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爲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歷史上,清軍入關以前的繼承皇位制度,和中原傳統的皇位繼承製度有所不同,中原漢族王朝基本是“立嫡立長”,或是皇帝一言九鼎指定繼承人,入關前的清朝的皇位繼承是由貴族諸王會議一起商議。



在努爾哈赤時期,代善,皇太極,阿敏,莽古爾泰四人稱四大貝勒,他們的權力很多。在皇太極時期,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他們的權力很大,皇太極命他們“裁決庶政”。

皇太極死之前確實想培養豪格做為繼承人,讓他擔任戶部的管部大臣,封他為“肅親王”,讓豪格的人掌管正黃,鑲黃兩期,也就是擔任“固山額真”(女真人尚黃,正黃,鑲黃兩旗最為重要)。

皇太極的突然去世(有學者認為,多爾袞的嫌疑最大),皇位空缺出來,圍繞著皇位繼承,一場大戲拉開帷幕。代善,年歲大。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且勢力不大,他們兩個都被排除外在,只有豪格和多爾袞是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



豪格有正黃,鑲黃兩旗支持,兩黃的索尼,鰲拜等人“共相盟誓,願死生一處”,他們堅持立皇太極的兒子,其實就是立豪格,卻沒有明說豪格,他們是豪格的堅定支持者。

多爾袞和兄弟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率領的正白,鑲白兩旗主張立多爾袞。

雙方圍繞著皇位展開激烈爭奪,衝突一觸即發(真的爆發衝突,歷史可能改寫,清軍不能入關),在雙方實力相當,誰也沒把握戰勝對方時,多爾袞“窮則變,變則通”,他提出由年幼的福臨(順治皇帝)繼位,皇位由皇太極的子孫繼承,由多爾袞出任“攝政王”,權力暫時由自己掌握,因此皇位爭端順利解決。

很多人提到豪格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因此被多爾袞抓住,成了不立豪格的理由,其實這都是不是決定因素,毫無疑問雙方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之間的相對均衡是決定因素。



總而言之,相對實力相當,無法確定戰勝對手,這時雙方選擇了妥協,由福臨(順治)來繼承皇位,皇位仍由皇太極的子孫繼承,而權力暫時由多爾袞掌控。


我是一個小書蟲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因為豪格裝“高冷”,非要玩什麼黃袍加身,結果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電視劇中的豪格——一枚鮮嫩小狼狗)

(真實的豪格——現實可能有點殘酷)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隨即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在後金建立之初,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努爾哈赤死時明顯的暴露了出來,因為努爾哈赤在死時沒有交代清楚誰來繼位,導致其子侄為汗位爆發了激烈的爭鬥。最後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獲得了勝利,奪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一個繼承製度,這為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消失在,大家的世界裡

皇太極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美人無淚》中的多爾袞,韓棟確實很帥)

(現實中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同樣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竟然徑直退出了會議,學起來趙匡胤,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但豪格這一走,會議的情形突然就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千佛山車神


皇太極去世,他的長子豪格34歲,為何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針對此問題有書君首先說明下:建立大清帝國的皇太極,在沒來得及確立合法繼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問題就來了,帝王崗位向來競爭激勵,34歲經驗豐富的長子卻競爭不過6歲的順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1、有繼承帝位能力的人選


古時帝王產生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極有8個兒子與眾多兄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坐。在當時競爭這個崗位有4個人比較有實力,其中3個是皇太極的兒子:長子34歲的豪格、6歲的順治(福臨)、2歲的博穆博果爾及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

從這4人資歷與競爭實力來看,最有可能勝出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倚重的多爾袞。年僅6歲的順治與2歲的博穆博果爾似乎取勝機會不大。

2、強大的帝位競爭對手


年僅34歲的豪格不僅人才出眾,而且功勳卓著。連續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被授予貝勒。皇太極繼位後,又連續9次參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動,並掌管兩個黃旗與一個正藍旗。

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弱。比豪格小兩歲的多爾袞,備受他父親努爾哈赤地寵愛。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變卦,轉擁皇太極)。

後來多爾袞做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功勳更不必說:攻必克、戰必勝。而順治才6歲,任何功績與他挨不上邊。2歲那個更別談。

3、繼承皇位的合法規則


豪格與多爾袞能力再強都需要經過個程序。按努爾哈赤遺詔規定辦:就是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滿洲貴族說直白就是:皇太極在位時期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當時被封的有7個人,4個親王分別是:禮親王 代善、鄭親王 濟爾哈朗、睿親王 多爾袞、肅親王 豪格;3個郡主:英郡王 阿濟格、豫郡王 多鐸、穎郡王 阿達禮。

