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少读红楼


《红楼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八回的宝玉和宝钗“比通灵”,长期以来被很多读者解读为宝钗和莺儿在薛姨妈的授意之下,演“双簧”有意传播“金玉良缘”。

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由子女本人出来“传播”有可能的“姻缘之份”,其实真的不是一个好方法。

如果薛姨妈王夫人两姐妹有意“金玉良缘”,真正有效的方法当然是由王夫人向贾宝玉的婚姻决策人贾政老爷“吹风”。父母亲利用小儿女之间关系来传播“姻缘之份”,真的可能是一个弄巧成拙的方法,相信薛姨妈真的没有那么蠢。因为贾宝玉本人喜欢谁,真的可能会对“姻缘”成功起到反效果。后来曾经被凤姐公开调侃过的“木石前盟”~“宝黛爱情”(私情)受阻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宝玉与宝钗会“比通灵”呢?

其实在林妹妹和宝姐姐两个人中间,贾宝玉首先真正倾慕的是初入贾府就已经是青春美少女的宝姐姐。

第三回、林黛玉七、八岁时孤身一人进贾府,贾府将林黛玉与府内孙辈们一起抚养、同样对待,黛玉与童年时代八、九岁的贾宝玉“两小无猜”言和意顺共同成长,宝黛二人关系亲密、情同亲兄妹。(如果一定要说七、八岁的宝黛二人,一见钟情产生了“爱情”你可以相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第四回、薛宝钗在十三岁左右,与母亲和哥哥一起进京都,薛家全家借住在贾府中有独立进出门户的梨香院内生活费用一切自理,薛家自主经营家族生意、过着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

第五回、十三岁上下的青春美少女薛宝钗初入贾府,宝钗品格端方、行为豁达,与只有九、十岁尚处于童年时期先天不足的病弱、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小女孩林黛玉比较优势相对明显。黛玉对宝钗比自己受大家欢迎,心中有悒郁不忿之意。

第五回、初入青春期的贾宝玉在侄儿媳妇秦可卿的卧室中午睡,与可卿在“梦中初试云雨情”。

第六回、贾宝玉在与贴身大丫头袭人姐姐有了“初试云雨情”的性经验之后。

第七回、黛玉对替薛家来送宫花的婆子周瑞家的讽刺挖苦,其际上就是发泄对宝玉艳羡薛家与宝姐姐有关的一切事物的不满。

第七回、贾宝玉与秦可卿的弟弟同龄人秦钟一见倾心,真正基友间的相互爱慕。

第八回、贾宝玉与宝姐姐比“通灵宝玉”、看“金锁”、论及“金玉良缘”。宝玉还闻到了宝钗身上散发的“冷香丸”青春少女的体香,并向宝钗求“冷香丸”吃。对宝姐姐家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倾羡之意,对薛姨妈和宝姐姐的劝告“不要吃冷酒”言听计从。 宝钗的优秀和宝玉的“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让黛玉十分烦火,面对优势明显的宝姐姐又不好发作,只能借着训自己的小丫头雪雁旁敲侧击,讥讽宝玉。

宝钗为什么主动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

当然是十三岁的美丽青春少女宝钗,听了母亲薛姨妈的话,对与自己可以有“姻缘之份”的姨表弟宝玉有好感、对“通灵宝玉”产生了好奇心。

宝钗连叫莺儿三次倒茶,莺儿都没去倒茶,当然是同样身为青春少女的丫头莺儿也对她的小姐主子宝钗可能的“姻缘之份”产生了好奇心。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此时莺儿乖乖的去倒茶,而错过了这精彩奇妙的一幕,那到是不自然了呀!这时(想象一下,十三岁少女宝钗刚刚与十一岁少年宝玉“金玉初识”,又对九岁多牙尖嘴利的淘气还是小女童的黛玉捏一下脸蛋,就不违和了。)

第十六回、林黛玉从扬州奔父丧归来后,在宝玉眼中已经十一岁的小少女黛玉“出落得越发超逸了”。此时正值贾宝玉的“梦中情人”秦可卿新丧、第一基友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丧父、秦钟本人病重垂危,贾宝玉进入了人生第一个情感“空窗期”。

第十九回、之后一年林黛玉已经是十二岁的少女了,情感“空窗期”少年宝玉这时终于闻到了林妹妹身上也散发出了“香玉之香”,就是青春期少女黛玉的荷尔蒙分泌之体香。

这时(在金玉初识”后黛玉被宝钗捏脸的三年之后,已经十二岁刚刚被宝玉闻到“香玉”体香的少女黛玉,当着宝姐姐的面戳宝玉的脸。三年前的小女孩黛玉,终于出落成少女黛玉。)

