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眼镜超人


我们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到长大,可以说都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小的时候有父母关爱,长大结婚之后,有自己的另一半关爱。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关爱,也需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身边的人。只不过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爱和关怀。有的人在甜蜜罐儿当中长大,有的人是在很艰难的环境中长大。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环境不同,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这个人是在一个和睦的家庭当中长大的孩子。那这个孩子,他从小就有爱心。因为有人教育他,给他关爱,让他懂得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应该去做,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忙之后,应该去感谢和感恩别人。也就是说在和睦的家庭氛围当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他的心理会比较健全。而且他的人格相对来说比较有魅力,也比较健康。相反如果一个在缺少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内心会充满丑恶感,会充满嫉妒,甚至是仇恨。一旦这些不好的习惯形成之后,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如果有人及早发现了这个问题还好,如果没有人关爱孩子,等他长大以后,那再改就来不及啦。所以说一些缺少爱的孩子,他的心里有的时候非常的不健康,甚至有些扭曲。


缺少爱的孩子,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内向。有什么事情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宁可一个人享受孤独。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他自己承受不住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令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当父母双方离婚的时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非常大的阴影。也就是说,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一般来说都比较脆弱。

我们要重新培养孩子,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朋友。教育他有爱心。这样的话,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有责任感,才能够担当。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多给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家人,甚至我们身边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多给他们一点儿关怀和爱,让大家都能够看到世界的温暖。


文史大世界


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成年以后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小时候被忽略、缺爱的经历有关系。

从小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步入社会以后,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或是抗压能力,都会比缺爱的孩子表现的优秀。而小时候缺爱的孩子,或许一生都要和“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心理作斗争。没错,自我价值感低就是缺爱的人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还不能真的体悟这句话。我一直以为,自我价值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或者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每个月挣多少钱。但是后来读了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才知道,自我价值感就是,你觉得你配得到爱,不管你赚多赚少、失败或是成功、被喜欢还是被讨厌,你都有价值。你的价值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世俗标准之上。

而缺爱的孩子,在童年时期,由于父母一直忽略或是冷漠对待,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己“不存在、不重要”的感觉。还有些父母,不仅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还会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优秀等等。只有当孩子考了100分、懂事听话、及时做家务才会被父母稍微夸一下。那么这些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我的价值,建立在我的优秀上。只有我优秀了,父母才能看到我。父母看不到我,就如同我不存在一样。

这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认知,是特别折磨人的。因为优秀这个东西,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跟谁比算优秀,跟谁比不算优秀?另一方面,得到一个“优秀”之后,人们往往就会提高标准,继续追寻更高阶的“优秀”。那么,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那个“优秀”标准,缺爱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一无是处。

最要命的是,因世俗成就而获得的暂时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取得的成就而永远维持下去,“成就”这个东西,往往在得到的第二天就过期了。而对于缺爱的人来说,就更加如此了。

缺乏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曾几何时,缺爱的自己怪罪妈妈,为什么没有在童年时给到我足够的爱,每每争吵之后,又不免后悔。因为,我也知道:没有被爱滋养过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别人的。因为ta没学会。

爱,确实是一种能力。缺爱的人,不会爱自己。因为,ta没有得到足够的爱,ta觉得自己不配爱。甚至,不知道爱是什么。连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能给到自己渴求的爱,ta又如何认为自己值得被爱?

