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什么不能杀?

浮生如梦149004130


这要分四点来说:

1袁世凯为什么不杀溥仪?

2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为什么仅是驱逐溥仪,却不杀?

3日本人为什么要扶持溥仪?

4苏联人为什么在1945年劫持溥仪后不杀?

51950年后,新中国在引渡溥仪后为什么不杀?

先来看第一条,其实不仅仅是袁世凯,更包括了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等推翻清政府统治各个势力的首脑,都是不敢直接杀了溥仪的,孙中山提出的也仅是“驱逐鞑虏”,而没有说“消灭”。这主要有两部分原因:

一尽管中国迎来了辛亥革命,但是山头林立,军阀遍地,嘴上说的都是救国救民,实际做的却是尔虞我诈,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更有日俄等外国势力虎视眈眈,清政府的退位不是因为革命,而是出于南北和谈,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简单来说,理解了日后七七事变,共产党提出的“保蒋”,就理解了清政府只是以退位告终,甚至于民国政府还通过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用;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妥慎保护;

(5)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6)以前宫内所用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原有之禁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二之所以会提出以上八项优待,是“养”天子以令诸侯的翻版,不致于让民国政府还未能直接统辖接管的边境地区,能够不脱离中华之统治,以保证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2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是收了张学良50万钱,临阵倒戈,迎奉倒直,有说是为了向孙中山示好,并想让孙中山来主持国体。至于逼走溥仪,并撕毁给予大清皇帝之优惠条件,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推翻曹堒,背叛自己主子的行为脸上贴金罢了。延续革命之精神,坚持反清,反封建云云大唱高调,即便如此,他后来还是成了众矢之的,最后经略西北,与逼走溥仪的行为不无关系,可见当时與论之激烈。

3日本的军事人员大多熟读三国,对“奉天子以令诸侯”这话自然是再熟悉不过,所以扶持溥仪,并向孙中山和张作霖施压或交易,经营满洲国,培植亲日势力,以此做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打算,可谓是步步为营。

41945年,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日本时被苏联俘获,并享受了如“阿斗”一般的五年的“优待”俘虏的日子,苏联人想用来做什么,未必可考,起码是“奇货可居”,甚至溥仪就如同他的前辈一样乐不思蜀,给斯大林写信,希望能够长期留在苏联,还特意问内务部代表:“请问一下,你们苏共内是否有‘皇帝党员’?”当他得到否定回答后,溥仪竟又慨叹道:“这真的很遗憾,我完全可以成为第一个加入苏共的‘皇帝’。”斯大林是不是感觉跟司马昭一样就不知道了,起码,溥仪是想让人“放心”的让他继续这样待遇还不错的活下去的。

5新中国对待俘虏和战犯一向是宽大政策,再说,皇帝本人在苏联都表现得这么傻白甜,回来后更是积极改造,并主动要求参加工作,为建设新中国发挥余热,谁吃饱了撑的,还杀他?

一一据说死因是手淫过频,肾功能障碍,引发尿毒症。(编得很不科学,却很附合政治。)


蔡员外1979


没什么不能杀的,不过是没杀而已,因为杀了溥仪,付出的代价远比得到的好处要大,所以没必要这么做,这个道理,袁世凯明白、北洋军阀也明白,后继者更加明白。

末代皇帝溥仪,其当上皇帝更多是一种无奈,没有他选择的余地,而他的一生也被皇帝这个身份所禁锢,即便他仅仅当了几年皇帝。

溥仪登基的时候是3岁,宣布退位的时候只有6岁,完全是个懵懂孩童,很多事情都是由其父摄政王载沣代理的。而清廷的军事实力大都被袁世凯控制在手里,满清贵族也早没有东山再起的胆魄和能力,溥仪只不过是一面不耀眼的旗帜而已

可以说,在这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根本谈不上溥仪有什么错,对人民,对国家的犯罪都是那些实权派的锅。

在退位后的几年内,溥仪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这得归功于清朝和平退位式的灭亡,而不是被革命彻底推翻,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尼古拉二世,都是死在革命的屠刀下,毕竟革命就是以推翻旧又秩序为目标,旧秩序的领头人不死怎么完成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大多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总归来说,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而袁世凯本身是清朝的大臣,对君主制本身就有不小的拥护性,不然也不会搞称帝这荒唐事。

