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899年10月,胶州湾已经被德国占领快两年了。此时,那座精美大气的总督官邸尚未开建,叶世克总督不得不暂时在胶澳总兵衙门(1959年拆除,遗址为青岛人民会堂)里办公。虽然在总督眼中,这座中国传统建筑里,充满了异教徒的恶趣味,但他对这片尚未开发的土地还是充满了信心,他相信一个完全德意志化的模范殖民地,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世人面前。

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12日,叶世克总督收到了德国本土发来的电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已经同意,将胶州湾殖民地划分为两个区:青岛区(Tsingtao)和李村区(Litsun)。其中,青岛区是内界,李村区是外界,大体上现在台东以北、汇泉湾以东区域,都属于李村区。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906年从青岛李村寄往德国基尔的明信片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是借两个村庄的名字,对两个建制区进行了命名:青岛村位于殖民地行政中心总兵衙门附近,所以,青岛成为了殖民地市区的名字;而李村区共辖274个村庄,李村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外界的行政中心,与一个集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明朝时,即墨县留村的李周,迁到了今天的李村河北,慢慢形成了村庄,因李周的原因,而得名李村。李村的村前有条河,被人逐渐称为李村河。后来,从云南乌撒卫又迁来了一支移民,在李村河南岸定居,与李村隔河相望,慢慢的这个村子也被称为李村了。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德占时的李村集

就这样从李周盖起第一座房子开始,伴随着李村河水的流淌,李村的概念在不断扩大,周边的土地不断被纳入到李村的概念中。而让李村声名远播的,还是那个集市。本来李村就位于周边乡村的中心位置,加上李村河并不是常年有水,旱季时,干涸的河床正好可以作为交易场所使用,集市,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贸易形式,慢慢地在李村发展起来。到了明朝后期,李村集已经成为即墨县12大集市之一了。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李村集已是即墨县最有名集市。逢二、七是集的李村集,每次都能吸引上万人赶集,李村也因为李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在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德国人对李村集这种中国传统集市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惊奇于集市不仅可以购物,更是娱乐、社交的场所。而李村集所聚集的人气,也让德国人对李村另眼相看,所以,殖民地的外界被称为李村区,行政中心也设在李村,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德占时期李村胶澳副臬司办公楼

当然,李村毕竟是外界,相当于乡区,德国人虽对李村有所建设,但并没有像对内界那样费心思,德国人在李村留下的痕迹,还是掰着指头就能数出来的。比如,德国人在今天的京口路、北山一路与源头路路口处修建了胶澳副臬司办公楼,作为李村区的行政中心,李村人称之为北大楼(毁于1937年)。德国人在李村还设立了华人监狱、巡捕房、帝国法院李村法庭、学校、教堂以及德华大学的实习农场,这些就是德国人在李村留下的所有痕迹。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建于1900年的李村基督教堂

大约在1904年,有个叫帕默的英国人慕名到李村逛了逛李村集。他后来描述道,副臬司办公楼是座很漂亮的小楼。帕默还对李村的李村山印象特别好,说那里的风景非常秀丽。所谓的李村山,就是现在的枣儿山。要不说这位英国佬眼光确实独到,上世纪20年代,康有为移居青岛后,满青岛的为自己身后之事寻找风水宝地,最终相中了枣儿山。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便葬在这里。只是到了1968年,众所周知的原因,枣儿山的康有为墓被扒开,尸骨被游街示众。后来只留下头骨,改葬于浮山。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到了1913年,李村已经发展成一个较为繁华的市镇了,而按照德国人的规划,李村将来会是一个城乡结合部。当然,德国人是看不到这一天了。1914年8月,借一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联合英军,向青岛发起了进攻,青岛也因此成为一战在东亚的唯一战场。

而李村作为青岛北部重要门户,也成为日英联军重点夺取的目标。9月,日军兵分两路而来,一路从龙口登陆,从北向南,向李村进军;另一路与英军一起在仰口湾登陆,由东向西,向李村进军,最终两路会师于李村,从而完成了对青岛市区的合围,李村也成为了日英联军的大本营。11月7日,驻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青岛至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914年日军在李村河修建简易轨道

日本人仍延续了德国人的区划,设青岛区和李村区两个区,两区大体上以孤山、水清沟、大山一线为界。在日本人统治时代,李村并没有什么发展,仅仅是修补了在日德战争中的创伤。

1922年12月10日,日本将青岛还给中国,北洋政府在青岛成立了胶澳商埠。而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对于李村人来说,最新鲜的事,莫过于1927年有个俄国人成立了青蚨汽车公司,经营青岛市区到李村的公交线路,李村人民从此坐上公共汽车。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904年的李村华人监狱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直属中央。青岛特别市共辖六个区,分别是第一区、第二区、台东区、四沧区(四方沧口)、李村区、海西区(胶州湾西海岸)。

上个世纪30年代,正是民国的黄金十年,也是青岛的黄金十年,李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1932年,沈鸿烈成为青岛市长,这位在青岛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市长,与李村也是颇有渊源。在他提出青岛每个村庄都要有一个小学后,却面临师资力量匮乏的窘境,于是,李村中学(后改名为李村师范学校)承担了培训师资人才的重任。此后,在沈鸿烈精心打造下,李村成为乡区建设和教育的模范。在随后几年,梁漱溟、马寅初、张伯苓等文化名人先后造访过李村,对李村的乡区建设和教育都是赞不绝口的。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932年的李村中学

只是,好景不长,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无险可守的青岛,并实施焦土抗战的政策,李村那点可怜的家当都被炸毁了。从此,直到解放前,李村再也没有什么发展。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此时青岛共设七区,分别是: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李村区北到云头崮一带,东到枯桃,南到山东头、石老人一线,西到双山,共辖83个村。1951年,成立崂山办事处,李村归属办事处领导,从此,在行政区名称上,李村与崂山有了不解之缘。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1983年的李村集

1953年崂山办事处改名为崂山郊区,1961年崂山郊区正式改为崂山县,县治所设在李村,李村也正式成为了县城。崂山县仍属青岛市,县域包括了今天的李村、崂山区、城阳区。而李村本来就有李村集聚集人气,又成为辖地如此之广的县城,这都为此后李村商贸的崛起打下了基础。1988年,崂山县改为青岛市崂山区,李村仍为区府所在地。到90年代初,多年的积淀使李村商贸出现了井喷,李村从此成为青岛北部商业中心。

1994年,崂山区一分为三,李村镇与沧口区合并为李沧区,区治所仍设在李村。以此次区划为标志,李村开始由郊区向市区转变。在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如今的李村,已是青岛三大商圈之一,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李村河中段沿岸的建筑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县城的痕迹了,李村已经成为标准的市区了。

一座村庄的奋斗:青岛李村的前世今生

2016年最后的李村集

这就是一座村庄的奋斗,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建成区。唯一遗憾的是,那个哺育了李村几百年的李村集,已于2016年被从李村河底迁走,蜕变为农贸市场。世上从此再无李村集,而李村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李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