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是草莽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成功了,李自成却失败了?

窍门六点半


刘邦、朱元璋的成功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式的成功;特别是朱元璋的成功,其中一大部分必须记在先头造反的义士们头上。

刘邦也是如此,没有项羽的"共同奋斗",仅凭刘邦的一支起义军,恐怕最后也是难以成气候。不夸张的说,军功章的一半,也应该分给项羽才是。

至于说李自成没有成功或者说"大顺"政权迅速失败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有说是由于清兵力量强大;有说是大顺军入京后腐败领导者为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

有说是流寇主义的结果;有说是起义军在战略上没有东下占领江南富庶之区。还有说主要是没有根据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停止对汉族官绅的打击,因而使之纷纷倒向满洲贵族一边,形成满汉地主阶级共同联合起来对付起义军。

其实,由于史料的缺失,李自成大顺军以及大顺政权失败的原因和李自成本人的命运一样,永远会石沉海底,得不出结论了。

比如说荥阳大会。有人认为它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召开荥阳大会和攻克凤阳,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从分散、被动、消极防御转变为联合、主动、积极出击的转折点;

是起义军整个斗争发展的里程碑。不过也有人则以为,所谓“荥阳大会”,纯属虚构,实无其事。


闲看秋风999


因为刘邦、朱元璋只是一时的农民,而李自成是一世的农民!

这就是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因素。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底层农民首先揭竿而起,然后最先遭到旧政权的镇压,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第一波镇压之后,旧政权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地方军阀趁机割据自立,国家走向分裂,改朝换代的时机来临。

在王朝覆灭,军阀割据的时代,一些有远见的军阀开始积聚力量,占据制高点,逐渐消灭周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全国。刘邦、朱元璋都是这样的套路。

那么,同样是出身布衣,而且也是从万千农民起义者中脱颖而出的李自成,为什么就不能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成为新王朝的建立者呢?“静夜史”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才缺失,转型失败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成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刘邦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刘邦曾自豪宣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嘚瑟之情溢于言表。

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这些人文武双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政权,消灭了北元!

而李自成,有刘宗敏、牛金星。刘宗敏锻工出身,牛金星,举人出身。这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为李自成集团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

通过三人的班底我们就能看出李自成差在哪里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定都长安建大汉功业;李善长给朱元璋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而刘宗敏和牛金星,本身就是鼠目寸光之辈,李自成跟着这些出身草莽的人,自然在眼界层次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建树。

再说转型,在封建社会,但凡农民造反,只有两个选择,成功或失败。成功后,他们只有一个选择——成为新生代地主:全国最大的地主(皇帝)。

但是历史只给了李自成一个月的时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国号有了,但是人才建设什么的完全跟不上。更要命的是,政权成立后,还未进行深化建设,李自成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北京,又是几个月的颠簸。

所以,直到进了北京,李自成才有了政权完善的稳定环境,可惜,这已经晚了。

进北京前,李自成大规模推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劫富济贫式的社会改革。很好很励志,但是李自成一走,官军反扑,这些改革成为一张废纸!

李自成为农民想了很多,就是没想到农民兄弟可能会不满。

其实农民拥不拥护在当时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毕竟农民处于社会底层,没有话语权,只要没有人煽动,农民是不会对李自成产生什么冲击的。

真正决定李自成成败的,是士大夫阶层。

一直以来,封建王朝实行的都是皇权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权结构形式,即士大夫是政权的直接受益者。此时崇祯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士大夫将希望寄托在李自成身上。

然而,李自成马不停蹄地来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追饷行动”!追饷让李自成完全站到了士大夫的对立面,导致吴三桂也降而复叛,大顺军队损失惨重,进而引发清军入关。

另外,由于李自成整体文化水平低,所以高素质人才备受排挤,牛金星搞掉李岩就是典型,此举让知识分子大失所望。

由于李自成前期没有做好政权转型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招贤纳士,导致李自成一次次和成功擦肩而过。

2、南明北清,内忧外患

崇祯自缢后,大明王朝北部江山尽失,但是南部还是大明的天下!这就是南明!

李自成和刘邦朱元璋相比,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此时的南部还有南明势力,北部,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可以说,任何一步走错,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好吧,李自成就没有走对过!