清帝逊位,民国直接继承清朝,袁世凯很清楚,杀溥仪很容易,但杀了他自己没什么好处,还惹一身腥,毕竟清帝退位可给清朝皇室攒了不少人气,而且溥仪要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民国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那些心怀鬼胎的分裂分子还不高兴坏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到军阀混战的风雨年代,也曾有一个短暂的复辟闹剧。稍微长大些的溥仪被张勋拎出来复辟,在这件事上,溥仪是异想天开,而张勋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不过是拿溥仪当个幌子罢了。

不过经此一事,军阀们也知道了溥仪的潜在威胁,这是一杆大旗,所以张作霖还给溥仪行过大礼,为的就是名正言顺,不过这杆大旗最后差点被冯玉祥给砍了,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赶出来,优待条约进行修改。

离开紫禁城的溥仪寄居在天津,做起了寓公,日子也还逍遥。在这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溥仪没什么价值了,不过顶着个逊帝之名而已,不会对谁有太大威胁,所以孙殿英明目张胆地挖了清东陵,也依旧能逍遥法外。

但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奋力在日本人面前说道溥仪的作用,

20多岁的溥仪也还老做着复辟清朝的美梦,于是日本人就利用他这个心理,把他整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是溥仪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日本人没事自然不会杀自己的傀儡,很快日本人发现溥仪的旗帜其实并不鲜亮,于是他们又勾搭上了汪精卫,建立起伪国民政府。这是对国民政府的直接挑战,所以老蒋把刺杀重点放在了汪伪政权上,溥仪那边山高路远又不重要,也没有什么刺杀行动。

日本战败后,日本人是计划送溥仪到日本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被苏林红军俘虏了,还曾在东京审判出庭作证。1950年8月1日,溥仪作为“战犯”移交给我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改造。

获特赦后,溥仪也认识到自己早年的各种错误,深有悔改之心,之后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自食其力,也没有搞什么特殊化。

自古以来,杀前代皇帝,无非是担心其复辟,但溥仪在解放后毫无复辟可能,没有杀他的必要,相比杀了他带来的政治影响,这可是得不偿失。

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很简单,可是丢了正统,缺了合法性,想要坐稳天下,总要多费几番功夫,不如任他自生自灭,相安无事。


平沙趣说历史


第一,不杀前朝皇帝,是我国传统的政治规矩。

中国的亡国之君数以十计,被俘虏的也为数不少,但亡国之君的下场也并非像大家想的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的政治文明,在南北朝以前都是比较文明的。刘邦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没有杀他。王莽篡汉,没有杀掉皇帝刘婴。曹丕篡汉,对待汉献帝也是相当不错的。后来灭蜀汉俘虏刘禅,灭东吴俘虏孙皓,都没有杀掉,而是封为侯爵,在洛阳过着优渥的生活。

真正杀前朝皇帝,是从南朝的刘裕开始的。刘裕篡晋,灭了司马室满门,因果报应,后来刘家也被人灭了满门。从此之后,杀前朝皇室成了南北朝的规矩,宋齐梁陈代代相杀,直到隋朝统一,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被隋朝俘虏,作为亡国之君,陈叔宝居然在长安过的非常奢侈,拿着隋文帝给他的俸禄和赏赐醉生梦死,真是命好。

隋朝灭亡时,宇文化及虽然杀了隋炀帝。但长安的李渊并没有杀了隋恭帝,而是封为公爵,对待隋朝皇室总体较好。

五代时期比较野蛮,基本是代代想杀。北宋统一中国时,对待投降的割据政权皇帝,也没有杀戮的,都是封为公爵留在首都。李煜被毒死的时候,已经在北宋生活很久了。

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虽然饱受虐待,但都在金国生活了很久自然死亡。南宋灭亡之后,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在元朝生活了足足47年!再挺几十年能把元朝挺亡国了……在哪以后,中国就没有再出现过被俘虏的正牌亡国之君,除了溥仪。