第二十三回、入住大观园宝黛二人躲在盛开的桃花树下“共读西厢”初定情,林黛玉相对于薛宝钗处劣势正式结束了。 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位少女的感情竞争,开始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应该从入住大观园的二月二十二日开始,为时仅仅两个多月,到端午节过后的农历五月中下旬便正式落下帷幕了。 标志性事件就是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红楼梦》第八回里“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当然是薛姨妈有了“金玉良缘”的意向并向女儿宝钗说起过,宝钗对宝玉也有了好感和好奇心,所以主动想看一看“通灵宝玉”。

做为丫头莺儿当然对“通灵宝玉”起了好奇心,宝钗三次叫莺儿倒茶,莺儿不想走开好自然,如果莺儿此时真的离开去倒茶了才奇怪了呢!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在潇湘馆里表态说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黛玉的丫头紫鹃立即就从外屋跑进来了。小姐和贴身大丫头是绝对的“命运共同体”,丫头关心小姐的“姻缘”和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基本上就是一回事儿呀!


阿丹151014015


在《红楼梦》中,宝钗给人的感觉是心机深沉,功利心强,成熟得可怕,与她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符。

宝钗随母兄来到京城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秀,也就是为了竞争给皇帝当小老婆的权利。其主要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有朝一日能人前显贵,二是为振兴薛家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其功利心之强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选秀工程失败了,未能达成所愿。退而求其次,在此情况下,宝钗母子又把目光转向了贾府,寻找新的目标。母子二人就像是两只躲在密林中的老虎,窥视着贾府的一切,寻找着心目中的猎物。看来看去,于是宝玉就成了他们的捕猎对象。为此他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了金玉良缘这场戏。

戏设计好了,总要找机会开场吧。于是就有了第八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一节。

宝钗有病宝玉前来看望。先入薛姨妈室中,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吧。”命人到滚滚的茶来。看看多亲热,比自己的亲儿子都亲,这叫笼络人心,也是告诉宝钗,好戏该开场了。

接着宝玉来到里间,看到宝钗,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笑答到“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宝玉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

按理说,作为下人,主人命自己给客人倒茶,应该立刻就去,可莺儿并没有去,这就比较反常了。不去倒茶也就罢了,还在旁边听宝钗和宝玉说话,这就更为反常了。以宝钗往日一本正经的为人,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可偏偏就发生了。毫无疑问,事出反常必有鬼。

宝钗翻看宝玉的玉,口内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到“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

宝钗这里是笑说,而不是严肃地说,说明并没有怪罪之意,等着莺儿答复。莺儿很默契,嘻嘻笑到“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终于点到了主题,还是经过一个下人之口,显得那样自然,妥帖,谁敢说这不是提前就编排好的戏?

莺儿这时还是没有去倒茶,还在傍边站着,因为她的戏份还没有唱完。

宝玉看了宝钗的项圈,把上面的字念了两遍,又念了自己的两遍,因笑到“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到“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她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

该说的都说了,该演的戏份都演完了,这时候也确实该去倒茶了。

金项圈的来龙去脉通过一个丫鬟之口说的清清楚楚,金玉良缘被一个丫鬟说的明明白白,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戏?

所以说,宝钗三次让莺儿去倒茶,莺儿不去是为了配合主人演戏,为了把戏演的更逼真,更合乎情理。


行业动态观察


这个其实说来好笑。很多人把这件事和宝钗宝玉的姻缘扯上了。说宝钗和莺儿两个人演戏给宝玉看。只是为了宣扬金玉良缘。还说莺儿想让宝钗嫁给宝玉。自己也可以和小姐一起给宝玉做妾。

我们不好说曹雪芹是不是提前埋伏了线。但如果只从书里情节看这一段。会发现那些猜测是无稽之谈。

宝玉和宝钗互看金玉的年龄是多少?宝玉之前初试云雨情,估计年龄在十二岁那样。宝钗也就十三岁。因为古时选秀女也就是十二岁以上。就算当时早熟。那个年纪也不会有那些心计。

宝玉和宝钗这次互换金玉完全是偶然情况。宝玉去瞧薛宝钗病。虽是宝钗开头引起的要看宝玉的玉,却并不是和莺儿搞默契。第一次喊莺儿倒茶。莺儿没去,是因为随后宝钗说到了宝玉的玉。宝钗没见过,莺儿自然也没见过。小女孩好奇心重,是早都想看的。难得主人要看,正好借机看一下。这是莺儿好奇之下的正常反应。宝玉毕竟是亲戚,倒茶早晚不重要。

