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北鎮飛達村的小康之路:「一企聯一村」闖出新農村建設新路徑

丹北鎮飛達村的小康之路:“一企聯一村”闖出新農村建設新路徑

飛達村全貌

一條條大街林蔭夾道寬闊潔淨,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整齊劃一,一棟棟居民公寓古樸典雅;行政區、工業區、商貿區、生活區、休閒娛樂區規劃有序;銀行、超市、學校、劇院、休閒廣場等一應俱全……這就是飛達村。飛達集團通過“以企帶村”的發展模式,把昔日零星分散的村落聚攏建成集鎮,把數千鄉鄰一步帶進“城裡”。

飛達村原名高士橋村,位於丹北鎮,因為地理原因,種植業一直搞不起來,帶動不了村裡的經濟發展,可謂“泥沼四伏,十年九荒”,村民們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卻難得溫飽。

1991年,當時的高士橋村工業產值73萬元、人均收入780元,可到了1992年,這個村的產值猛增到1020萬元,增長10多倍,農民人均收入上升到1360元;1993年工業產值又翻了兩番多,達45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到1800元……這些不斷增長的數字反映出這個小鄉村的大變化:村辦企業燃起了鄉村發展的星星之火。

“高士橋村村辦企業領頭人朱國平就是本村人,退伍後到鎮工具廠工作,從工人、供銷員幹到分管經營的副廠長,他從事供銷工作不到10年,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麻花鑽大王’。”據飛達村黨委書記邵國林介紹,因業績突出,朱國平當時每年能拿到10多萬獎金,但他想回村為家鄉父老拼一拼。

1992年,朱國平回村創辦企業。當年4月18日,丹陽市刃具廠在高士橋村正式開業。爾後,又成立了飛達工具有限公司。飛達工具成立8個月,就創造產值1300萬元、完成出口額600萬元。朱國平的回村創業可謂初戰告捷。

企業有了利潤,朱國平為村裡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第一年,飛達投資近百萬元改善村裡道路。”飛達村村委會副主任朱國法告訴記者,第二年,飛達公司拿出了140多萬元幫村民通上自來水,隨後的每一年,飛達都會拿出一部分錢用於改造村裡環境;同時,村裡開始發展現代農業,將全村5000多畝土地集中起來,實行機械化種植,幫助更多的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企業上班。

2000年,高士橋村和周邊的三星村合併,並改名“飛達村”。2005年5月,飛達村又與相鄰的四個村合併。

飛達集團越辦越好,飛達村的面貌也在不斷改變。下一步,如何在村與企業間建立一種更為緊密的聯繫,以便企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農村和村民致富,成了村兩委班子和飛達集團的重點規劃。

在邵國林眼中,飛達集團的成長離不開飛達人,飛達村的發展更離不開飛達集團。“飛達村的發展特點是‘以企帶村、共同發展’。”邵國林表示,村裡負責全村的安全、環保、民生等問題,服務全村人民,協調全村發展、解決村民矛盾;飛達集團則是全村經濟的支柱。

據悉,今年上半年,飛達集團納稅近4億元。飛達村1400多戶家庭90%以上都在飛達工作,年收入可達到4萬元。“飛達創辦時,是中外合資丹陽飛達工具有限公司,當時的口號是‘飛達飛達,飛黃騰達’,現在,‘飛達’的寓意是‘雄飛世界、惠達民生’,即企業發展後反哺農村,實現村企共建。”邵國林介紹,如今的飛達村,村民享受統一補償待遇,每人每年2000元“口糧費”,村裡統一辦理醫保,併成立了“國平愛心基金會”。近兩年,每年中秋等節日,企業都會給每家每戶發放禮品;在重陽節,企業給全村1400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發放800元慰問金;每年10月,企業出資舉辦群眾藝術節,規模壯大,全村近2000人參加。“這些都是‘一企聯一村’帶來的幸福紅利!”邵國林喜滋滋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