综上所述,中国没有杀投降皇帝的先例。因为新一个王朝需要得到合法性的证明,而不能展现自己是得位不正,所以不能杀前朝皇帝,而应该给予礼遇。

第二,杀溥仪并无必要。

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才六岁,民国哪怕最激进的革命党,也没有谁说过要跟一个六岁孩子过不去,所以他很安全。而且民国初年掌权的那帮人,都是北洋系的清朝旧臣,比如冯国璋等人对清朝相当忠诚,更有张勋这样的愚忠派,更加没有人敢动溥仪了。

后来溥仪虽然受日本人的蛊惑去了东北,当了那个狗屁“满洲国”的皇帝,但是他也并没有掌握什么权力,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连皇宫里都说了不算,完全就是个吉祥物。

历史上被杀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余党尚在。

对于尚有力量且有抵抗意志的皇帝,当局是从不留情的。比如清朝对崇祯帝一直持肯定态度,但对南明的皇帝见一个杀一个。李煜被杀也不是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因为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对于溥仪来说,他被俘虏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三十多年,旗人的力量早已经不复存在,复国更是不可能,实在没必要为难他。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溥仪真的很懂事啊!

溥仪属于共和国的改造典型,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处得环境和位置,积极改造。对于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勇于揭发,配合政府,思想觉悟高着呢!

溥仪的那本自传,本来自己起名叫《我罪恶的前半生》,是毛主席亲自批示,才让改名叫《我的前半生》的。

解放以后,溥仪积极参加社会看懂,屡次向中央表示“我可以做一点工作”,国家也确实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他最后在平民的身份中度过了一生,作为末代皇帝,这个结局应该说还是比较完满的。


小约翰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不到3岁的溥仪有一天,坐在冰凉的龙椅上的即皇帝位,面对着黑压压一群顶戴花翎与长袍马褂,没见过这阵势的溥仪放声大哭,急得满头大汗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满头大汗地将他摁住: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溥仪即位不到3年,大清真的完了,1912年2月12日,根据袁世凯和清廷谈判结果,优待清皇室为条件,溥仪退位,袁世凯当然不会杀溥仪了。

1917年7月1日,张勋率几千辫子军进入北京,赶走黎元洪为首的北洋政府,把年仅12岁的溥仪抬出来搞了一场复辟,仅12天后,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因为此事件是乱哄哄的闹剧,而溥仪尚年幼,所以免除了惩罚。

1924年爆发直奉战争,10月23日冯玉祥带兵攻入北京后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还气势汹汹的要铲除封建帝制的祸根,枪口直指溥仪,已经快19岁的溥仪只说了一句话:我愿意当一个普通百姓。使得溥仪逃过了此生死劫难,只是被赶出了紫禁城。

1934年3月1日,被日本人囚笼多年的溥仪,终于被一批满清遗老和日本侵略者挟持到了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不折不扣的傀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知道自己肯定成为了中国的罪人,当天就颁布了《退位诏书》,并焚烧和销毁了大量清朝的遗物证据准备外逃,8月19日在沈阳上飞机前被苏联军人逮捕并带往苏联。

对于这位特殊的政治犯,苏联人对他还算客气,溥仪为了躲避灾祸,也作为远东军事法庭出庭证人指责日本的犯罪事实,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中国,担惊受怕5年之久的溥仪终于要走上断头台了,但此时的中国已经解放,社会交给他一次做人的资格,1959年12月4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眼含热泪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然后鞠躬行礼。


图文绘历史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大清王朝在坚持一年之久后的1912年宣布退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末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傅仪也被逼退位。众所周知,改朝换代意味着前朝皇帝生命的终结。然而,清朝覆灭后,傅仪并未死去,因为不能杀,这又有何缘由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解答。

一、傅仪退位时尚且年幼,没有杀死的必要。



傅仪的继位完全是因为光绪帝的突然驾崩,被临时推上龙椅的,继位时,傅仪不过是个三岁的孩童,尚不知人事,更别提为国家大事拍板做决定了。实际掌权的是慈禧太后的“翻版”隆裕太后,她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傅仪只是个象征而已,毫无实权。

直到三年后,清朝垮台,傅仪被逼退位,退位时他也才六岁,平民百姓家小孩刚读书识字的年岁。同样是对人事一知半解,懵懵懂懂。要说亲政,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如果要追杀一个还没掌权的孩童皇帝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会被后人诟病的。


