公共汽車。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904年的李村華人監獄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設立青島特別市,直屬中央。青島特別市共轄六個區,分別是第一區、第二區、臺東區、四滄區(四方滄口)、李村區、海西區(膠州灣西海岸)。

上個世紀30年代,正是民國的黃金十年,也是青島的黃金十年,李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1932年,沈鴻烈成為青島市長,這位在青島發展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市長,與李村也是頗有淵源。在他提出青島每個村莊都要有一個小學後,卻面臨師資力量匱乏的窘境,於是,李村中學(後改名為李村師範學校)承擔了培訓師資人才的重任。此後,在沈鴻烈精心打造下,李村成為鄉區建設和教育的模範。在隨後幾年,梁漱溟、馬寅初、張伯苓等文化名人先後造訪過李村,對李村的鄉區建設和教育都是讚不絕口的。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932年的李村中學

只是,好景不長,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1937年12月,國民政府決定放棄無險可守的青島,並實施焦土抗戰的政策,李村那點可憐的家當都被炸燬了。從此,直到解放前,李村再也沒有什麼發展。

1949年6月,青島解放,此時青島共設七區,分別是:市南區、市北區、臺東區、臺西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李村區北到雲頭崮一帶,東到枯桃,南到山東頭、石老人一線,西到雙山,共轄83個村。1951年,成立嶗山辦事處,李村歸屬辦事處領導,從此,在行政區名稱上,李村與嶗山有了不解之緣。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1983年的李村集

1953年嶗山辦事處改名為嶗山郊區,1961年嶗山郊區正式改為嶗山縣,縣治所設在李村,李村也正式成為了縣城。嶗山縣仍屬青島市,縣域包括了今天的李村、嶗山區、城陽區。而李村本來就有李村集聚集人氣,又成為轄地如此之廣的縣城,這都為此後李村商貿的崛起打下了基礎。1988年,嶗山縣改為青島市嶗山區,李村仍為區府所在地。到90年代初,多年的積澱使李村商貿出現了井噴,李村從此成為青島北部商業中心。

1994年,嶗山區一分為三,李村鎮與滄口區合併為李滄區,區治所仍設在李村。以此次區劃為標誌,李村開始由郊區向市區轉變。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後,如今的李村,已是青島三大商圈之一,城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李村河中段沿岸的建築外,幾乎再也找不到縣城的痕跡了,李村已經成為標準的市區了。

一座村莊的奮鬥:青島李村的前世今生

2016年最後的李村集

這就是一座村莊的奮鬥,從一個小村莊發展到擁有幾十萬人口的建成區。唯一遺憾的是,那個哺育了李村幾百年的李村集,已於2016年被從李村河底遷走,蛻變為農貿市場。世上從此再無李村集,而李村也早已不再是那個李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