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历史上,清军入关以前的继承皇位制度,和中原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有所不同,中原汉族王朝基本是“立嫡立长”,或是皇帝一言九鼎指定继承人,入关前的清朝的皇位继承是由贵族诸王会议一起商议。



在努尔哈赤时期,代善,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四人称四大贝勒,他们的权力很多。在皇太极时期,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他们的权力很大,皇太极命他们“裁决庶政”。

皇太极死之前确实想培养豪格做为继承人,让他担任户部的管部大臣,封他为“肃亲王”,让豪格的人掌管正黄,镶黄两期,也就是担任“固山额真”(女真人尚黄,正黄,镶黄两旗最为重要)。

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有学者认为,多尔衮的嫌疑最大),皇位空缺出来,围绕着皇位继承,一场大戏拉开帷幕。代善,年岁大。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且势力不大,他们两个都被排除外在,只有豪格和多尔衮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



豪格有正黄,镶黄两旗支持,两黄的索尼,鳌拜等人“共相盟誓,愿死生一处”,他们坚持立皇太极的儿子,其实就是立豪格,却没有明说豪格,他们是豪格的坚定支持者。

多尔衮和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正白,镶白两旗主张立多尔衮。

双方围绕着皇位展开激烈争夺,冲突一触即发(真的爆发冲突,历史可能改写,清军不能入关),在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没把握战胜对方时,多尔衮“穷则变,变则通”,他提出由年幼的福临(顺治皇帝)继位,皇位由皇太极的子孙继承,由多尔衮出任“摄政王”,权力暂时由自己掌握,因此皇位争端顺利解决。

很多人提到豪格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因此被多尔衮抓住,成了不立豪格的理由,其实这都是不是决定因素,毫无疑问双方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之间的相对均衡是决定因素。



总而言之,相对实力相当,无法确定战胜对手,这时双方选择了妥协,由福临(顺治)来继承皇位,皇位仍由皇太极的子孙继承,而权力暂时由多尔衮掌控。


我是一个小书虫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因为豪格装“高冷”,非要玩什么黄袍加身,结果将一道送分题生生做成了送命题!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长子,出生于1609年,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电视剧中的豪格——一枚鲜嫩小狼狗)

(真实的豪格——现实可能有点残酷)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随即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在后金建立之初,满洲贵族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努尔哈赤死时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因为努尔哈赤在死时没有交代清楚谁来继位,导致其子侄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获得了胜利,夺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一个继承制度,这为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

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

你就这样消失在,大家的世界里

皇太极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确实很帅)

(现实中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都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希望拥戴肃王为君。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同样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

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竟然径直退出了会议,学起来赵匡胤,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但豪格这一走,会议的情形突然就急转直下。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千佛山车神


皇太极去世,他的长子豪格34岁,为何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针对此问题有书君首先说明下:建立大清帝国的皇太极,在没来得及确立合法继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问题就来了,帝王岗位向来竞争激励,34岁经验丰富的长子却竞争不过6岁的顺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呢?

1、有继承帝位能力的人选


古时帝王产生一般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极有8个儿子与众多兄弟。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坐。在当时竞争这个岗位有4个人比较有实力,其中3个是皇太极的儿子:长子34岁的豪格、6岁的顺治(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及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

从这4人资历与竞争实力来看,最有可能胜出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倚重的多尔衮。年仅6岁的顺治与2岁的博穆博果尔似乎取胜机会不大。

2、强大的帝位竞争对手


年仅34岁的豪格不仅人才出众,而且功勋卓著。连续两次参加征服蒙古的战役,被授予贝勒。皇太极继位后,又连续9次参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动,并掌管两个黄旗与一个正蓝旗。

竞争对手多尔衮也不弱。比豪格小两岁的多尔衮,备受他父亲努尔哈赤地宠爱。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变卦,转拥皇太极)。

后来多尔衮做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功勋更不必说:攻必克、战必胜。而顺治才6岁,任何功绩与他挨不上边。2岁那个更别谈。