二、傅仪退位时,隆裕太后签订《清帝退位诏书》,对傅仪有优待。

清朝覆灭,傅仪被逼退位,隆裕太后也被逼签订了《清帝退位诏书》,别看这小小的一纸诏书,它是保证傅仪日后衣食无忧的法宝,因为诏书内详细列出了傅仪日后会被民国政府优厚对待的详细清单。


如大清皇帝退位后,尊号不费,年生活费四百万两,且还在故宫内居住,日后移居颐和园,丫鬟奴仆,一切照旧。

在糖衣炮弹的凌厉攻势下,傅仪“退居二线”,不过,也正因有了这纸诏书,才保了他性命无虞。所以,有《清帝退位诏书》作为保护伞,傅仪不能杀。

三、清朝时期后的民国时期讲究和平万岁,因此不杀傅仪。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伴随着决定性的胜利,将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跨越到民国时期的五国共和制度,所谓的五国共和,即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一句话概括就是满汉一家亲。这样的亲民制度,当然不会滥杀无辜。



傅仪虽是清朝末代皇帝,但也没做伤天害理的事,因此,是不会被杀的。

纵观历史,清朝末代皇帝傅仪无论是年龄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都不会成为让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催化剂,这无疑是一种幸运。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傅仪应该满怀敬畏之心去感恩这重生般的生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尼古拉二世的前车之鉴

尼古拉二世是一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对外扩张让国家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改革也是一筹莫展,于是布尔什维克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沙皇没有斩草除根宽容了革命者,斯大林和列宁都经历了数次流放发配边疆。



1917年罗曼若夫王朝走到了尽头,尼古拉二世主动退位,希望革命党可以宽容他的家族,但是这是他一厢情愿,革命党在二月革命中把尼古拉和他的家人囚禁起来,先是被安置在西伯利亚亚托波尔斯克,数月之后,十月革命爆发后被转移到叶卡捷琳堡,流放生活让沙皇及他的五个孩子生活陷入绝境,革命党没有给予人道主义待遇,而是嫌弃他们活得太长了。不久,布尔什维克党徒屠杀了沙皇一家,14岁的皇太子及沙皇几个未成年的女儿,之后把他们浇上汽油毁尸灭迹,把骨灰抛到乌拉尔山区。

尼古拉退位的生活

沙皇的家族及资产阶级团体听闻消息后,誓死与列宁建立的新政府对抗到底,苏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让新生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险些被白军和国外势力推翻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2008年俄罗斯高级法院判决沙皇家族为苏联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沙皇的后裔们被赋予了俄罗斯公民的身份,结束了长期的流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尼古拉一家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个傀儡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终于感觉自己有点像皇上了,康有为主持政治改革,谭嗣同主持编练新军,梁启超改组军机处,其他人都进入了帝国的中枢,老佛爷似乎真的放权让光绪来亲政了。

不满百日的维新,在顽固派和守旧派的压力下失败了,没有军权和政权的光绪皇帝只是慈禧皇太后的一枚棋子,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康有为学着东汉皇叔血衣带诏书在海外发行救国债券,同时与他打擂台的还有孙中山发行的国债,一时间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成为了海外华侨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怎么政权形式都不能改变时代的趋势,中国不需要再有皇帝了。

载沣与溥仪及溥杰

光绪帝与慈禧皇太后先后驾崩,驾崩之前慈禧留下遗诏:后宫不得干政,权力回到了男人手里,载沣和他的儿子溥仪登上了帝国权力最高峰,这个最高峰很快被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推平了,他手中有枪,他相当中国的华盛顿。溥仪逊位了,民国政府按照协议予以有待,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皇族所有产业的所有权,民国需要派驻军队予以保护。

溥仪逊位的日子比沙皇在西伯利亚吃雪糕不可对比,可是皇帝不急 ,急死太监,留着辫子的张勋打着调和府院之争的借口进入北京城,复辟了清帝国,一时间北京城内清朝服装卖断了货。溥仪牙牙学语,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沣仿佛看到了希望,不过一切都是黄粱一梦,不到满月就被段祺瑞执政府率军打了回来。



