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年使用的王牌武器「汽油桶火炮「

中國當年使用的王牌武器“汽油桶火炮“

對於飛雷炮或者飛雷桶,我想不用薩沙多說,不會有網友不知道的。它還有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沒良心炮!

今天薩沙要講的,就是:飛雷炮究竟是一種宣傳,還是真的有實戰意義?目前對於飛雷炮的定義是:這是一種解放軍創造的自制武器,也稱炸藥拋射筒,最初叫"飛送炸藥",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藥包。這種又稱炸藥拋射筒的武器的主 體就是一個空汽油桶,在其內填充發射藥後,把捆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藥,就能把5到10公斤的炸藥包拋射到100-150米的距離上。

中國當年使用的王牌武器“汽油桶火炮“

圖片:著名的李文斯拋射炮。外形也和飛雷炮大同小異。下下圖是使用爆破筒和炸藥包的九八式50毫米工兵破障迫擊炮。

中國當年使用的王牌武器“汽油桶火炮“

中國當年使用的王牌武器“汽油桶火炮“

飛雷炮的歷史--只是山寨而已?

薩沙簡述一下飛雷炮的歷史。

飛 雷炮誕生於1947年的山西。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攻打山西晉南縣解縣時,被國軍利用炮樓阻擋。這幾個炮樓都是日偽時期修建的,主要在城門附近,扼守交 通要道。炮樓不是很堅固,磚石結構的牆壁不過2個拳頭的厚度,卻可以有效抵抗槍彈掃射和手榴彈破片。當時11旅工兵連負責排除障礙物和爆破炮樓。連長聶佩 璋命令一個班的戰士,執行對城門兩個炮樓的爆破。工兵戰士白孝基、張天星等幾個人,揹著炸藥包爬到距離炮樓50米的地方,卻無法再靠近了。

等到總攻打響,工兵們組成爆破組,頂著槍彈掃射硬衝。連續兩個小組都失敗了,2個戰士犧牲,多人受傷。白孝基、張天星組成一個小組,他們連滾帶爬,僥倖摸到一個炮樓下。誰知道剛放好炸藥,還沒來及引爆,炮樓上就扔下一個手榴彈,重重砸在了張天星的肩膀。

萬幸的是,這個手榴彈是啞彈,沒有爆炸。他們終於將這個炮樓炸燬。不過,此地不止一個炮樓,大部隊的總攻還是受阻,工兵戰後被首長嚴厲批評,因為他們沒有能夠完成任務。此次進攻工兵連傷亡很大,張天星也負輕傷。最終戰鬥勝利了,工兵連戰士愁眉苦臉,沒有什麼喜色。一是工兵爆破不利,被首長和步兵戰友批評;二是工兵戰友自己也傷亡太多了,可謂裡外不是人!

白孝基、張天星找到連長聶佩璋,反應:這樣硬衝傷亡太大,工兵連用不了幾次就打光了。聶佩璋也憂心忡忡!工兵不同於步兵,訓練一個優秀工兵需要很長時間,一旦犧牲了就很難用新人頂上。解縣的防禦是比較弱的,尚且傷亡如此,真的遇到敵人堅固防禦工事又會如何?聶佩璋認為,如果能夠將炸藥包遠距離拋射到炮樓附近,將它炸燬,就大大減少了傷亡數字。

這裡就要說說聶佩璋的經歷了!我們的宣傳對他的經歷往往一筆帶過,其實真沒有必要,他不過是國軍戰俘而已。聶佩璋是1938年被我軍俘虜,當時已經三十多歲,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軍官。只是因為戰俘的身份,雖很有技術仍然不被信任。聶佩璋到了1947年已經四十多歲,加入解放軍也有9年,還是一個連長而已。

陳 賡兒子陳知建少將對他曾經有過回憶:當時父親手下有個工兵連長,叫聶佩璋,是被俘虜的國民黨工兵連長。他是正規訓練出來的工兵,工兵業務能力非常強。打淮 海戰役時炮火不夠,是聶佩璋搞的炸藥包拋射器解決了火力問題。所謂炸藥包拋射器,國民黨也稱之為“沒良心炮”,就是TNT裝在汽油筒裡,用黑火藥拋射出 去。這種東西威力很大,炸死的人倒不多,大多是被震死的,口鼻流血,所以“沒良心”。這雖然是土辦法,但土辦法也是辦法呀!咱們講究近戰,近戰時有這麼強 的火力就不錯了。直到今天,軍事博物館裡還陳列著這種“沒良心炮”。由於聶佩璋解決了淮海戰役的很大問題,父親給他的待遇非常高。雖然他只是一個連長,但 他有馬伕,有警衛員。由於他是從舊軍隊裡來的,抽大煙有癮,所以父親還供應他鴉片,要他逐步戒掉。

聶佩璋曾經是東北軍,在東北講武堂學習過工兵知識。東北講武堂有不少日本教官,當時就介紹了日軍的炸藥包拋射器、爆破杵等工兵設備。當時東北軍也從日本和法國購買了一批這種工兵設備。

其中從法國購買的炸藥包拋射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文斯拋射炮。這種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起到過很大的作用!

關於李文斯拋射炮,資料中這樣寫道:1916年初,英國皇家工兵部隊組建了一個特種連來研究噴火器在戰場上的運用,即著名的“Z”連。其指揮官是土木工程師 出身的威廉·霍華德·李文斯上尉。李文斯受德軍用鐵製通氣管改造成簡易臼炮的啟發,製作了一個簡陋的類似“擲雷器”的武器,用底徑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侖油桶焊接成身管,彈丸則是用3加侖油桶改制成的,試射時這個裝滿易燃油料的彈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碼), 著地引爆後把燃燒著的油料撒佈在相當大的一塊麵積上,綜合效果超過了當時的噴火器。隨後,李文斯經過多次改進,推出了相當成熟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