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看到小伙伴被父母宠爱的时候,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忽略自己的,那么请问这个孩子会怎么想?以孩子的认知,他们不会认为是父母的问题,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我不值得被爱,我不配。”


当这个孩子认定自己不配爱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的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这种对自己的不满,让他无法欣赏自己,爱自己。因为自己是这么不好,这么差劲,差到不配被父母爱。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爱,是互相的。我们在童年时期是向我们的养育者学习如何去爱的。而当父母没有给到我们足够的爱的时候,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基于爱的互动就会出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爱别人的能力也比较弱。

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爱的孩子,在小时候就知道,要自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缺爱的人敏感多疑,因为他们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必须要警惕一切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和事。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就不能获得来自父母的安全感,那么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将会伴随他一生。因为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他的认知里,这个世界就是不能给人安全感的。这是他的生存模式。


人际关系紧张

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由于一直被父母忽略,长期缺爱,妈妈动不动就发脾气,年幼的我学会了察言观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时候自己很累了却还要做家务、写作业,帮父母打理小店生意。而对于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从来不向父母袒露的,因为几次的暴露脆弱,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的呵斥:怎么那么没出息!

于是,自然而然的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父母从未建立真正的亲人应该有的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的缺乏,也让我丧失了和别人正常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女性。我对女性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不信任、怕被嫌弃的感觉,这种担心也揭示了小时候的我怕被妈妈嫌弃的心理。

缺爱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当然了,有些内心强大的人或许能够做到心灵逆袭。但更多的人,没有这种力量。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给ta足够的爱。


你认为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呢?一定要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哦!


泰迪抱枕


缺爱最容易产生的就是缺乏安全感,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患得患失,会故意去讨好别人,让别人喜欢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会特别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得罪别人。因此常常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总喜欢去征求别人的意见。也会常常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犯错后会非常自责。

还有一些人会表现得非常有能力,很强大。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样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只有自己做得非常好,别人才会喜欢自己,才能获得更多人的爱,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这样的自己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从小经历了很多暴力的人,长大后也有可能走上这条路。因为他没有被爱过,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只能通过暴力来防止自己被伤害。

现在很多人把缺爱这个词挂在嘴边,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就用这个作为借口。虽然我们小时候是需要父母的呵护,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成年后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保护自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强大起来,经历和记忆虽然不会消失,但她可以转变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鹈鹕心理


曾经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完美的演绎了缺爱可能造成的后果。

其一,是恒河猴实验。

刚出生的小猴子,被迫与妈妈分开,而是用了两只铁丝做的猴妈妈替代。一只假猴妈妈身上绑着奶瓶,一只假猴妈妈身上缠着绒布。你猜猜,小猴子更喜欢靠近哪只猴妈妈?答案是缠着绒布的猴妈妈。除了必要的吃奶,小猴子几乎一直抱住绒布猴妈妈。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母爱,小猴子长大后,无法正常的融入集体。在干预下进行交配和生育,也不能正常的抚养自己的后代。


其二,几十年前,英国孤儿院曾经让护士对婴儿进行这样的实验:

给于他们充分的食物,并在起居上照顾好他们,但唯独不能抚摸,拥抱和微笑,也不可以对他们说话。这些婴儿,得到了必要的喂养,但是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爱。结果如何?很多婴儿都夭折了。缺乏爱,让他们的免疫力很弱。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三个例子,不是一个实验,但却是身边的人询问我的问题:

一个妈妈曾经受到某些育儿理论的蛊惑,这种理论宣称,为了让孩子一个人睡觉,就要进行行为训练。如何训练呢?就是父母让小孩子一个人躺在婴儿床上,无论ta哭得多么声嘶力竭都不要理会。几次之后,根据经典的强化理论原理,小孩子习得了“无论我怎么哭妈妈都不会过来”,就会乖乖的安静入睡。结果呢?小孩子的确可以安静入睡了,也省心了不少。但是当孩子3岁以后,妈妈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这个孩子几乎不理人,就算妈妈要去抱她,她也会躲开,一个人默默的在角落里玩娃娃。甚至,她不会直视别人的眼睛。无法进行目光接触,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特征。

以上三个例子,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关心,照顾,拥抱等爱的表达,会让人长大后,无法正常的社会化,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学习共情能力。很多人,或者成为冷漠者,或者成为在情感方面索求者。不能信任他人,也无法做出承诺。


咨询婚姻恋爱问题,欢迎关注私信小鹏姐姐哦!