3、继承皇位的合法规则


豪格与多尔衮能力再强都需要经过个程序。按努尔哈赤遗诏规定办:就是皇位的继承要由满洲贵族来讨论。

满洲贵族说直白就是:皇太极在位时期封为亲王和郡王的人。当时被封的有7个人,4个亲王分别是:礼亲王 代善、郑亲王 济尔哈朗、睿亲王 多尔衮、肃亲王 豪格;3个郡主:英郡王 阿济格、豫郡王 多铎、颖郡王 阿达礼。

在这7个人当中,多尔衮至少可以得到4张票权,看起来占比较多优势,豪格略逊些,照这种情形来看顺治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4、面对比继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务


这个皇位争夺看起来似乎很激励,但并不惨烈。为什么呢?因豪格与多尔衮相同的梦想:统一中国。(加粗)他两心里也都非常清楚,这是当下摆在他两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此时大明正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而大清则是坐收渔翁得利关键时期。他们不可能为争夺皇权,发生两败俱伤、你死我活的败局。这也是所有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为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即便为这个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为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镜:大清帝国刚建立不久,绝不能因双方争皇位而致大清帝国的未来于不顾。

5、皇位竞选前的共识


做为皇太极的正牌宠妃、顺治妈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对于皇位的竞选能熟若无睹吗?当然不能,这不仅有关清朝前途命运,而且也有关她们母子和蒙古贵族的利益。

虽然孝庄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贵族的势力让她有足够的资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争取到了,在当时具有最强实力的两黄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两黄旗的实力凭着皇太极在位17年的苦心经营,已在满洲八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若顺治继位,两黄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岿然不动。但若豪格继位,他所掌控的正蓝旗可能会凌驾于两黄旗之上。

6、帝位继承人的最后角逐与揭晓


皇太极死后第5天,七人首脑会议正式召开。没想到豪格阴差阳错取得多数的票权。

惊喜来得太过突然,豪格学习尧舜禹谦虚的说:"哎呀,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句致命的话让豪格彻底失去称帝的机会。

老谋深算的两黄旗代表,借势并坚持主张“立帝之子”,并建议:豪格除外,另7个里,立比较有资格的顺治。多尔衮虽想称帝,但迫于形势加之为了大清未来也表示同意。

6岁顺治就这样顺利上位,在当时看来,顺治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极儿子为王。体现满族统治集团中皇位应父子相承、皇权须不断加强,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而且顺治是皇太极正牌、且极为宠爱的孝庄的儿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满蒙之间的团结。同时成就多尔衮一世英名,让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并促使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皇太极死于公元1643年,而此时还在世的皇子有皇长子豪格(34岁),皇四子叶布舒(17岁),皇五子硕塞(15岁),皇六子高塞(7岁),皇七子常舒(7岁),皇九子福临(6岁),皇十子韬塞(5岁),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2岁)。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最终由六岁的福临继位了,那我们实在很费解,明明有34岁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什么不选呢,即使不选豪格,也有十七岁的叶布舒,或者是十五岁的硕塞呀,怎么会轮到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呢。

这里首先我们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继承制跟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一样的,就拿皇太极来说,他本身是努尔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极也并不是奉努尔哈赤遗诏继位的,而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由众人推举出来的。

福临的情况也有点类似,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死得比较突然,也没有立下遗诏让哪个皇子来继位,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让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来继位,另外一种是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来继位。

两边的实力相当不大,所以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多尔衮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还是由皇太极的儿子来继位,但不是长子豪格,而是由六岁的皇九子福临来继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尔衮的这个提议,但其实这个提议也蛮有意思的,福临的生母就是孝庄太后,而为什么多尔衮单单选中了福临,确切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肯定还不错。

最后由福临来继位,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的侄子)来辅政,而济尔哈朗又听多尔衮的,多尔衮甚至后来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而豪格在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尔衮削爵圈禁,最后病死。


历史简单说


顺治的上位,是皇太极提前处理好的,无论大清的权利交给长子豪格还是弟弟多尔衮,大清都会四分五裂,最后败回关外,手握兵权的豪格与多尔衮,两个人必然为皇位兵戎相见,皇太极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庄 。作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庄,其实心里爱着的是多尔衮,两个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14岁的孝庄,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马圈的草垛里给了多尔衮,孝庄嫁给皇太极,多尔衮痛不欲生,曾自杀过五次。