首先是追饷搞得太有声有色了,直接把吴三桂搞反水了,心一横投降了多尔衮,引清军入关。

要知道,虽然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他的政权建设工作远远走在了李自成的前头,也就是说,清朝在制度上是领先于李自成的!

所以,一片石之战大败后,李自成迅速溃败,被迫退出北京。

在南明问题上,李自成也没有进行任何的拉拢措施,反而是因为李自成大肆屠杀明朝皇族让南明对李自成恨之入骨,即使勾结清朝也要彻底消灭李自成集团,这让李自成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中。

其实,南明和清军在数量上是不足以击倒李自成的,真正让李自成万劫不复的,是明朝末年席卷华北的鼠疫。

因为小冰期的到来,北方黄土高原几年滴水未降,气候干旱引发大规模鼠疫,电影《大明劫》说的就是这个。

为什么李自成攻打北京那么顺利啊,因此此时的北京城,在鼠疫的肆虐下已经成为一座半死不活的鬼城,士兵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而李自成入主北京后,鼠疫很快在李自成军中蔓延开来。

在那个预防措施极其不健全的明朝末年,沾上鼠疫就意味着要脱层皮,果然,李自成集团战斗力锐减,一片石大战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只能说,李自成的命实在是不好!真的不好!

这些,也注定了李自成成不了下一个刘邦和朱元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把李自成称为草寇,是受中国历史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思想的影响,用成败论英雄显然是不客观和极端的。李自成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李自成却用他的行动改变了中国历史,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在思想认识上对李自成产生偏见,以至被看成贼冦。

刘邦、朱元璋最后能做到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而李自成没有做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看,李自成面对的是朱明和满清两个强大的对手,而刘邦有项羽帮忙消灭了暴秦,朱元璋面对的蒙元腐朽不堪,汉人对其本身也有排斥思想,陈友谅、张士城相对比较好对付。

从主观上看,第一,李自成团队力量相对较弱。刘邦名萧何、韩信、张良、樊哙、周勃、陈平、曹参等一帮名相名将名人的鼎力辅佐,朱元璋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等一干淮西和江浙名士与战将的合力相助,所以刘邦和朱元璋成功了。而李自成团队,没有张子房、刘伯温这样千古军师,也缺少韩信、徐达这样的千古名帅,一个李岩(信)也被奸人所害,宋献策相对张良和刘基差的不是一个档次,李自成在战略上缺乏高人指点,从人才和谋划上首先输给了刘邦、朱元璋团队。第二,李自成在用人驭人上不及刘邦和朱元璋。刘邦的特长是用人驭人,他能重用各方面的人才,并让这帮人死心踏地、服服贴贴的为自己出力做事;朱元璋在历史上用人驭人更是手段高明和强硬,甭看手下一个个能独挡一面,雄霸一方,不可一世,但他们都在朱元璋面前不敢居功自傲,言行不收;再看李自成,模范带头作用很强,民主意识很浓,但在识人、用人和驭人方面能力欠缺,手腕不硬,心里不狠,误杀李岩,错用牛金星,拿不住骄兵悍将,导致到手的江山拱手让人。第三,李自成没有自己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刘邦以关中为大后方,总有渊源不断的粮草和兵马补给,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收拾了张士城和陈友谅后,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向北进攻的可靠大后方。李自成虽然在西安建立大顺王朝,但没有在巩固政权和后方上投入太多,根基未稳,就贸然向明王朝老巢北京进发,加之一路烧杀抢掠,军纪不严,没有得到沿途老百姓的大力支持,遭到清军反击时,一败涂地,没有落脚之处,最终彻底失败。第四,李自成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目光。刘邦虽然在各方面能力上都不突出,但刘邦有一帮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手在帮忙;朱元璋本来就是统军元帅,还有刘伯温这样的高人在指点,更有徐达、常遇春等这撑可以独当一面的可用,很多时候刘邦、朱元璋不用亲自出马和劳神,就能把各方面摆平;而李自成凡事必躬亲,有个可用的刘宗敏还依老卖老,不听招呼,打进北京后胡作非为,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败坏了军纪,丧失了战斗意志,说到底李自成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目光,政治手腕和手段不硬不狠,看问题站得低,看不远,做事一味符合大家心里,没有做帝王的眼光和能力,更没有做帝王的手段和霸气。第五,李自成治军不严,治将不力。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支有战斗力的义军,首先要有铁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刘邦入咸阳秋毫无犯,得到了咸阳城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朱元璋的义军是一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是专门打击元蒙军队的,当然受到广大汉人的拥护和支持;李自成的军队,从西安到北京,一路烧杀抢掠,到北京城后,更是军纪涣散,无恶不作,总哨刘宗敏带头破坏军纪,李自成对其无能为力,军纪涣散,使义军失去了广大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以致满清打来时,义军成了众失之的,最终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李自成的失败,主要是李自成没有把义军培养成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一心爱民和英勇善战的军队,加之清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八旗子弟作战勇猛等因素,才导致李自成没有成就刘邦和朱元璋的伟业,一句话,李自成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及刘邦和朱元璋,所以他失败了。谢谢!