周小鹏


我们不妨拿一个具体的人来举例。红楼梦里的贾珍,他就是个非常典型的缺爱的人。也许是对事失望,也许是过于想的开,反正贾珍的父亲贾敬找找出离红尘,到京郊和那些道士厮混去了,贾珍应该没有太多被爱的体验。

他身上就呈现了对爱的陌生化,对于唯一的儿子贾蓉丝毫没有怜惜之情,霸占了他的老婆秦可卿是其二,其二也经常为些小事羞辱他,甚至让下人朝他脸上吐吐沫。

从贾珍对于妻子尤氏的友善看,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不知道爱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对这世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粗暴。

当然,贾珍的这种表现还是因为他终究处于强势位置,我也见过,处于弱势又缺爱的人,他们身上往往会呈现极度自卑和极度自负的两个极端。

他们太渴望被人认可和接受,又不认为自己就会被认可和接受,因此首先拒绝这世界,看似桀骜,实则脆弱至极,为了掩饰这一点,他们会背上无比厚的盔甲,看上去很不友善,却又无法抵抗外界的温暖。


闫红说


你好,我是一个五年抑郁症康复者!

缺爱确实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原生家庭缺爱,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问题,比如朋友之间缺爱,就会远离,比如夫妻之间缺爱,就会导致感情的破解……

在抑郁症的时间,可能觉得世界唯自己一人孤单落魄,虽然人人都说爱,虽然口中说爱,但是未曾真正的感受到爱,甚至对别人的爱感觉是另有企图,或者是麻木不堪!毫无反应!

聪抑郁症中走出才,由于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接下来来教大家如何心中大爱!

你要明白,爱不要寄希望于别人,要寄希望于自己,对于别人,你要去爱,不要以为自己释放出了爱,自己就没爱了!相反的是当你释放爱的时候,你自己就是爱,你还会缺爱吗?

但是你也不要有功利心,释放出了爱就一定得收到爱,虽然肯定会收到爱,按照帮助我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超心理学来看,你释放什么能量,就收到什么能量!只是时间问题!不要渴求立竿见影!

你就去不求回报的去付出就可以了!如果相互爱的两个人都这样做,那么夫妻之间情深似海,对象之间甜蜜幸福,家庭之间其乐融融,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世界必将一片大同!

此所谓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至臻大化!



正能量小仓仓


缺失的爱,会从哪里去弥补?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的人格特质如何,有时候真的要看我们有多幸运的能够成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以及遇到一对懂得“施爱”的父母。

那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环境才是“缺爱”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基础关心是保证孩子的生存,健康、安全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的,但是,很多父母却忽略了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孩子所需要的关心并不只是吃饱穿暖,被尊重、寻求安慰、寻求安全感等等都是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的,这其中就包括家庭的完整程度、夫妻关系的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对于爱这种情感需求的理解程度。

人类心理的需求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和我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类维生素是相似的,我们需要被尊重、被关爱、温和对待等等心理因素之后,心理发展才能健康进行。所以,这些感知爱的能力的心理因素一旦缺失,我们的潜意识心理却没有放弃寻求,所以,缺失的爱就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等。

情感淡漠:对于情绪、情感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减弱,所以,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情感发展,可能都会难以顾及到他人感受,并且,对于他人和自我情绪得理解有偏差。

偏执人格:缺爱的人就会努力寻找爱,但是,他们对于爱又没有合理的理解能力,所以,一旦他们陷入这种心理矛盾,就会不断寻求较为极端的方式方法去不断地验证,也因为缺乏感知能力,他们很难从外界寻求到答案,他们能坚持的,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并且认可的。

安全感缺失:安全感几乎是人类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心理,却影响着多方面。例如:心理防御性强,缺乏信任感、悲观等等。