段祺瑞是一个念旧情的人,一日为臣,一生为臣,他的执政府宽容逊位的清政府。溥仪在锦衣玉食中成长,周围的遗老遗少依然早晚请安,给他讲述帝国天下和祖宗的万里江山,溥仪内心深处植入了恢复祖宗江山的梦想。西北军中服役的冯玉祥对于段祺瑞执政府纵容清政府复辟极为不爽,他认为国中之国的局面不可以继续存在,共和就是共和,民国不仅要剪除头上辫子,也要剪掉人们心中辫子,他乘着军阀混战占领北京从紫禁城中驱除了溥仪和他的家族,并且强迫溥仪签署文件宣布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的公民。

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后隐居天津,日本人盯上了他,他的满州老家仍然保留了根深蒂固的爱新觉罗八旗传统,东北三省的军政最高领导人张作霖不够配合日本人战略,日本人需要物色一个新的代言人,溥仪成为了理想人选。经历了密谋之后,土肥原贤二和他的同事们安排溥仪进入日本大使馆接着到东京觐见了裕仁天皇商定了伪满洲国康德王朝的协定。



康德伪满洲国,南京汪精卫伪政府,重庆国民政府三足鼎立,一切都好像回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不过中华民国不容许这样的分裂,一切都需要服从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抗日战争打了14年,我们第一次取得了对抗列强的胜利,接着我们斗争中求团结建立了新中国。

溥仪此时此刻正在苏联人软禁之下,他经历了东京审判,看到了美国人绞死了自己的日本友人,但是裕仁这个家伙活了下来继续当天皇,他开始盘算着新政府会对他怎么样呢?他在苏联期间听到了沙皇的故事,他感到了绝望,列宁和斯大林被新政府奉为导师,自己肯定按部就班历史重演。



对于如何处理末代皇帝,大家讨论重点是按照统一战线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建设新中国,溥仪的历史是清楚的,他一直被错误引导,被各种政治势力当作傀儡,具备改造的基础,于是他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公民,他有了新的生活。


唐俊龙55398571


这个问题要分三个层次来说:北洋政府为什么不杀溥仪?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不杀溥仪?新中国为什么不杀溥仪。



北洋政府为什么不杀溥仪?

1911年,年仅6岁的溥仪退位,成了故宫里的“皇帝”,虽然不能管理大帝国,照样有一群遗老遗少在这里三拜九叩,在宫里打宫女打太监一点毛病都没有。

按理说,溥仪当过皇帝,出于统治需要,杀了他就能一了百了,测底断绝满清复辟的机会,但溥仪并没有被杀。溥仪没有被杀的原因可能有这些


1,溥仪太小,和一个孩子置气,丢份。

袁世凯真的是看不上这个小孩子,怎么说这个孩子也不会威胁他的事业。但是如果杀这个孩子,又会脏了自己的手。被军阀和国民党抓住把柄,那就惨了。袁世凯称帝身败名裂,如果杀溥仪,效果也差不多 。

2,溥仪及其追随者实力太小,不足为惧。

溥仪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是只会三拜九叩的酒囊饭袋,这些奴才们除了拍马屁,什么都不会。威胁不到自己的人,杀了反而更不可控。

3,清室优待条件在那,杀溥仪是违法行为,会造成民国的合法性遭质疑。

民国是权利和法统来自于清廷的禅让,清廷的禅让是因为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如果过河拆桥杀溥仪,民国就失去了政权的合法性。事实上,冯玉祥驱逐溥仪,就同时让法统转移到了南方国民党身上。

4,北洋军阀向来没有杀人习惯。

北洋军阀一贯来说不杀人,“缴枪不杀”,只要拿出权力和地盘,就能活命。张勋,段祺瑞都是这样的,溥仪没必要专门费一颗子弹。



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成了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但是依旧没有人动他,也许是因为溥仪早就做了“准汉奸”。

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不杀溥仪?

