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和它的四個爸爸

“你們什麼時候IPO?”這是貓眼員工近兩年常被外界打探的問題,“美團的進程都走了多半了,我們只是聽到外邊吆喝,內部還沒信兒呢”,被記者多次追問後,小王說。

風聲從2016年光線內部年會最早傳出,兩年來,關於貓眼IPO的任何一點消息都能撩動“貴圈”神經。而今,上市消息終於坐實。9月3日晚間,互聯網娛樂服務平臺貓眼以Entertainment Plus之名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啟動IPO計劃,美林美銀和摩根士丹利為貓眼IPO的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所募資金30%資金用於提升綜合平臺實力,30%用於研究開發及技術基建,30%用於潛在投資和收購,10%用於補充運營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關於具體的募資金額,招股書中並未透露。

這家脫胎於美團,O2O業務起家的在線票務平臺,終於要和它的母體美團攜手走向港股。

上半年營收近19億,還沒盈利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娛樂圈,貓眼的經營業績一直是個迷,光線傳媒在去年的三份公告中,貓眼的淨利潤曾經連續變動三次,從虧損5.11億,到虧損1.09億,再到盈利199.5萬元,而在一切都發生在半年之內,堪稱神奇。

此次招股書的披露,迷局揭開——沒盈利,但虧損有縮小趨勢。

整體來看,營業收入總額從2015年的5.97億元人民幣到2016年的13.77億,再到2017年的25.4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06.6%。貓眼經調整溢利淨額從2015年的-12.7億元升到2017年的2.16億元,盈利能力躍升較快。

2018年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營收18.95億元,上年同期為9.31億元,同比增長103.5%。虧損2.31億元,經調整後,虧損為1560萬元。

虧損數額上,公司營運虧損率從2016年的-218%下降到2018年的-3%,而淨虧損率則同樣從2016年的217%下降到2018年的3%。公司營運虧損率以及淨虧損率在報告期內呈現大幅下降趨勢。同時,公司毛利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在報告期內始終保持在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17年貓眼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894萬、1.63億、1.44億,2018年上半年已投入研發費用近1億。

技術投入最直接的收穫是,貓眼首創了秒級實時更新電影票房統計,實現了中國七大主要視頻平臺小時級網絡播放量監控等。

四大股東保駕護航

股東方面,貓眼的股東多為巨頭國外全資公司代持。王長田依舊為最大股東,王長田及光線關聯方持股48.80%;微影時代所持有的Weying(BVI)Limited持有29.02%;騰訊全資持有的意像之旗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持股11.63%;美團全資持有公司Inspired Elite Investments Limited佔股8.56%;貓眼CEO鄭志昊全資擁有的公司Rhythm Brilliant Limited持股2%。

猫眼和它的四个爸爸

(貓眼股東架構)

簡言之,貓眼的背後,主要站著四個東家:光線、騰訊、微影、美團。這四個股東都與其深度綁定,並幫其搶佔市場份額,這從其資本運作歷程上便能一探究竟。

它本脫胎於美團的團購電影票業務,起初名為“美團電影”,2013年1月更名“貓眼電影”。美團的研發能力向來為人稱道,不斷有傳聞稱,“美團在research上大量投入,高薪挖了不少科學家”。

2016年,貓眼被美團拆分獨立運營,一度被稱為被美團“送出去”的典型。其後以57.4%的股權賣身光線,並由光線為其供給相應的產業資源。據傳,彼時騰訊亦摩拳擦掌幾欲入駐,最終以微弱的價格劣勢失手光線。但騰訊也並未死心,2017年11月,騰訊終以10億元入股。

騰訊入局之前的2017年9月,電影票務平臺三國殺戛然而止,貓眼與微影合併,組建了新公司,名字簡單粗暴無加工——貓眼微影。

四輪資本的運作,終於形成了今日的貓眼。美團的技術基礎與市場入口,光線的產業資源,微影原有的娛票兒、格瓦拉的市場份額,騰訊打開的微信流量與支付入口,四股合力,打造了今日的新興娛樂領頭羊。

根據招股書的描述,當前的貓眼,成了集“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平臺”、“娛樂內容服務平臺”、“娛樂行業用戶及從業人員在線社區”於一身的綜合體。

難以繞開的影視行業綜合體

“在線票務平臺本就是行業最穩妥的獨角獸,從估值上看,如果貓眼估值達到200億元,那麼將很快成為行業龍頭”,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

目前貓眼業務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娛樂內容服務;娛樂電商服務;廣告服務及其他。在過去的六年間,伴隨著業務模式的完善與資本運作,貓眼完成了從工具入局,用資本滲透行業,形成高粘性社區,從而用互聯網的模式變革傳統的內容生產與宣發模式,最終形成了有效鏈接內容創造者與消費者的場域。

猫眼和它的四个爸爸

(貓眼業務架構)

線上買票業務無需多言。根據艾瑞諮詢研究報告,按2018年上半年電影票務總交易額統計,貓眼是中國目前最大在線電影票務服務平臺,市場份額60.9%,同時也是排名第二的在線現場娛樂票務服務平臺。

影視上游與中游,《驢得水》、《羞羞的鐵拳》、《捉妖記2》、《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等都是貓眼聯合出品或主控宣發的作品。

此外,招股書介紹,作為聯合出品方,貓眼也投資影視作品。還利用大數據分析能力、行業洞見及豐富的電影宣發經驗,在整個製作過程(包括創意、選角、拍攝、後期製作)中為製作團隊提供基於市場導向的建議。從招股書上粗略梳理,當前貓眼主控發行、出品、協助推廣的票房過億的作品已近20部。

從整個市場規模上來看,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該市場從2012年到2017年以29.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市場規模達到761億元人民幣,且預期將以20.7%的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增長到2022年的1945億元人民幣。

當前的貓眼,已成為影視產業鏈上難以繞過去的一家公司.接下來市場關注的就是何時盈利的問題了。

結語

提起貓眼的大股東王長田,很多人都會用兩個字來評價他——精明。去年某次會議上,談到光線的投資邏輯,王長田說,“光線不像萬達那樣氣吞山河,我們只能先咬一口試試,好吃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不好吃了就吐出去”。

如此精明的王老闆,卻通過Vibrant Wide Limite(全資持有,佔貓眼28.77%份額),香港國際影業有限公司(間接控制,佔有貓眼20.03%份額)兩家公司,牢牢將貓眼攥在手內,這可是王老闆最重要的一張王牌!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yessenia,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9/435387.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