缺爱并不一定会导致什么心理问题,但是,缺乏爱会造成一定得心理缺失从而导致人格上的问题。

我想大致就是如此。


心理学了个啥


我是姜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致力婚姻情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及探索。


在回答的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具体化一下这个标题,把它具体为“童年及成长期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在成长期恰到好处得到爱的滋养人在成年之后是有能力寻找爱和把握爱的。故此今天我们且单纯来讨论“童年及成长期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就有必要先谈一下童年及成长期缺爱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或许我们已经不太记得我们是如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但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会告诉我们,孩子会借由成年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或许就不难发现,当一个孩子感到没有被爱和接纳的时候,他们小小的心里其实已经被一个”谎言“占据,即“他们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想想看这个谎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个谎言一旦在成长过程中被相信和固化便很难改变,这就不难理解活在这个谎言下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比如:


1.低自尊,缺乏自信心

成长期缺爱的人因为相信了“别人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不值得被爱”这样的谎言,于是常常会缺乏自信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具体表现为害怕展示自己,害怕承担责任,不敢争取机会,行为退缩等


还有一部分人的表现形式会稍有不同,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我们称为低自尊。低自尊者对自己抱着一种阴郁的看法,即“我不够好,我不可爱,因此,我不重要。” 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不必要的。有这种自我贬损态度的人看不清他们生活的目的,常常对自己生存的理由发生怀疑。他们认为自己对变化无能为力,而竭力在自己之外寻求答案。因此,他们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这种脆弱的立场使得他们的言行更多地适合别人的需要和欲望,我们会看到他们过分迎合别人,仿佛缺乏主见。

2.缺乏安全感

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被爱和接纳的经验,于是内心深处对于被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不确定,“我真的可爱么?对方是真的爱我么?这样的爱会持续多久” 诸如此类的不确定和担忧隐藏在内心深处,让人缺乏安全感。

3. 偏执

生命里一直缺少被爱和接纳的经验,慢慢地对世界少了信任,多了防御,当关爱来临时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从而敏感多疑,反复试探,这样的行为常常导致恶性循环,反复的试探让自己近一步被疏远,被疏远和孤立的自己验证了“没人会爱我”的“谎言”,长此以往可能就会陷入偏执。


4. 更容易抑郁

有了如上3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缺爱的人更容易抑郁。生活如此不易,抑郁如影相随。


作者简介:
姜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致力婚姻情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及探索。愿意用心陪伴你驱散心中阴霾,找回属于你自己的天空。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有书君一向觉得是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性格,同样,缺爱与否也是童年经历决定的。

有些人的童年生活地幸福美满,他们家庭和谐,父母恩爱,沉浸在爱的包围中,满足的人们也就根本不会缺乏安全感,从而迫切需要从外界汲取爱意了。

而有些人的童年则正好相反,或许是父母,或者是朋友的原因,这些人提早见识到了生活揭开外皮的残酷模样,他们感受不到安全,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准备独立社交的时候,这些爱意缺乏者们就开始以各种形式从周围的人身上汲取安全感来保证需求了,许多人因此在情感上显得格外病态,让人心疼。

缺爱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意识到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意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它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我们会不自觉地靠近,猜疑和反抗。

小时候的家庭影响显现在了自己长大后的社交问题上:

有书君通过不断观察身边的人,发现缺爱的人面对情感,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态度:

1.奋不顾身型

对于这种缺爱者而言,问题出在:他们很难分辨,哪些是只能当点头之交的善意行为,哪些是能够成为亲密好友的动心行为。比如在一段感情中,缺爱的人通常都会把握不好进程,没有分寸感,只要别人稍微对自己展现半点善意,哪怕是虚假的,他们也会奋不顾身去信任他人,像黑暗中扑火的飞蛾一样,掏心掏肺说出自己所有秘密,没有一丝隐瞒,即使最后可能会受到伤害,正常人在乎的是“别人对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而缺爱的人在乎的只是“只要有人对我好,这就够了”。

2.不敢交流型

还有一种类型的缺爱患者们,他们的表现和上一种人截然相反,面对他人表现出来的善意,这些人通常像一只寄居蟹一样,用坚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柔软的内心,即使发现了自己也想和其他人交流的心思,也会不断反驳自身:“我不行的,没有人真正爱我,他们都是想骗我。”想着既然最后会受伤,还不如断绝当初认识的可能性。

有书君发现,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只不过一些人会调节,一些人会放任这样的感受摧毁内心。

了解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归主题,缺爱的人会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呢?

