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阿里、騰訊、百度都沒有殺入手機行業?

閨中仙


作為BAT三大科技巨頭,在不斷穩固自己領域的過程中,也都沒有停過向其它領域,或者對方的蛋糕上伸手的舉動。對於手機而言,不是哥仨沒考慮過,而是都沒去得到理想的結果。

一個個來,先說騰訊,早在2010年的時候,騰訊就和華為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華為HiQQ的智能手機,型號為U8500和C8500,當時也被網友稱呼為“雙子星”。兩部手機都進行了深度的QQ系融合,整合了包括手機QQ,QQ空間,QQ瀏覽器,QQ農場等19種當時火爆的騰訊應用,不過在此之後雙方就沒有再度合作推出手機。

到了2012年,騰訊把進軍手機行業的方向,從硬件搬到了軟件,準備先搞出一個系統,等攝配大部分手機後,再自己生產,畢竟騰訊軟件在行。於是名為Tita的,基於Android定製的OS就橫空出世了。不過項目並未持續多久,就被叫停了。直到2015年,騰訊才重啟這個計劃,在當年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發佈了“TOS+”智能硬件開放平臺戰略,新發布的OS名為Tencent OS,支持了不下15個品牌的機型。不過在堅持了2年後,2017年6月21日,騰訊宣佈正式停止停止Tencent OS的服務,直到現在也沒開啟,或者以其它的模式繼續運營。

阿里的做法和騰訊差不多,也是從OS下手,在2011年7月28日,阿里旗下的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推出了阿里巴巴YunOS,並且聯合天語,打造了第一臺搭載YunOS的智能手機,K-Touch W700。到了2014年,YunOS升級到了3.0版本,選擇了一代神機,魅族MX4進行合作,隔年又繼續與紐曼手機推出了搭載YunOS的紐曼紐扣手機。再之後,包括中國移動,朵唯,魅藍等手機,都用上了YunOS系統,並且阿里也沒僅僅把這個系統限定在手機中,而是延伸到了汽車等領域。不過和安卓,iOS想比,YunOS的受眾面還是相對小很多。

百度也有百度雲OS,誕生於2012年6月4號,當時還叫百度雲ROM,直到2014年9月15號才正式更名為百度雲OS。到了2015年3月11日,百度雲OS宣佈停止更新,何時重啟項目,目前還沒有消息。不過百度近些年一直致力於AI方面,與華為走的比較近,都是在提供手機人工智能方面努力著。

所以說,三巨頭都是在2010-2012年這個區間,試圖進入手機市場的,但無一倖免,都沒能取得特別矚目的成績。相比於產品,三大天王在服務和信息流方面更加拿手。其中騰訊想做支付,阿里想做遊戲和社交等,在對手強大的實力面前,都沒能輕易如願。所以為什麼BAT不做手機,我想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錢也不能為所欲為的樣子吧。


找靚機


不是不做,而是都失敗了。

2012年百度的雲OS手機系統宣佈上線,氣候,共發佈過6個正式版,迭代了67個公測版,適配超過150款機型,用戶數超過1000萬。2015年3月11日,百度雲OS發佈公告稱:“由於公司內部業務調整,百度雲OS將於2015年3月11日起,暫停更新。”

2014年4月15日,愛奇藝宣佈與手機制造商100+聯合推出100+V6愛奇藝視頻手機,該手機搭載的就是百度雲OS。

2015年1月,百分之百手機被傳倒閉,董事長徐國祥證實百加手機已暫停手機業務。

騰訊:

騰訊做手機其實也蠻早的。

2010年12月21日,騰訊宣佈和華為合作推出hiqq手機。

2015年4月28日,2015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騰訊宣佈推出基於Android研發的操作系統Tencent OS。Tencent OS適配的機型還蠻多的,三星S4、三星S3、LG Nexus5、一加(A0001)、小米3、華為榮耀6等。2017年6月21日,騰訊在其官方論壇上宣佈:“TencentOS將在6.28停止服務,請吐司們儘快保存數據信息!”