皇太极知道多尔衮爱孝庄,皇太极在沈阳临死前,把多尔衮叫到面前说,兄弟,哥知道你一直爱孝庄,哥今天就把孝庄交给你,不可再对皇位贪心。多尔衮在大哥面前发誓一心保国。皇太极去世后,孝庄与多尔衮上手了,得到孝庄以后的多尔衮,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多尔衮还大二岁,更比孝庄年长。一日,孝庄招见,新浴后的孝庄,薄如蝉翼的绸裙里,玉雕般的身体一览无余,那一夜 ,豪格饮下孝庄放在茶水里的催情散,再也没有走出来,孝庄为了大清江山,终于笼络住豪格,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当孝庄发现美色无法控制多尔衮的野心,不得不与皇太极长子联手,共同克制多尔衮。

【清宫秘史】载,孝庄与豪格生一子,由于豪格的牵制,多尔衮失去篡权的能力,在针锋相对的两股势力之外,顺治得了渔翁之利,顺治虽然当了皇上,看着孝庄与豪格,多尔衮的一幕,早厌倦了权势红尘,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可见孝庄给幼小的顺治带来多大的伤害。孝庄毁了顺治一生。


白这个颜色



历史远比小说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个祖,也是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以后的第一位皇帝,身为一位“世祖”皇帝,顺治帝的皇位来的其实还颇为讽刺,是双方势力妥协之下的选择,也就是说顺治帝是白捡了一个皇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因为是猝死,当然是没有留下继承人遗诏或者指定那个儿子继位什么的。

于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谁来当皇帝呢?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有意问鼎这个皇位,皇太极的十四弟当时战功赫赫的多尔衮也有此意。

于是两个人开始争锋,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还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极亲统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支持,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来看,支持豪格的阵营略胜一筹,尤其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代善并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思,而是倾向于豪格。

可惜豪格这个人政治头脑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时候,竟然一再推辞。或许豪格想效仿他的父亲皇太极当年被众人拥立为大汗那样推辞一番。但豪格可没有皇太极的手腕,当年皇太极被众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头脑下操作而来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过是皇太极当年集权下的成果,豪格这样一番推辞,大家也就没有再坚持了。

就这样豪格错过了一次大好的机会,双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后双方妥协之下,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皇太极旧部两黄旗这边的底线是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的目标达成了。多尔衮见登基帝位无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自己成为摄政王,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而皇太极长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齿自己咽下去咯。

就这样新兴的大清避免了一场岌岌可危的分裂。(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在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在李自成灭明以后入关,最后越战越勇,干脆统一了中国。

而顺治帝这个妥协而来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国性政权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岁时,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多尔衮又巧合的出外狩猎时猝死,顺治帝得以顺利亲政,真可谓是幸运至极。


宋安之


顺治可以当上这个皇帝真是顺了天意要治理天下,怎么说呢?因为年仅六岁的顺治和他34岁的老哥比起来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能够当上皇帝真是天时加上人和,必须感谢三个人,首先他的老爹驾崩的时候没留下口谕或者遗诏说谁来当皇帝,其次就是他的大哥比较谦虚,喜欢推推嚷嚷,结果把皇位给推没了,最后就是感谢多尔衮,多尔衮居然在商议继承人的时候同意了让顺治继位。



我们先来说说皇太极,皇太极是一位有名的皇帝,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就被推荐为了可汗,之后就在沈阳称帝了,但是也不知道是操劳过度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年仅52岁的皇太极突然因病而亡,死前也没有说立谁为太子,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当时的皇太极还比较年轻,估计也没有考虑这个事情,但是事情就发生了,这可是给后世留下的麻烦就大了。



去世了不要紧,安葬是自然有人安葬的,谁来当新的皇帝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原本有诏书直接有继位大典就是了,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所以就要经过讨论定下一个可以服众的人来当皇帝才行,最合适的人应该就是毫格了,不仅年龄合适,就连资历,能力等等都是很合适的,早年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多次参战,功勋卓著,而且目前还掌管着两个黄旗和一个正蓝旗。实力能和毫格有的一拼的就只有多尔衮了,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曾经也很受到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喜欢,能力自然不用多说,更是有镶白旗和正白旗。



