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不只是老師的事

孩子上幼兒園,不論對家長還是孩子自己,都是一個重要的改變。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找幼兒園,比較各幼兒園的優劣,還會擔心孩子去幼兒園會不會不適應,會不會吃不飽,會不會哭鬧得厲害。其實,上學並不是把孩子交給老師就完成了,爸媽不僅肩負串起家園與幼兒園之間重要的溝通角色,也是決定孩子能否順利適應新環境的關鍵人物。

以下,我們整理了上學前後的爸媽行動備忘錄,希望幫助寶貝們快樂上學去!

1. 認識個人用品與學會歸位

進入團體後,孩子將與數十個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讓孩子開始學習所有權概念,避免誤拿他人的物品,是爸媽可以在孩子入學前做的準備。平日在家中除了讓他用自己的餐具、請他幫忙拿媽媽專屬的杯子、分辨不同人的物品。開學前,帶著他一起選購防滑室內鞋、餐具、揹包、水壺、睡袋等上學必備物品,或在物品上貼上姓名貼紙,都是有效的方法。

有了個人用品概念之後,接著可讓孩子知道東西如何歸位。優質的幼兒園會以孩子的高度作為設計標準,為每位孩子準備一個工作櫃放孩子的私人用品,鞋櫃也會貼上名字幫助孩子學習歸位。家中在可允許的條件下,建議為孩子安排一個固定的、方便他自己取放物品的區域﹙如﹕玩具箱、衣櫃﹚,讓孩子有機會認識屬於自己的東西與練習歸位。

2. 學會生活自理,增進團體生活的信心

上學後,如果孩子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協助,或是動作慢吞吞,永遠是全班最後一個完成的,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心理。以吃飯來說,如果孩子習慣由家人一口一口餵食,或只吃細軟的食物、挑食嚴重,若讀的是全天班,每日兩次點心加上午餐時間就會演變成拉鋸大戰,對孩子或老師而言,都會很辛苦。

再以如廁學習來說,很多爸媽常以為上幼兒園後老師就會教,有的孩子因為如廁訓練尚未完成,加上剛進入團體生活,常因緊張而導致尿褲子的羞愧感,也會讓他對上學失去興趣。上學前,除了教孩子如廁、表達想上廁所的意圖、準備易穿脫的衣褲,在過渡期間,爸媽別忘了在書包裡放入備用尿布與乾淨的褲子,以免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尷尬或造成清理的困擾。

除了吃飯與上廁所,進幼兒園之前若能讓孩子學習自己穿脫鞋襪、放鞋子、掛外套、洗手、喝水、收拾寢具與玩具等基本生活能力,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將會更有信心。爸媽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做得太慢、不夠好,或者因為不想給自己增添收拾的麻煩,就幫孩子全部做完,孩子需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使技巧更加純熟。另外,習慣晚睡晚起的小孩,建議趁著上學前的幾個月,漸進式地調整作息時間,才不會上學後天天遲到。

3. 提升社交技巧,幫助孩子交朋友

現在的孩子因缺乏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機會,常容易和同齡人產生摩擦;有些孩子還可能因為交不到朋友感到孤單或與同學吵架,而抗拒上學。

上學前,建議爸媽多帶著孩子上親子課程或多到公園遊戲場遊玩,讓孩子學習分享、輪流與等待這些社交基礎能力,也幫助孩子減緩接觸陌生人與環境的恐懼。交朋友的技巧可從最簡單的打招呼開始,一句早安就可迅速拉近孩子間的距離。記得教孩子練習說“可以和我一起玩嗎?”“這個玩具可以借給我嗎?”這些邀請語句,將可幫助孩子打開友誼大門。

4. 帶孩子參觀學校,熟悉老師與環境

在選定學校後,記得告訴孩子上學可以到學校認識新朋友,學好玩的事。給孩子關於上學的正面觀感,將讓孩子對上學有所期待。

小孩多半不能理解什麼是學校與老師,爸媽可透過共讀上學主題圖畫書,告訴孩子﹕“老師就像幼兒園裡照顧小朋友的媽媽,有問題都可以請他幫忙。”建議事先詢問學校適當的時間,安排2~3次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讓他體驗校園裡的遊樂器具、看看教室是哪一間、鞋櫃和廁所的位置在哪裡。拜訪新學校時,別忘了讓孩子與老師見個面,當孩子知道任何事都能找老師幫忙,上學的不安全感自然也會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