莺儿看着宝玉的玉看入迷了。宝钗回头提醒她快去倒茶,这是顺理成章的情节递进。作者这么写,主要也是为了引出莺儿后边的话。并不是宝钗故意引导。看书,一定不要看成阴谋论,否则无法自拔。

莺儿后边的话当然重要。这是作者要借第三人的口说出宝钗宝玉一生的牵绊。其实作者设计这么一个环节,也主要是为了让莺儿说出这一段话。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这就是金玉良缘的传说了。这个说法,无论在谁的嘴里说出来,都没有在莺儿嘴里说出来更合适。作者安排莺儿说出来,只是为了给书里宝黛钗三人关系定一个基调。所以这话不能从薛宝钗和薛姨妈嘴里说出来,就是因为有阴谋论的避嫌。而作者有意的避嫌还被解读成阴谋,就是纯属臆测了。


莺儿在这时候说这个其实只是为了开宝钗一个玩笑。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头。感情很好,并没有特别的尊卑关系。就像宝玉和袭人晴雯一样。她开始只是好奇宝玉的玉,也看一下。发现上面的话和宝钗项圈的话差不多。意思她可能都不了解。但不耽误她打趣薛宝钗。十一二岁的小儿女,正是两性关系朦胧期。这样的玩笑,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说过了,也就过去了。并不会当真。只有当事人会有一丝尴尬。早熟的人会从此有一丝绮念。

估计宝钗对宝玉之间的朦胧感情也就是那一刻被种下。但也仅此而已。宝钗是否真爱宝玉,也是一段说不清的公案。和这里无关。但尴尬的宝钗,为了转移自己的尴尬,必然只能又喊莺儿再倒一次茶。这就是三次倒茶的原因。


君笺雅侃红楼


这是《红楼梦》第八回里的一个情节。这一回的题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红迷们对这一情节的解读五花八门。有拥林反钗派把这一情节理解为薛宝钗与莺儿演的双篁,在他们看来,所谓“金玉良缘”是薛家为了宝钗嫁入贾府而有意编造出来的谎言。这种解读,是直接把《红楼梦》读成现在的宫斗戏了。这种解读,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只有现代人才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读《红楼梦》的人,在薛与林之间,更喜欢那个一点,都是正常的。因喜欢一方而贬低另一方的解读,应该都是对《红楼梦》的误读。曹雪芹塑造这样两个人物,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是环肥燕瘦,虽然人物性格不一样,但是,无所谓谁好谁坏,谁美谁丑。从情感上来说,林黛玉代表了爱情中灵的一面,而薛宝钗代表的是爱情与婚姻中现实的一面。把宝黛钗的关系解读成“二女争夫”,大大的减弱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放下林黛玉不说。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在曹雪芹的设计中,绝不是因为欺骗而得到的。而是命运的自然安排。而贾宝玉的“面对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珠寂寞林”说的是人生一种永恒的缺撼。这一点,张爱玲的理解最为深刻,她说过: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红牡丹,一个白牡丹。娶了红牡丹,白牡丹就成了窗前明月光,红牡丹就成了墙上的苍蝇血;娶了白牡丹,红牡丹就成了胸前的朱砂痣,白牡丹就成了衣服上的饭粘子。(大体意思是这样)我怀疑张爱玲的这段话大概就是读《红楼梦》之后想出来的。只不过,张对爱情的看法永远是悲观的。这一点,他比曹雪芹差的太远。曹雪芹虽然写的是人生悲剧。可是,他对爱情的态度是热烈的,没有张爱玲那么冷漠。

我们还是说一下,演双篁的逻辑是不成立的。从莺儿的口中,我们知道,薛宝钗的金锁,是听了一个癞头和尚的话而做的。假如宝钗与莺儿演的是双篁,那么,他们所说的癞头和尚就是编造出来,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巨著,他在如实的描摹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神话世界,这就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与神话之间有两个重要的联结人物,就是一僧一道。书中只有这两个人物是可以直接穿梭与两界之间,其余的人不可能。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时候是做梦,甄士隐亦然。他们的前世可能真是幻境神仙,既然下世了,就是人了。莺儿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绝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的神仙。所以,她不可能凭空编造出一个癞头和尚来。因此,书中,薛宝钗与莺儿所说的都是真话,而不是编造出来的。也没有什么阴谋。

高鄂的续书中,薛宝钗嫁给宝玉的时候,他已经是疯疯傻傻的了。这样的一个人难道还要花那么大力气去争吗?