阿里:

2011年7月28日,阿里宣佈推出YunOS系統,搭載該系統的首款機型是天語K-Touch W700。

2017年3月3日,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正式發佈首款自有品牌手機中國移動A3。

2017年4月23日,朵唯正式發佈新品手機朵唯L520,搭載YunOS系統。

阿里YunOS搭載的手機廠商還包括魅族、青橙、波導、藍天信、廣信、奧克斯、優思、卓普、友信達、斐訊、歐奇等。

2015年2月9日,阿里宣佈將將投資魅族5.9億美元,這是魅族首次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其後,魅族的多款機型均打造YunOS系統。

魅族最新的旗艦機魅族Pro7搭載的是Flyme 6(基於Android 7.0)。

阿里、騰訊、百度擅長的是軟件部分,而不是硬件部分,所以,BAT紛紛試圖推出自己的OS試圖改變手機市場,然而,操作系統是安卓和iOS的天下,BAT根本沒機會染指。

手機市場是另一種競爭玩法,以vivo、OPPO為例,光是幾千家線下實體店的模式,BAT就不太適應,一旦過多的涉及到線下部分,就意味著公司本身的體量變重了,越重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線下很容易成為累贅,BAT本身也不擅長。而BAT本身又有主營業務,且主營業務上還有諸多競爭對手,哪裡來的精力,去大肆搞手機呢。


郭靜的互聯網圈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三大巨頭,其實在2010年之後的幾年中,三家企業都有涉足手機行業的動作,只不過相對而言,都不太成功。

大概是由於企業文化基因的緣故,這三家巨頭更擅長的,是做互聯網和軟件方面的事情。所以,他們對於改進手機的操作系統,大都很有一套,無論是百度雲,阿里雲還是騰訊改進的操作系統都可圈可點。

而且,就百度而言,甚至還與華為走得很近。以至於我們不同用戶,在慕華為之名,買了華為平板之後,發現除非用和百度系配套的耳機,否則耳機根本用不起來。

下面我們就企業的文化基因,以小米作為參照系,分幾點來談談看。

一、小米的橫空出世

熟悉小米的人可能都知道,當小米手機剛開始以互聯網思維起家的時候,就像發生了一次小爆炸一樣。“雷布斯”的大名,繼金山之後,再一次傳遍了整個互聯網界。使得原來不想為小米供貨的郭臺銘,也不得不屈尊於小米談合作。

但很多人可能忘了,在小米手機瘋狂肆虐的時候,雷軍其實也發佈過一款線上產品,那就是米聊。在米聊初期,其發展勢頭其實甩微信幾條大街。

但由於微信內部的產品經營生產體系以及微信龐大的服務器數量,使得其用戶體驗並不會隨著微信用戶數量的增加而下降。(而米聊則會因為用戶數暴漲,而宕機)。而這其實是騰訊基於多年發展網絡遊戲等業務所奠定的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現。所以談到關於網絡產品的用戶體驗,沒有人能夠超過騰訊。專注於小米手機的小米也不例外。

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佛家有句話叫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但同時,這也意味著,除此一處之外,其他的所有都要放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小米的精神——把所有資源都向小米手機傾斜。當年小米出手機的時候,也是專注於一款小米手機。所以即使整個米聊都失敗了,也法阻擋小米的實質發展。

對於任何企業來說,他都需要集中資源,以投入自己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沿著自己最可能成功的發展路徑去發展。而只有資源相當豐富的時候,才適合旁逸斜出,做一些新的探索。

孫子兵法上說: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因此,即使是打仗做防禦,也需要儘量有重點的進行防禦,而不可能均勻用力。否則,必敗無疑。

這也是為什麼BAT三巨頭,做手機不成功的原因。反過來,也是小米做米聊不成功的原因。


鎂客網


從 17 年國內智能手機銷量數據來看,國內手機銷量前列的基本是華為,OPPO手機,VIVO 手機,蘋果手機,小米手機,魅族手機等等,但是就是沒有看到百度,騰訊,阿里的身影,為什麼呢?難道他們看不上手機業務,覺得搞硬件沒有軟件的利潤高?