国民党政府成立于1927年,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对于这个准汉奸,大汉奸,被抓住的汉奸,始终没有杀掉,说白了是杀不了。

在日本人的“大东亚共荣圈”中,基本上是“南汪北孚东溥仪”。溥仪和汪精卫吴佩孚都有现成的班底,最适合当大汉奸。吴佩孚坚决不当汉奸,让日本人落了空。汪精卫和溥仪并称为南北两大汉奸,而溥仪虽然年轻,却比汪精卫资历老多了,汪精卫那么出名,也就当了3年汉奸,溥仪则当了12年汉奸。



国民党政府没有杀溥仪,原因可能有这样几多点

1,杀不了。溥仪从1924年到达天津,一直就在日本人的保护之下,国民党一开始看不到溥仪的危害,等看清危害时,动手已经来不及了,溥仪被日本人严密保护起来,相杀也杀不了了。

2,各派掣肘。溥仪去东北之前,一直住在天津,天津虽然有日本租界,但还是中国底盘。华北的统治者先后是阎锡山,张学良,宋哲元,始终都不是老蒋嫡系。没法动手。

3,溥仪有功。溥仪在抗战结束后,先做了苏联战俘,后做了东京审判的证人。溥仪的作证,证实了日本的侵略行为。这对中国有大功劳!

因为溥仪的“戴罪立功”,他没有被当做汉奸处决,而是被判处十年徒刑。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刑满释放的溥仪,做一个平常的守法公民,没有什么罪,为什么要判死刑。溥仪死于1967年,很合适,如果再活几年,会死的很惨的。

本质来说,溥仪犯过大罪,立过大功,新中国都是法治国家,如果杀他,没有法律依据!


历史知事


因为清朝并不是被推翻的。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这是导致清朝结束的一个大事件,但这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它影响大的都在南方,而在北方,清朝还有很大的势力。不过,这些势力却掌握在袁世凯手上。

当时,袁世凯已经在家养老寒腿,辛亥革命初始阶段,大清国还没有派袁世凯出场,而是让自己的嫡系王爷上,结果大败,不得已才把袁世凯请出来。

请出来后,袁世凯就连战皆胜,毕竟他手上的兵要精锐的多,不过,袁世凯已经有了小算盘,他也不想给清政府卖力,而是借这个机会捞取利润。

这时候,南方的革命党寄希望于袁世凯反正,利用袁世凯推翻帝制,然后让袁世凯当总统,袁世凯就开始劝清朝逊位,天天想办法吓唬隆裕太后,给她讲法国皇帝的最后下场。

最后隆裕太后是同意逊位,结束帝制,开启共和制,人家自己退的,当时也签了合约,又不是暴力推翻帝制,当然不能杀人家溥仪。

不但不能杀,溥仪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在皇宫里还能当自己的小皇帝,每年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拔专款供溥仪使用。宫里的人还可以继续上班,只是不再招新的太监。溥仪在中华民国的地位等同于外国君主。

人家地位这么高,比一般的老百姓强多了,老百姓都不能杀,你杀他?中华民国还要不要契约精神了。

不过,后面溥仪还是被赶了出去,这不怪中华民国,而是溥仪自己不遵守合同,一直想复辟,那不但一年四百万的银子没了,还被赶了出去,后面又去了东北跟日本人合作。再到后面日本投降,溥仪原本要到日本去的,半路被苏联抓去,苏联人当然也不可能杀他。

不但不杀,反而优侍他,好吃好喝供着。为什么?人家前清的皇帝,自有其利用价值,就是没价值,供着当个门面也是好的。反而是那些劳苦老百姓,没干坏事,只做好事,反而说死就死了。

这是人与人的差距,是其出生就决定的。

到了后面溥仪还想永远留在苏联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回了国,回了国,已经是新中国了,对他也定了性,是大蒋介石,但改造为主,不能简单杀了。

所以,溥仪被改造了数年,后面安排了工作,娶了老婆,据说不能行使丈夫的义务,还能回故宫,就是要买门票而已。


脑洞历史观


问“溥仪为什么不能杀”,和问“熊猫为什么不能杀”是一样一样的!为什么啊!就是不能啊,没有为什么啊!溥仪之后再无帝王,这可是比熊猫还珍贵的物种!你一刀了拉了,你不想收门票了?所以,这题根本就不是题!