现在可以说说莺儿为什么不去倒茶了。《红楼梦》中,爱情的冲突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冲突。“木石前盟”在第一回就交代了。薛宝钗出现之后,“金玉良缘”当然也要交代。第八回这个情节,就是作者向我们交代“金玉良缘”。题主问,宝钗连续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我想问一下,莺儿最后去倒茶了没有?书中没有交代,为什么没有交代?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倒茶只是避免尴尬的一个借口。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金玉良缘”,主要的交代清楚了,喝不喝茶就不重要了。

其次,这段文字从宝钗第一次催莺儿倒茶,到第二次倒茶,作者的描写大概有七八百字上下,但现实中发生这段故事的时间大概也只有两三分钟。中间用了很多服饰的描写。这中间,薛宝钗和莺儿的对话,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宝钗的住处是个套间,她母亲在外间,他在里间,宝玉到薛姨妈这儿的时候,已经给他倒过茶了。当宝玉进到宝钗所住的里间的时候,宝钗一边和宝玉说话,一边让莺儿倒茶。而说话之间,立刻就提到要看宝玉的玉。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宝玉的衔玉而诞是有点传奇色彩,人们都难免好奇。小姑娘们更不例外。贾宝玉刚在外间喝了茶,莺儿是能听到的。所以倒茶不是急务,看玉却是必需的。这是第一次不去的原因。

宝钗看了玉,当然莺儿也在边上看。嘴里念道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时候,心里一定想起了自己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我们假设当时莺儿倒茶去了,薛宝钗看完玉,还给宝玉。那么,金锁就不会出现了。不会被石头看到了。《红楼梦》也叫《石头记》,也就是其中的故事都是石头看到的。如果石头看不到金锁,就没有“金玉良缘”了。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莺儿要在场,而且必须要说出那句话“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只有这样,宝玉听了之后,要看金锁。才有了金锁的情形展现在石头面前,也就是展现在读者面前。

薛宝钗第二次催莺儿倒茶,也正是她在嘴里念着宝玉上的字,心里想到了自己项圈上的字时,内心忽然有点害羞。而这种心里只有莺儿知道,因为她也知道自己项圈上的字。所以,她又一次催莺儿倒茶。其实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波动。

当宝玉看了金项圈之后,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这时,莺儿又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莺儿的话还没说完,宝钗又第三次嗔她不去倒茶。到此,这个情节结束。莺儿到底倒了茶没有,书中也没有交代。但是通过莺儿的口,把“金玉良缘”交代清楚了。

再接下去,黛玉就来了。有了金莺儿的“微露意”,才会有黛玉的“半含酸”。至于莺儿倒没倒茶,已经不重要了。黛玉来了之后,他们一起到外间薛姨妈这儿喝茶了。至于茶是谁倒的,已经不重要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贾宝玉衔玉而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他赤条条生下来,带了那么一块玉,想瞒也瞒不住。所以人人见了他的玉稀罕,想要看一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但是,宝钗的金锁则不一样了。一个大家闺秀,有这么一个随身佩戴 的金锁,不是应该藏得好好的,不为外人所知吗?为什么别人也会知道她有金锁呢?她又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也不能作为一种传奇,我们且来看看,宝玉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那金锁的: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宝钗的金锁是藏在里面的,不是挂在外面的,对于这样一件大家闺秀的私藏,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会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吗?它应该是个秘密才对啊。

所以,宝玉去看望宝钗,宝钗和莺儿唱一出双簧再正常不过了,平时找这样的机会还找不到呢。

宝钗三次喊莺儿倒茶,分别是这样的:第一次,宝玉刚进来,宝钗一边跟宝玉说着话,一边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倒茶来”,此后无话,莺儿倒没倒,我们不知道。但是,看后面我们知道了。

宝钗先是问宝玉要他的玉看,一边看一边念上面的字,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这其实很讲不通,客人来了,当丫头的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去倒茶吗,可是莺儿完全没把主子的话当回事。

宝玉看宝钗的金锁,莺儿还在旁边,还没有要走开的意思。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这么一大段时间,从宝钗起头说要看宝玉的玉,到莺儿说宝玉的玉与姑娘好象是一对,再到宝玉看好象真的是一对。宝钗说了莺儿三次怎么不去倒茶,可是莺儿压根儿就没有动。正常吗?换作你是宝钗,你喊你的丫头去倒茶,你的丫头却在这里说什么一对不一对的,你会怎样做?