知未是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曾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但纵观历史,能真正取得成功从而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他们之所以能成功,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知人善任的能力使得他们身边能聚集起一批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突出的人才,更使得他们可以迅速的从农民起义军蜕变为谋取天下的正规军队和组织。而这种转变的失败便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作为一名事后诸葛亮,我在分析当年李自成为何失败的时候一定会参杂很多个人的主观臆断,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换做是我身处在那个环境下,做的肯定还没李自成做的好,但分析历史的成与败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让后人引以为戒,所以我才敢在这里大胆的指点先辈们的对与错。

那么前面我说了李自成的失败在于身边没有一批能正确为他谋划天下的人才,再加上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我们熟知的是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进而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使得李自成腹背受敌,最终导致起义失败。且不说这段野史记载是否属实,而吴三桂虽也不是什么光明磊落之人,但身为前明戍边大将,统领大明最强军队关宁铁骑,在关外抵抗清军多年,他会为了一个风尘女子而轻易背上一个背叛国家和民族的汉奸罪名吗?我想如果没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他是肯定不会轻易打开山海关的,那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从参加起义军开始便屡战屡败,最惨的一次被孙传庭打的只剩十八骑,被迫逃入大山之中,等候机会再图发展,当然了历史也确实给了他机会,明朝积重难返,大厦将倾,而他提出的“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也在起义的初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他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迅速走出来,最终打败老对手孙传庭,从西安一路攻入北京,灭了大明朝。但是这种“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只适合起义的初级阶段,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自身力量的壮大就必须要及时转变思想,尤其要懂得如何与士大夫阶层搞好关系,封建王朝的政权更替是由土地分配引发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重新划分,但是李自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思想还是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农民可以不纳粮,但依旧是农民,地主虽然依旧是地主,但却饱受农民军的欺压,为何?养活百万农民军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不让老百姓纳粮那只有抢地主的粮了,所以农民军所到之处首先便是抢地主,攻入北京后更是大肆抢夺地主官员,这一系列的纵容行为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而吴三桂他就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所以我想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满清,正是意识到李自成的农民军根本就是一伙强盗,抢完这家抢下家,毫无战略远见,难成气候,且自己身为地主阶级,在李自成那里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索性投了满清,搏一个半世荣华。



可是李自成虽然得罪了地主阶级,却也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进一步认可,因为李自成思想的局限性,他没有制定一个很好的关于土地分配的政策,农民为何要跟他造反,就是希望能吃饱饭,但是李自成领着他们到处打仗,打赢了就抢有钱人的,打输了就到处跑,为何他们被称为“流寇”,因为他们确实很符合“流寇”的性质,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头来还是没有土地,还是要饿肚子,所以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既得不到地主的支持也失去了农民的支持,百万大军只因山海关一战的失败便摧枯拉朽的失败了,如果不是军心涣散,真的很难达到这一“成就”。

而李自成战略思想的局限性也是他自身性格原因造成的,纵其一生,身边都没有几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才,好不容易有个李岩和宋献策,还误听了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李岩,逼走了宋献策,牛金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李自成失败后,带着他儿子投了满清。