1.懦弱,不自信

他们容易把自己与别人进行不客观地,无意义地比对。并且在比对过后还会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盲目地加以批判,而且这些行为是无意识间发生的。

2.敏感又焦躁

敏感的人很多,一种人的敏感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这种敏感在成年后能极快揣测出相处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表层想法。

而另一种人的敏感来自对周边人事的极度关注。这一点是缺爱人群普遍的心理特征,比如“很小的时候就爱听大人聊天,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谁对谁有意见,谁在谁背后使坏心眼”,在成年以后他们会很在意别人是否话里有话,很有可能对方无意的一句话,在这类人心里都能被划开一刀口子。

3.虚弱型付出和艰难型信任

缺爱的人对爱的体验值很低,付出值同样低。不管对待亲情还是友情或者是爱情,尤其是异性间的爱情,缺爱的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绝无仅有的虚弱。颇有一种“捂不热的白眼狼”之既视感。

聊了这么多,有书君相信我们现在可以自己给自己下个判断了,那么接下来,有书君就要向大家说说怎么去改善缓解这些问题的方法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早日获得幸福感。

1.自己爱自己吧

其实爱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给的。如果想要被爱,先学会去自己,然后延展到别人,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但是不付出,我们永远得不到回报!

2.提升自己

负面情绪多的人,有书君一般推荐多看书,多学习,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即使整个世界都不好,你依然会觉得明天很有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很多爱。生活中美好的,值得快乐的事情有很多。

3.学会享受

是的,最后要做的不是付出,反而是接受。接受时隔二十年突如其来的陌生人之爱。爱情的爱和友情的爱区别于亲人给的爱,虽然都是情感,但其中的发展过程是不一样的,首先要学会别让自己一个人。

缺爱其实不可耻,让自己陷进悲伤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才可悲。


有书快看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它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力量,甚至是奇迹。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缺乏足够的关爱也是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从需要理论层次来说,爱和归属是个体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包括爱人和被爱,也就是说拥有足够的爱是个体的需求,若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话,首先很容易诱发消极情绪的产生。

最直接的缺乏关爱模式体现在幼年时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童年时期,小孩子需要拥有足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若此时家长没有正确的去对待,就会造成孩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这就是一种缺爱状态下出现的错误成长模式,很容易诱发心理出现问题。

产生低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评价,也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种看法。自尊涉及个体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对于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定。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影响自尊建立的一个因素,父母的一些行为对于孩子建立高自尊是非常有帮助的,若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不能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形成低自尊的状态,他们会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常常处在自卑的状态下,总是持一种消极的情绪去看待问题,常常会体验孤独和绝望、甚至是深度抑郁。

人格障碍

人格是所有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个体4-6岁期间是人格的形成期,若这时候接触到的人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和关爱,进行错误的引导,很容易形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早年开始,与童年开始起病,人格的某一方面过于突出或者增强。尤其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关爱很容易诱发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

情感障碍

人的情绪是以需求为基础的,被爱是一种需求,若这个需求没有被满足,很容易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异常。由于缺乏足够的关爱,他们会从潜意识里去贬低自己,自卑敏感的内心时刻体验孤独、因此会总是面带愁容,形成情绪低落或者是情绪淡漠的情况。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总是体验忧虑不安。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家长应该更加积极的去正面教育,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