这正好就是跟我前面说过的,薛姨妈住贾家根本不是为了薛蟠无人管束的问题对上了,她们一来就是为了宝钗来的。理不推不明,路线越看越清晰。宝钗和莺儿唱双簧也这是步骤中的一步。

我是苏小妮,喜欢就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莺儿之所以不去倒茶,是为了和宝钗联合唱一出双簧。这个场景出现在《红楼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此刻已经是在母亲和姨妈的授意下,主动出击,所以莺儿在这一回里就成为了金玉良缘的神助攻。

第一次:

宝玉进门来看生病的宝钗,“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可是莺儿却没有行动。

第二次:

接下来宝钗要求看通灵宝玉,看了后口中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这个时候莺儿不但没有做一个丫鬟本该做的事,反而接了话茬:“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

这句话有多重要呢?成功地引起了宝二爷的注意,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吵着闹着非要看宝钗的项圈。

第三次:

宝玉看了宝钗的项圈,看到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字,果然跟随了这主仆二人的套路来走了,他也觉得与他通灵玉之上的句子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他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

莺儿作为一个丫鬟,而且还是宝钗身边伺候的,怎么可能连来客要奉茶这样的基本礼数都不懂呢?很明显,她的言行就是为了配合宝钗抛出金玉良缘的引子。不倒茶是假,宝钗嗔怪也同样都是算计得清清楚楚的套路。


小王子爱上狐狸


宝玉有玉,进薛家,聊一会儿天,如宝钗所说,成日家说你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从这段话中,薛姨妈与宝钗莺儿等时常谈宝玉这玉。而宝钗这金项圈的来历也是莺儿知道的,她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省略号表示还有话,宝钗未让她说完又让她倒茶。怕她说露了嘴。

金玉良缘之说也未必是阴谋,一家养女百家求。一家养男多人求都属正常现象。贾宝玉从外貌人品家世都好,作为爱女儿的母亲薛姨妈为宝钗打算也算正常。还得说人家有智慧,未婚青年,男求好女,女家求好男是父母之心。按理古代结亲男方主动,社会变化,当然女方也主动。有几个向宝玉求亲的,傅秋芳为妹子,邢大舅认识的一亲戚,张姓都是女方主动向贾家寻亲。有些开通人士已接受新思想。薛家未主动求,可能碍于林黛玉与贾宝玉也好。但外面人不知,还向贾家求亲。所以薛姨妈相中贾宝玉,希望贾宝玉成准女婿的心情挺强烈。但又抹不开主动求的面子,也不知对方啥意思,被回拒又两家亲又住得近,面上不大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心曲,向贾家表明意图,贾家不同意也不丢脸未直接挑明。而且有癞头和尚,又是天意之意。癞头,往和尚身上赖。

薛姨妈意图是这种,叫人弄金项圈刻字,与女儿还得说笑,莺儿也是知道的。接下来就是找机会表明把这种信息散发出去。那也不能上人家去主动显示。得等人家来,所以宝玉一上门,机会来了。莺儿这个丫头不是一般的聪明,推介宝钗从始到终。比紫娟不差啥。宝钗一催倒茶不动,是她暗示宝钗,她比宝钗积极。

看完宝玉的玉,二催她倒茶,她笑嘻嘻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说道:"原来姊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在莺儿的主导下,这事就有进步。笑嘻嘻,说明金项圈这事确实是薛家弄鬼。即使这琐不是为宝玉的玉打造。但薛姨妈说过金玉有缘之话,露其意。

宝钗是在莺儿心理催促下,无声胜有声。宝钗看宝玉的玉。心知肚明莺儿心,又掏出自己的金项圈。这种行动宝钗不好意思。宝钗让她赶紧倒茶,宝钗心里又笑又羞。莺儿说到癞头和尚,宝钗三催她倒茶。宝钗心里知怎么回事。人家大家闺秀怎好意思。防止这意思再透露出去,欲迎还羞。

这种情况宝钗对宝玉还不大了解的情况下,女大当婚,薛姨妈有此心,莺儿充当红娘。


圃香


文学鉴赏课上虽然没有对此段进行细剖,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前,借鉴了很多此前的经典作品,其中汤显祖的《西厢记》作者在小说中致敬过多次。

莺儿的角色与林黛玉的丫鬟紫鹃一样,相当于红娘。曹雪芹还化用了《金瓶梅》中的不少典故。《西厢记》中红娘的地位,在剧中的作用仅次于崔莺莺。宝钗的丫鬟名字也有一个莺字,应该不是凑巧。

伟大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对经典之作进行化用 ,正如学者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提到的“影响的焦虑”一样。《红楼梦》也有魏晋文化的影子,史湘云就深得其精髓。

儒释道文化的打通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世情小说,还是一部文化小说,由此才构成中国文学的巅峰,世界文学的经典


又是乌鸦的杂酱面



泣然61940327


这是因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