但话说回来,历史总归是严肃的,调侃完了还是要回归严肃,咳咳,接下来言归正传,论论《溥仪不能杀的N个原因》。

溥仪不能杀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杀溥仪后果会很严重”!具体,杀溥仪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杀溥仪将不利于任何政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孙中山先生说:“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革命,都需要断头台!”这是孙中山先生告诉清政府的,与其说这是对清政府的一种妥协,不如说是辛亥革命的不得已选择,这也是后来袁世凯上台后也没有杀溥仪的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包括革命组织在内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一旦把溥仪送上断头台,很可能会引发一场严重的流血冲突。

因为,表面上清政府虽已经完全终结了,但封建残余势力尚存。满清贵族和满清死忠臣民一直蠢蠢欲动,他们缺的就是一个火种。而一旦谁以任何名义一刀划拉了溥仪,这些残余势力势必会被迅速点燃。燃烧的结果,自然是玉石俱焚,对谁都没有好处。这点,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应该清楚明白!历史已经无数次向我们证明了:杀一个能激起群愤的人,显然是不明智之举。所以,溥仪当然不能杀。


第二,杀溥仪不利于国家团结。

汉满蒙三族虽习性不同,但一直团结,汉人或许在清亡后对溥仪有排斥,但在满蒙人心中,溥仪的地位还是极高的,如果杀了溥仪,这对于当时四分五裂的国家是进一步的破坏,会让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和沙俄有机可乘,对于国家民族的团结极其不利,这点,就足够让任何想杀他的人忌惮三分!

第三,杀溥仪得背上弑君的罪名。

溥仪即便已经退位,他终究也是大清的末代皇帝,这点从他死后被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就可以看出来。在大众心中,他虽已退位甚至接受了改造,却终究也曾是个“君”。中国古代对君臣纲、父子纲等非常看重,言外之意是,杀溥仪弑君这等罪名,和杀父一样,是要被世人唾弃的。谁想背上杀父的罪名?更何况,杀溥仪背上骂名不说,还可能被各方以各种理由讨伐诛杀,这事,怎么看都是找死啊!

在以上原因之外,溥仪不能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溥仪此人虽有罪名,却并无应该被杀的罪证,所以不能杀。溥仪在做皇帝期间,虽说犯过错,但他的错却终究未构成大错。他唯一的能被称作“大错”在于:做了日本的傀儡皇帝。但这个,也不足以成为溥仪被杀的理由啊,溥仪做傀儡这事有罪但终究罪不致死啊!



说起来,溥仪的一生虽然是悲剧的,但某种意义上而言,溥仪无疑又是幸运的。在跌宕起伏的乱世,他最终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安稳度过了一生,这本身就已经算奇迹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溥仪从一个“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到真诚地接受了“祖国”与“人民”高于一切的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成功,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得感谢我党!



奇扒公式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对他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都不应该被惩罚,更不应该被随意杀戮。溥仪曾经贵为皇帝,而且纵观溥仪的一生,也是可怜加可悲,所以不应该杀掉溥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上面,溥仪是曾经的比较关键的角色,而在这几次的重大历史事件上面都曾经有人放话要杀溥仪,但是最终都没有实行。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过当时清政府还在苟延残喘,因而南京临时政府曾经谋划进行北伐,直捣黄龙,其中有人就提出应该一直杀到紫禁城,将溥仪皇帝和隆裕太后处斩,以断掉封建主义的祸根。不过,很快南京临时政府就结束了北伐的计划,准备效仿英国在中国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袁世凯当时已经有意愿与南方进行和谈,而南方革命党鉴于自己实力有限,也愿意与清廷进行和平交涉。袁大头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统梦,连哄带骗的让溥仪皇帝退了位。双方既是为了实现和平,自然不应该杀掉溥仪小皇帝,而且当时小皇帝才6岁,杀掉太残忍。

溥仪在清朝灭亡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五族共和的一个纽带。当时的满蒙很多上层人物都视溥仪为精神领袖,如果杀了溥仪很可能会导致满蒙独立运动恶化。有溥仪在,那些吃羊肉喝马奶酒的王公们至少还是认账的。

民国初年,虽然民国政府每年要给清室400万生活费,不过从维持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值得的。

所以溥仪不能杀,即便是冯玉祥派兵驱逐溥仪的时候也仅仅是驱逐,没有想过要杀掉溥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