在這7個人當中,多爾袞至少可以得到4張票權,看起來佔比較多優勢,豪格略遜些,照這種情形來看順治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4、面對比繼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務


這個皇位爭奪看起來似乎很激勵,但並不慘烈。為什麼呢?因豪格與多爾袞相同的夢想:統一中國。(加粗)他兩心裡也都非常清楚,這是當下擺在他兩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此時大明正面臨著解體的危機,而大清則是坐收漁翁得利關鍵時期。他們不可能為爭奪皇權,發生兩敗俱傷、你死我活的敗局。這也是所有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為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即便為這個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為一位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鏡:大清帝國剛建立不久,絕不能因雙方爭皇位而致大清帝國的未來於不顧。

5、皇位競選前的共識


做為皇太極的正牌寵妃、順治媽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對於皇位的競選能熟若無睹嗎?當然不能,這不僅有關清朝前途命運,而且也有關她們母子和蒙古貴族的利益。

雖然孝莊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貴族的勢力讓她有足夠的資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爭取到了,在當時具有最強實力的兩黃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兩黃旗的實力憑著皇太極在位17年的苦心經營,已在滿洲八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若順治繼位,兩黃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巋然不動。但若豪格繼位,他所掌控的正藍旗可能會凌駕於兩黃旗之上。

6、帝位繼承人的最後角逐與揭曉


皇太極死後第5天,七人首腦會議正式召開。沒想到豪格陰差陽錯取得多數的票權。

驚喜來得太過突然,豪格學習堯舜禹謙虛的說:"哎呀,別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誰都成,就是別立我。”

這句致命的話讓豪格徹底失去稱帝的機會。

老謀深算的兩黃旗代表,借勢並堅持主張“立帝之子”,並建議:豪格除外,另7個裡,立比較有資格的順治。多爾袞雖想稱帝,但迫於形勢加之為了大清未來也表示同意。

6歲順治就這樣順利上位,在當時看來,順治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極兒子為王。體現滿族統治集團中皇位應父子相承、皇權須不斷加強,人心所向的歷史趨勢。而且順治是皇太極正牌、且極為寵愛的孝莊的兒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滿蒙之間的團結。同時成就多爾袞一世英名,讓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並促使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歷史簡單說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歷史遠比小說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個祖,也是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一位皇帝,身為一位“世祖”皇帝,順治帝的皇位來的其實還頗為諷刺,是雙方勢力妥協之下的選擇,也就是說順治帝是白撿了一個皇位。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因為是猝死,當然是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或者指定那個兒子繼位什麼的。

於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誰來當皇帝呢?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有意問鼎這個皇位,皇太極的十四弟當時戰功赫赫的多爾袞也有此意。

於是兩個人開始爭鋒,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還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極親統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支持,還有皇太極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來看,支持豪格的陣營略勝一籌,尤其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代善並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而是傾向於豪格。

可惜豪格這個人政治頭腦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時候,竟然一再推辭。或許豪格想效仿他的父親皇太極當年被眾人擁立為大汗那樣推辭一番。但豪格可沒有皇太極的手腕,當年皇太極被眾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頭腦下操作而來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過是皇太極當年集權下的成果,豪格這樣一番推辭,大家也就沒有再堅持了。

就這樣豪格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會,雙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後雙方妥協之下,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皇太極舊部兩黃旗這邊的底線是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的目標達成了。多爾袞見登基帝位無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自己成為攝政王,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齒自己嚥下去咯。

就這樣新興的大清避免了一場岌岌可危的分裂。(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然後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在李自成滅明以後入關,最後越戰越勇,乾脆統一了中國。

而順治帝這個妥協而來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國性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歲時,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又巧合的出外狩獵時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真可謂是幸運至極。


宋安之


順治可以當上這個皇帝真是順了天意要治理天下,怎麼說呢?因為年僅六歲的順治和他34歲的老哥比起來差了不是一點半點,能夠當上皇帝真是天時加上人和,必須感謝三個人,首先他的老爹駕崩的時候沒留下口諭或者遺詔說誰來當皇帝,其次就是他的大哥比較謙虛,喜歡推推嚷嚷,結果把皇位給推沒了,最後就是感謝多爾袞,多爾袞居然在商議繼承人的時候同意了讓順治繼位。



我們先來說說皇太極,皇太極是一位有名的皇帝,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後就被推薦為了可汗,之後就在瀋陽稱帝了,但是也不知道是操勞過度還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年僅52歲的皇太極突然因病而亡,死前也沒有說立誰為太子,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當時的皇太極還比較年輕,估計也沒有考慮這個事情,但是事情就發生了,這可是給後世留下的麻煩就大了。