都想当皇帝的话,自然得有个类似于评审团一样的东西来讨论做出最后的决定,在那时候就有一个满洲贵族就是专门用来做这个事情的,这些贵族啊总共有七个,分别是皇太极封的亲王和郡王,于是就把这些人给请来了,原本支持豪格的人肯定是最多的,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相比于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来说更加符合礼法,但是就在众人推荐豪格之后,这豪格居然说:我福少德薄,难于当此大任。




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拒绝当皇帝的,无奈贵族们只能另外选择其他人,这时候多尔衮的优势就明显了,但是贵族们认为接任皇位的人一定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不能是他的弟弟,于是就推举了6岁的顺治,并且让多尔衮和豪格辅政,迫于亲王和郡王的压力之下,多尔衮也只能依着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顺治当上了皇帝。



虽然看上去有些阴差阳错,但是似乎一切都是早有安排,很多人说皇太极没有留下什么遗诏,死前也没有明确表示谁当皇帝,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说法,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豪格和多尔衮是两大集团,无论谁当了皇帝,都有可能会引起刀兵之争,到时候统一天下就遥遥无期了,所以让顺治当皇帝是最合适,毕竟有一个强大的哥哥还有一个得力的叔叔,只要顺治可以压住他们两人并且制衡其中的关系就可以坐稳天下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史载,1643年9月20日,皇太极病死于盛京(沈阳)清宁宫。虽然皇太极死前已经对接班人之事作了周密安排,但围绕皇位继承问题还是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部分少壮派贝勒(皇子)想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上位,因为这年豪格已年满34岁,年龄较长,而且他久历戎马,军政经验丰富,在年轻一代的贝勒中很有影响与号召力;但硕托亲王和代善(努尔哈赤次子)的孙子阿达礼(多尔衮之侄)想立多尔衮继位。按彼时的情势,多尔衮这边的实力更强,尤其多尔衮本人,既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战,在八旗中威望卓著,而且他的性格也果敢刚毅,所以阿达礼等与他亲近的宗室亲贵才很想拥立他。

但是多尔衮经仔细考虑后认为,自己即位虽不是啥难事,但恐怕会由此引发一场内乱,尤其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一派肯定不服,而且豪格屡立战功,实力不俗,更是难以制服,所以他决定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

原来,皇太极生前,非常宠爱容貌端庄、且精明强干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后封孝庄皇后),并且临终前将庄妃所生的儿子福临“托孤”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亲王。(野史中传闻多尔衮与庄妃关系暧昧,在庄妃煞费苦心的策划下,他这才决心扶福临继位。)

其实,多尔衮立年方6岁的福临为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用心大家都看的很清楚,福临年幼无知,他即位后必然由多尔衮摄政。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肯定会利用这个空档一步步铲除异己,控制住局势,在适当的时候,一举废黜福临,自己再登上皇位。因此,一些有权势的亲王拒绝与多尔衮合作,甚至与他作对,比如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就称病不出,对诸事皆撒手不管。

面对诸多不利局面,多尔衮必须采取一些强硬手段和一些特殊措施,以稳定错综复杂的局势和惶惶不安的人心。

经一段时间的思考与筹划,他以谋逆罪诛杀了拥立自己的阿达礼(多尔衮亲侄),并将硕托亲王逮捕下狱,以此证明自己从无篡位野心。他这一举动很出人意料,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自己,也起到了收拢人心的作用,阿济格见状不药而愈,也出来做事了,豪格等人亦无话可说,只能尊其号令,曾乱如鼎沸的的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

福临顺利即位,是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生母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多尔衮为摄政王,他被小皇帝顺治尊为皇父。孝庄皇后对多尔衮十分感激,她心里也明白,孤儿寡母秉政,若无多尔衮这等权势人物的尽心辅佐,必然权位难保,所以她对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加以笼络,而且对他更加信赖和倚重了。所以说,在顺治朝初期,位高权重且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才是无冕之王。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月26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