其實,BAT 都是嘗試殺入手機行業的,畢竟手機行業也是一個很大的蛋糕,身為互聯網巨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然而他們都一致的選擇了從手機系統做起,可是偏偏連手機系統也做得不太起色。

12 年,百度的雲 OS 系統上線,到了 15 年,百度雲 OS 發佈公告稱:“由於公司內部業務調整,百度雲 OS 將於 2015 年 3 月 11 日起,暫停更新。”

15 年,騰訊宣佈推出安卓手機操作系統 Tencent OS,可以僅僅活了兩年,宣佈停止更新。

而阿里,在 11 年就推出 YunOS 系統,之後阿里和多家手機公司合作,搭載 YunOs 系統,在 15 年,阿里巴巴宣佈投資魅族 5.9 億美元,而後魅族也為多款手機機型搭載 YunOS 系統,可是到現在魅族最新的旗艦級都是 Flyme 系統了。

所以, BAT 這等巨頭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也有他們所不能殺入的行業。畢竟他們連手機系統都沒做好,更別說是整個手機行業了。手機行業,硬件部分是佔據很重要的成分的,涉及的不僅僅是開發,還有供應商,生廠商等等一系列的環節,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盤子。就好比上面說到的國內銷量前十的手機廠商,他們之前都是有一定的硬件基礎的。

華為做手機之前,本身就是搞硬件的。

魅族做手機,是因為它之間是生產 MP4 的。

OPPO 和 VIVO 本質是同一家公司,而他們本身是做學習機的,很出名的一個產品就是步步高點讀機。

聯想和 TCL ,也是做電子硬件出身的。

最後,還是說明了隔行如隔山,不過 BAT 有的是錢,可以搞搞投資,也能涉及手機行業。


stormzhang


這個問題能否反過來,做手機的企業為什麼不能做互聯網?

答案肯定是不行,一個製造業企業怎麼能和互聯網沾邊呢?一點技術都沒有。其實這就是一種思維誤區,認為互聯網行業比手機制造業高大上,技術先進,無物不包。其實互聯網沒有那麼牛,製造業也有許多技術是BAT所沒有的。百度和阿里巴巴都做過社交,可都做不過騰訊。騰訊也做過微店,可也做不過淘寶。連BAT相互間的技術儲備都不同,更別說直接跨一個行業,去和實體廝殺。

二是、BAT沒有手機供應鏈,一個手機雖小,系統零件卻很複雜,需要各種工廠一齊製作不同的零件。

三是,手機廠商的利潤率逐漸轉低。沒有互聯網業務的盈利能力高,BAT何必放著主業不做去做手機呢?

此外,現在BAT的確沒有做手機,但是有做手機的心。不過BAT不做硬件。

手機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硬件部分,另一部分是軟件部分。蘋果就是軟硬件皆做,所以才能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

阿里巴巴在2011年推出了自主研發的YunOS系統,和安卓系統有所相似卻不同。百度和騰訊也曾在手機軟件系統上進行佈局,不過不久之後就失敗了。

下圖是阿里巴巴YunOS系統官網:

而且到了BAT這個量級,哪裡還會費心費力的做手機硬件。真要做的話,直接買一個現成的手機制造企業不就簡單了嘛。


麵包財經


BAT都沒有成功殺入手機行業,當年蘋果的硬件+生態環境驗證了最佳的用戶粘性和持續氪金組合方式,BAT也都衝動過,只是做硬件牽扯的面太廣,都沒有取得成功。當年做手機最保守的模式是,先推出自家的系統建立口碑,再順勢推出手機,進可攻,退可守。

騰訊的titaOS、TOS、Tencent OS操作系統從投資立項到無疾而終,也投資過一款大Q手機,但品牌過於山寨而放棄了對硬件的投入。阿里與天宇合作的大小黃蜂系列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而被淘汰,後來阿里研發的yunOS系統發展到半路克隆Andiroid去了。百度雲OS則是當年刷機黨的福音,幾乎所有的主流手機都適配,但隨著MIUI、LEWA、CM等加入,百度雲優勢不那麼明顯,後期投資了10億美金的百加手機,由於創始公司團隊的不靠譜,讓百度的智能手機沒有做起來。