还有李自成接连丢了北京,西安后,挥师占据襄阳,这时他想的不是要联合当时的南明共同对抗满清,而是要进攻南明,占据江南企图卷土重来。

由此看来昏招迭出的李自成确实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失败确实是在所难免的。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刘邦、朱元璋革命成功时,统治区及周边形势基本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且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是李自成不一样,手下以农民为主体,附带一些投降的明军,他们之所以跟随李自成,都是因为之前李自成的坑蒙拐骗及形势所迫。所以军队实力参差不齐,强的那部分在山海关可以和吴三桂打平手,弱的则见了清军或南明军就兵败如山倒,无法确保总体质量。大顺成立期间,在京城烧杀抢掠,丧失民心,又安于享乐,军队腐化速度加快,造成统治根基不牢。

刘邦成功后,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匈奴。朱元璋成功后,北元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威胁。李自成成立大顺后,北边的清朝,以为崇祯报仇的命运进攻,占理且军事实力强大,又深谙骑兵之道,还有投降的总兵如吴三桂,有地理优势,又明江北辈出,所以清军对大顺有极大的威胁。南边的南明因为南京有随时可投入备用的六部,所以在政治方面未受到巨大冲击,南方又有如备倭军等其他军队,还有左良玉这样的打流寇出身的将领,陆军拥有十余种火器,水师强大,还有弘光皇帝起到暂时精神领袖的作用,且南明有收复故土之志,所以南明表面看起来同样具有威胁,虽然只是表面。西边又有张献忠在成都成立的大西政权,对李自成的大顺呈包围态势。



所以,李自成不仅丧失了民心,军队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以明清为主要敌人的南北方,都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所以李自成的大顺可以坚持一年,已经算是青铜打出黄金水平了。🤔🤔🤔


回形针行动




先说刘邦,作为一个流浪街头的市井小民,刘邦其实很善于交际,在秦末乱世中揭竿而起,笼络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批文武全才,刘邦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是个心思机敏,志比天高,能屈能伸的人。说到底,刘邦是善于整合资源的领导人。



其次我们看看朱元璋。朱元璋跟刘邦气质类似,也是善于网络人才,手下有刘伯温,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蓝玉等一批文臣武将,而且在枭雄之间懂得借力打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近乎是游戏人生的闯王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后很快一呼百应,拿下京城,推翻了大明王朝,连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上吊自杀了。但是在大顺政权建立的同时,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同时存在,而且此时满清铁骑已经开始虎视山海关,窥视中原,大西政权和满清势力严重威胁着大顺政权。作为大顺政权的领导人,李自成进京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群草莽英雄在京城胡作非为,得罪了明朝的一批权贵,搞得离心离德,由于不懂得驭民之道,也不懂得重整军备,起义军很快堕落成类似流寇的土匪山大王。李自成在天下未定之时,就安安心心当皇帝,坐享其成,全然不知危险来临,最后与清军一战失利,在转战九宫山后被地主武装暗杀。

李自成的失败,源于没有战略眼光,不懂得经营占领地资源,走一步看一步,有一顿吃一顿,和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水泊梁山义军首领宋江没什么区别。


毒刺剑客


主观方面来说,李自成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比前两位差多少,但是战略意识差得很远,自始至终也没见李自成出过完整的建国计划。他也没有超出凡人的气度,对后来的投诚者缺乏信任,盲目自信,身边就没能聚集起支撑新王朝的文人官僚群。

客观来讲,李自成成功的难度更大,刘邦和朱元璋起事时,天下已遍地烽火,他们起初都不起眼。所谓出头椽子先坏,李自成很早就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是明廷重点打击对象。是故,李自成步履维艰,多次靠诈降才熬出头。另一方面,李自成面对的敌人也更多,虽然农民军内部矛盾没有刘朱那么夸张,但是外敌更多。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主力毁在清军手中,清廷是初创正处于上升期的帝国,李自成们对付明廷几乎耗尽了气力,最终攻占北京一定程度上靠了瘟疫和饥荒的帮助,农民军的损耗亦不小。清军对付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农民军,更加容易。