去世了不要緊,安葬是自然有人安葬的,誰來當新的皇帝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原本有詔書直接有繼位大典就是了,但是如今情況不一樣了,所以就要經過討論定下一個可以服眾的人來當皇帝才行,最合適的人應該就是毫格了,不僅年齡合適,就連資歷,能力等等都是很合適的,早年就跟隨自己的父親多次參戰,功勳卓著,而且目前還掌管著兩個黃旗和一個正藍旗。實力能和毫格有的一拼的就只有多爾袞了,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曾經也很受到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的喜歡,能力自然不用多說,更是有鑲白旗和正白旗。



都想當皇帝的話,自然得有個類似於評審團一樣的東西來討論做出最後的決定,在那時候就有一個滿洲貴族就是專門用來做這個事情的,這些貴族啊總共有七個,分別是皇太極封的親王和郡王,於是就把這些人給請來了,原本支持豪格的人肯定是最多的,因為他是皇帝的兒子,相比於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來說更加符合禮法,但是就在眾人推薦豪格之後,這豪格居然說:我福少德薄,難於當此大任。




還是第一次聽說有人拒絕當皇帝的,無奈貴族們只能另外選擇其他人,這時候多爾袞的優勢就明顯了,但是貴族們認為接任皇位的人一定要是皇太極的兒子,不能是他的弟弟,於是就推舉了6歲的順治,並且讓多爾袞和豪格輔政,迫於親王和郡王的壓力之下,多爾袞也只能依著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的順治當上了皇帝。



雖然看上去有些陰差陽錯,但是似乎一切都是早有安排,很多人說皇太極沒有留下什麼遺詔,死前也沒有明確表示誰當皇帝,但是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說法,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豪格和多爾袞是兩大集團,無論誰當了皇帝,都有可能會引起刀兵之爭,到時候統一天下就遙遙無期了,所以讓順治當皇帝是最合適,畢竟有一個強大的哥哥還有一個得力的叔叔,只要順治可以壓住他們兩人並且制衡其中的關係就可以坐穩天下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史載,1643年9月20日,皇太極病死於盛京(瀋陽)清寧宮。雖然皇太極死前已經對接班人之事作了周密安排,但圍繞皇位繼承問題還是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部分少壯派貝勒(皇子)想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上位,因為這年豪格已年滿34歲,年齡較長,而且他久歷戎馬,軍政經驗豐富,在年輕一代的貝勒中很有影響與號召力;但碩託親王和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的孫子阿達禮(多爾袞之侄)想立多爾袞繼位。按彼時的情勢,多爾袞這邊的實力更強,尤其多爾袞本人,既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戰,在八旗中威望卓著,而且他的性格也果敢剛毅,所以阿達禮等與他親近的宗室親貴才很想擁立他。

但是多爾袞經仔細考慮後認為,自己即位雖不是啥難事,但恐怕會由此引發一場內亂,尤其是皇太極長子豪格一派肯定不服,而且豪格屢立戰功,實力不俗,更是難以制服,所以他決定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

原來,皇太極生前,非常寵愛容貌端莊、且精明強幹的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後封孝莊皇后),並且臨終前將莊妃所生的兒子福臨“託孤”於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親王。(野史中傳聞多爾袞與莊妃關係曖昧,在莊妃煞費苦心的策劃下,他這才決心扶福臨繼位。)

其實,多爾袞立年方6歲的福臨為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用心大家都看的很清楚,福臨年幼無知,他即位後必然由多爾袞攝政。老謀深算的多爾袞肯定會利用這個空檔一步步剷除異己,控制住局勢,在適當的時候,一舉廢黜福臨,自己再登上皇位。因此,一些有權勢的親王拒絕與多爾袞合作,甚至與他作對,比如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就稱病不出,對諸事皆撒手不管。

面對諸多不利局面,多爾袞必須採取一些強硬手段和一些特殊措施,以穩定錯綜複雜的局勢和惶惶不安的人心。

經一段時間的思考與籌劃,他以謀逆罪誅殺了擁立自己的阿達禮(多爾袞親侄),並將碩託親王逮捕下獄,以此證明自己從無篡位野心。他這一舉動很出人意料,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自己,也起到了收攏人心的作用,阿濟格見狀不藥而癒,也出來做事了,豪格等人亦無話可說,只能尊其號令,曾亂如鼎沸的的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

福臨順利即位,是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生母博爾濟吉特氏被尊為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多爾袞為攝政王,他被小皇帝順治尊為皇父。孝莊皇后對多爾袞十分感激,她心裡也明白,孤兒寡母秉政,若無多爾袞這等權勢人物的盡心輔佐,必然權位難保,所以她對自己的小叔子多爾袞加以籠絡,而且對他更加信賴和倚重了。所以說,在順治朝初期,位高權重且雄才大略的多爾袞才是無冕之王。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