相對於軟件的輕便,做硬件就是個苦力活,重投資且產業鏈長,硬件一旦出現問題還很容易傾家蕩產,比如三星的noto7爆炸門事件。

我們再來看一組2017年華為、中興、騰訊的營收數據:

華為,全年營收6036億元,淨利潤475億元,淨利潤率7.8%;

中興,全年營收1088億元,淨利潤53億元,淨利潤率4.8%;

騰訊,全年營收2377.6億元,淨利潤724.71億元,淨利潤率30%;

華為2017年營收收入是騰訊的253%,但是賺到的淨利潤卻是騰訊的65.5%,軟件毛利高,硬件毛利低,手機行業雖然賬面上看流水可觀,但實際不是互聯網公司擅長的,互聯網公司做一個產品往往是內部孵化+外部投資,先積累用戶,然後集中割韭菜,賺的是用戶的價值。並且目前國內真正賺錢的手機廠商,本身就擁有電子行業的實力和基礎,加上多年的摸爬滾打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現如今不是BAT不做手機,而是手機盤子太大,駕馭不住。

智能硬件確實是個很大的領域,要想成為這個領域的玩家,勢必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超長期的回報,即便BAT一直不做手機,但他們也會一直關注投資這個市場,這就是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格局。


天方燕談


一個是製造業,製造業相對比較傳統,BAT是互聯網行業,雖然都與科技相關,真個體值都不一樣。

互聯網公司更擅長做概念,實際生產室外全另外一個領域,三家企業的領導層是否能勝任這方面工作,不同領域的人在同一家公司經營理念也有分歧。

就好比寫稿子寫的很好的人,為什麼不去做展會?人家不擅長跟工人溝通,不知道物料裝修的損耗,不會做預算,當然可以學習。但是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本可以用來將高字寫得更好。

而且手機制造也需要有效的生產和渠道,利潤與互聯網巨頭不能比。

還有一點,做砸了多丟人。這麼大三家企業手機得做成什麼樣才算面子上有光。回頭被華為小米碾壓對品牌是一種損失。

互聯網巨頭站在國內企業鄙視鏈的頂端。

目前做出來的手機商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BAT貿然進入一個全新領域,還是題量很大的製造業,萬一沒做成,收尾工作都夠嗆。攤子鋪太大終究不是好事兒。

據說當年華為一直懶得做手機,嫌技術含量低,不夠高級。榮耀出來第一年,任正非在華為年會上比較嫌棄榮耀,花很多錢,聲勢浩大,淨利潤不高。與傳統業務比起來性價比太低。任老爺子敢說敢做,向來務實,也說出了手機行業背後的真實情況。

做實體的老大起步的時候都覺得前景不好,更何況做虛擬經濟發家的BAT呢。他們寧可把精力放到金融、用戶、大數據這些領域。


WiFi已連接


手機行業還是蠻講究出身的,就算是山寨機,背後也是有派系的。幾大手機廠商,要麼是通訊業務起家比如華為、中興,要麼是相關電子產品起家比如藍綠兩廠,小米、魅族、錘子這種半路殺出來的,也是all in 手機死磕到底,做系統,做生態,講情懷,講技術,領導人賣力表演又是說段子又是開微博才殺出一條血路。

坦白講,就是BAT不擅長做手機,也沒必要做手機。

1、為什麼BAT不擅長做手機?

BAT的主營業務,百度是搜索和信息流廣告,阿里是電商,騰訊是社交和遊戲,而手機,完全是另一種生態,軟硬件供應,互聯網營銷,用戶體驗,後期操作系統的升級維護。簡單來說,BAT長於軟件技術,而手機重硬件。大廠的優勢是用戶多,知名度高,技術強,不缺錢,可大廠的侷限性也很明顯,由於其業務眾多,牽扯廣泛,導致它在涉及到非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業務時,會有多重考量,最普遍的做法是不all in,並且試圖利用各種取巧的方式走捷徑。

BAT三家,都曾嘗試過用系統+手機的方式通過與其他手機聯合發佈,但都沒有取得成效。

百度有百度雲OS,阿里有yun OS,騰訊有Tencent OS,其中搭載阿里yun OS的手機,我見過,是一款499的波導低端智能機,每次開機跳出阿里yun OS界面,提示用淘寶賬號登錄,整個手機使用感非常糟糕,想來其他兩家的局面也好不到哪裡去。