生物学家讲历史


首先我们简洁明了的来谈谈刘邦,刘邦这个人善于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懂得用人。比如在他身边的有陈平,张良,萧何,等大谋士。武有韩信,樊哙,周勃,等等众多武将,他都能了解他们,安排他们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治国平天下,都靠着这些大智慧的人,和有勇有谋的人些。还懂得为百姓减轻负担深得民心,虽然这个人做事很无耻但确实可以说是一代枭雄。

现在我们在来看看朱元璋,他发家除了他岳父那边确实给他很多帮助过后,自己这边也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自己打仗也非常的厉害。并且谋士也很多比如说刘伯温。这个在民间和诸葛孔明其名的神话人物啊!什么广积粮什么缓称王。这些方针都是好的建议。尤其是充分利用汉人和蒙古人的民族矛盾。得到天下后又打击贪官污吏,对天下百姓又减免赋税,所以他也能够成功。

至于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口号还是喊的很好,开城门,迎闯王,闯王到,不交粮。但是到了北京后刚开始军队纪律可以,过了几天直接把所有官员和富户的钱抢了,最后连平民百姓也不放过。顺便说一句他手下刘宗敏,把吴三桂小妾也给抢了,把别个父亲也拷打了,吴三桂就是以孝顺出名的,当年自己带十多个家丁就敢去和大清几万人拼命,还把自己的父亲给救回来了,这件事情天下皆知。后来等吴三桂把清军放进来,和清军联手直接就被打回北京了。回到北京后把吴三桂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全部杀死。自己当天称帝,第二天放一把火把故宫烧了,幸好当时还下了雨,故宫建筑还剩下很多没有被烧。走的时候带上金银珠宝,妇女,满载而归,浩浩荡荡回老家享福,他也就没有想到自己能打到北京,都是运气。后来被吴三桂追着打,最后失败。关键还是失去了民心。





仁寿罗海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但凡成大事者要不拘小节。因为刘邦、朱元章在革命即将成功和接近成功时。就通过铁腕政治手段,打击和猎杀一部分武将,有效震慑了绝大部分骄兵悍将的权限和自由。从而大力发展民生,让子民尽快过上安宁稳定生活。稳固了江山,受到人民地爱戴。而李自成只是太重江湖义气,认为革命成功了,兄弟们就应该享受享受了!从而军纪散乱,到处强抢财物,霸占良家妇女。为一个陈圆圆和吴三桂反目成仇,将一个实权派盟友推向了敌人怀抱。因而一败涂地!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这三人虽然都是从社会的最底层挣脱出来的但是刘、朱二人和李有最大的区别就是目标不一样。刘、朱二人要的是江山,而李自成的目标只是推翻明朝的统治或许也想过江山但是他没有明确的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之所以起义造反也是属于典型的官逼民反。他1629年参加义军后来当上了义军领袖称闯王,于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大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1645年政权覆灭。



李自成为何如此迅速的从人身巅峰走向败落主要有几点错误。

一、政策错误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的时候打出了“均田免赋”等一系列惠民的口号因此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义军队伍迅速壮大。但是他对待前朝的贵族资产阶级采取敌对态度。要知道农民是不懂治国理政的,这些事还是需要那些贵族来完成。

二、迷失自我

李自成在进入京城以后就不在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转而也变成了残害和压迫农民的剥削者,他们压迫普通百姓和富商巨贾更是对前朝的一些官员也不放过,抢金银财宝占别人妻妾,完全不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王所为。最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成了新的统治者。

三、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的义军打到哪里算哪里,并没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据点,因此他的义军是真正的“流动大军”。


刘邦和朱元璋的成功主要是敢革命、会革命,他们从数量众多的义军中脱颖而出走向成功也并非偶然。

刘邦个人能力并不出众但是他笼络人心的本事一般人比不了,因此在他周围围绕了许多治国安邦的能人甘心为他付出如萧何、张良、韩信。

朱元璋身边虽然也有许多能人异士如徐达、李善长、刘基等等,但是朱元璋的能力似乎比他们都要厉害。

总结来看李自成并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材料,他的眼光和心态还是认为只要推翻明朝天下就姓李了这个简单的认知上。所以他在进入京城后一直都没理会边境的清军,甚至连边境守将吴三桂家人他都给杀了,也没有派自己的部队驻守边疆抵抗清军。如果他能联合吴三桂一起阻击清军或许历史能够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