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9月初的这几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里陆续开始上演了一场场的年度大戏——开学。每一位学生似乎带着愁眉苦脸的表情,一步步、慢吞吞地走进教学楼。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与此同时,家长们在论坛又开始拼命吐槽:

“国外的素质教育多好,看看国内,就知道死读书!“

“我家孩子每天做作业做到老晚,这学校的老师真是死板。”

“有钱了我要移民,让孩子在快乐教育中轻松上名校!!“

…………

不过,近日英国5岁的小乔治王子的学习课程表在网上被人不断转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下面是英国《太阳报》的报道版面。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去年一年的学前班期间,5岁的小乔治已经学习了音乐、法语、艺术、计算机、戏剧以及芭蕾等课程。而在今年开学后,小王子的课程量课并没有减少,各种各样的新课程都在等着他,涉及的课程种类包括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语言、计算机,甚至还有戏剧、艺术、体育和芭蕾舞等……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谁说的人家国外的孩子天天玩,课一点都不重的??你以为作为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5岁小贵族,真的负责卖卖萌就好了?太天真了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小编看了这课程表,也不禁为5岁的小王子捏了把汗,许多家长更是直呼,“连小王子都这么努力,你还想给你孩子减负?还觉得“素质教育”很轻松吗?”

快乐教育背后的真相

谈起应试教育,人们总是想到一下这种场景: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一些家长恨得咬牙切齿,动不动就痛批“应试教育”毁了自己的孩子,难道西方的“素质教育”真的有那么传神么?难道“素质教育”真的能在快乐中学习吗?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看重课外培训,甚至求助于像去哪儿学这类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来为孩子寻找合适的课程呢?

相比之下,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欧美学生似乎在课堂上很轻松,老师对他们也和蔼可亲,孩子们不仅作业少、假期多,似乎还不断涌现出了很多拥有强大创造力的天才?学习真的能快乐吗?鱼和熊掌真的可以兼得吗?

答案显而易见,“素质教育”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快乐教育”也没有这么简单。

在美国,如果你下午三点后去大家上转一圈,你会发现很多黑人孩子已经在玩耍嬉戏了,而那些白人孩子呢?——他们都在补课。的确,美国课堂上的孩子们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连作业也没有,不过这仅限于美国的“公立学校”;那些精英们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上学,不仅纪律严格,而且学业负担非常繁重,与我国的部分重点中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和中国的“公立”意义完全相反(中国的公立学校=美国的私立学校=精英教育),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些在公立学校上学的人,60%以上都只是在虚度两年时光,根本达不到大学的入学门槛。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还有人对唯分数论嗤之以鼻,谈到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多么的多元化、人性化……好吧。美国大学倡导素质教育的背后,罗振宇曾经把录取途径可总结为以下赤裸裸的三条:

①特长

你会击剑、绘画、骑马、跨栏、足球、篮球……你去伦敦证券交易所实习过?你跟随美军做过采访?这一切,都不过是美国精英阶层用资源为子女堆叠出来的而已,中国鼓吹“素质教育”的家长,有多少可以做到呢?

②所谓的校友“传承”

顾名思义,父母曾经是学校的学生,那么子女将比一般人更容易被该学校录取,因为在录取过程中,有一道“校友面试”的关卡(不明觉厉),实质是为了维护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美国的主流地位而已。

③捐钱

美国的大学都是靠校友捐钱来维持运作的,并不只依靠政府拨款。例如比如说香港的慈善家陈乐宗,一次性给斯坦福大学捐款3.5亿美元,结果第二年斯坦福在硅谷地区招收华人学生的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一场骗局

在所谓的教育平等的口号背后,素质教育成为部分人维持自己千秋万代地位的隐形工具,看似为全社会着想,实则只是为了自己罪恶的利益(就和某大V“xx蒙”一样,为了牟利不择手段,一天到晚为一些无知女性灌输情感毒鸡汤,到头来自己却离婚了)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看看乔治王子的课程表?素质教育=轻松自由?那只是骗局而已

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当你还在家里减负的时候,别人还依然在培训班继续学习;当你还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学校生活时,别人依然在课堂上挥洒着汗水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别人利用,自己却还振臂高呼,为“部分精英”制定的规则呐喊助威,仿佛成为了社会的|“斗士”?你想为“阶层固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吗?你想因为自己的浅薄毁了孩子的一生吗?

悲哀,呜呼哀哉。

社会的分层终究是会来的,但绝对不是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是中国社会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能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尊重孩子的发展,请从家长做起,从相信国内的老师和学校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