利用系統+手機的方式,只能搶佔低端機市場,高端機市場,手機廠商都會搭載自己系統。想明白這一點的BAT也試圖自己做手機,但基於之前提到的BAT非專業的因素,自己做手機依然撲街。

隨著智能機市場競爭白熱化,金立這樣的老牌手機廠商都被浪潮拍下,短短几年時間,魅族也從潮頭悄然褪去,曾經的中華酷聯也只留下一個華為辛苦講述傳統手機廠商的專業故事,在手機行業並不專業的BAT折戟於此,也在情理之中。


2、為什麼BAT沒必要做手機?

要說BAT為何要做手機?那是因為手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載體,企圖搭上移動互聯網浪潮的BAT怎能措施手機這個流量入口?BAT硬件不行,那麼就靠軟件搶佔入口。於是巨頭紛紛發力移動互聯網,騰訊粗糙的微信火速上線,體驗流暢,UI精緻,全靠後期迭代,先是搶佔用戶流量,後面開始講連接生活的故事,推出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打通生活繳費,甚至還提供理財服務,讓用戶留在微信上的時間不斷變長,讓微信成為人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乃至生活的一部分。

而阿里巴巴,則發力手機淘寶和手機天貓,又是直播賣貨,又是淘寶頭條,支付寶也跟著發力,大數據,借唄,花唄,芝麻信用,ofo共享單車,口碑外賣,消費場景裡要花錢的部分,都被支付寶承包了。一個顯著效果是,在銀行存了一輩子錢的老人家,都開始用起了餘額寶,成為了阿里系用戶。

最後,在流量方面,不斷錯過移動互聯網紅利的百度,已經被兩大巨頭擠壓掉了所有空間,無法在軟件方面發力的百度,把寶壓在了硬件方面,開始佈局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百度投資的無人車已初見成效。

不做手機,BAT也逐步完成了移動互聯網方面的佈局,所以,是否做手機,對他們來說,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吳懟懟


對於手機終端這樣如此可觀的市場,BAT怎麼可能會不去做,其實BAT都或多或少的投入過手機終端,阿里雖沒有直接創立自家品牌,但一直研發YUNos,這也是為將來做準備,並且曾經投資魅族,也正是看中了手機市場。

至於百度,提及這兩個字內心不禁特別傷感,百度今年來諸多不順,幹什麼都不順,手機,外賣,視頻等等,幹一個垮一個,簡直是衰神附體。曾經的百度雲os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百度雲os在當時支持設備之多,刷機包之眾是出了名的,幾乎與MIUI平起平坐。





百度曾注資10億於百加手機,同時百加與愛奇藝合作,發佈百加V6,買手機即送一年愛奇藝VIP。該機擁有2G內存,在小米3時代,2G內存是一流配置,並且相機可以拍星星,支持超快速拍照,並且走極致性價比路線,在小米3售價1799時,同配置的百加V6售價僅為899,銷量異常火爆,不過很快因虧損過多而倒閉。


所以,BAT們都曾經轟轟烈烈的做過手機,但中國的手機市場實在殘酷,想要存活下來都不容易,更別提做大,做強。


錘科數碼


1.阿里巴巴,[1999年左右以電商起家]手機盛行為2000/2008年/的諾基亞時代,2010年到現在的蘋果和國產手機小米vivo華為等手機的迅速起身。在時間上。阿里巴巴,重要的是那幾年,他把時間獻給了電商。在成熟的電商背後,不可能做一個對自己不瞭解的手機行業。


2.騰訊公司,社交起家和阿里巴巴前後一起起來的。因為社交的成熟性。他和阿里巴巴一樣,只有一個系統。又沒有成功的手機方向行駛的動力,畢竟很多國產手機都已經起來了。現在去插一腳,其實很難安東市場。
百度就更不用了,行業不要輕易去改變不熟的方向,只會讓你花更多錢財人力去學習,都想做手機,但是,市場已不怎麼認可他們的存在了,太多手機行業公司都碼產了,市場就這樣,比科技公司還倒的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