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源泉村驻村工作队“绣花”式扶贫显成效

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源泉村是全市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较差的村,2014年至2017年,全村累计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1235人,脱贫226户1039人,目前剩余贫困户47户196人。

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源泉村驻村工作队现有5名成员,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工作聚焦贫困人口,创新扶贫方式,优化扶贫举措,着力在精细、精确、精微上下功夫,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坚持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服务在一线,真心实意,真蹲实帮,将源泉村建设成村级党建示范引领、村组道路畅通、水电保障有力、产业初步发展、自然生态持续改观、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主攻危旧房消除,多方争取项目,共争取项目13个、资金1000多万元,帮扶单位捐赠80万元,主要实施通村道路铺油工程3.2公里;铺筑砂石道路13公里;源泉村9个组全部实施村组面貌整治提升工程;实施水管线和太阳灯架设工程;“三化”改造273户、危旧房改造71套;配套实施“厕所革命”2个组;构建长1000米、宽8米的生态防护工程;清淤疏通排碱渠19公里;实施500亩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建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等民生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坚定了贫困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大有改观。驻村干部动员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户每周开展2次—3次村容村貌集中整治行动,大力整治门前屋后环境,引导农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整治效果长久保持。

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利用源泉村委会和源泉小学现有建筑屋顶建成10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018年带来源泉村历史上第一笔集体经济收益10.5万元,解决了村党支部长期以来“无钱办事”的窘状。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确定发展三大增收产业,即养羊、种枸杞、外出务工,探索盐碱地改良拱棚种植,尝试“一棚两用”(即春夏种植蔬菜,秋季晾晒枸杞),利用庭院地,采取“前宅中圈后棚”的模式,建设试验点2个,搭建拱棚23座,新改建暖棚圈舍36座,搭建草棚60户。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增加收入来源,改变生活方式。同时,驻村工作队结合“三变”改革,探索脱贫帮扶新模式,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宣传引导,扶志同扶智相结合,使脱贫攻坚工作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积极转变,形成贫困群众理解、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

(铁文明 李明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