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劉保恩先生


文、圖/季朗友


謹以此文獻給劉保恩先生及有情有義的劉王樓村民



劉王樓原名王樓,光緒年間劉堤灣村劉克勤買下王樓,遷居王樓改名劉勤王樓,後簡稱劉王樓。

劉氏為當地望族,又把劉王樓營造成一個堅固寨子。加上劉氏的徳望,劉王樓成了遠近聞名安全之鄉。

劉王樓雖偏居一鄉,在民國初年有兩點,可與大上海比美。

在劉王樓東南有塊二百畝柏樹林為劉氏祖塋地,被百姓稱為劉大林。

按豐縣風俗祖塋地光植柏樹。可劉家祖塋有幾千棵柏樹,還植有眾多杏樹,在柏林外圍栽植很多玫瑰花,此處雖為林地墓園卻同花園一樣,這種超前墓在當時只有上海西式墓園能見到。

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劉王樓寨外西南方劉王樓高等小學堂,創辦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此處小學堂模仿中國某大學縮小仿造。這兩處主人是劉保恩先生。

劉保恩兄弟三人,他們與著名的教育家劉季洪先生是堂兄弟。長兄劉容恩當過甘肅岷縣縣長。

二哥劉培恩,有說朋恩,後人多在臺灣。

保恩居三,娶妻沛縣三河塵閻家之女,夫婦一生未生育子女。

民國開肇前四十年,豐縣地區土匪居多,經常在夜裡出現到農村拉戶搶劫。

劉王樓地處豐碭交界,土匪橫行,劉保恩先生利用劉王樓堅固的寨子,和他三番子身份,保護一方民眾安全,成了遠近聞名的善人,人送綽號老保。

附近三五里百姓,天黑前把牲口牽到劉王樓寨裡,怕夜裡牲口被土匪搶走,牛馬是一個家庭富有的標誌,莊稼人看牛馬非常貴重。

他們傍晚牽到寨裡,天明趕回家下地幹活。

牲口多的如集市,劉先生有計劃為他們無嘗服務,儘量滿足百姓要求。

一些青年婦女及兩三歲玩童,也到寨裡避難。青年婦女怕搶,兩三歲兒童,俗稱“抱肉疍”,把她們搶回匿藏起來開價要大洋。

亂世的時候,人們紛紛進寨多天不敢出寨。劉先生把家中房子安排到處住人,夜晚並組織鄉丁拿土槍打更巡邏,保衛村民。

王敬久將軍新婚之夜,就是從五里外葛巴草集村搬劉王樓寨裡渡過。

1908年全縣新學制全面推行,興建小學堂。當時人們還是有強烈的牴觸思想,私塾仍然是人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

1909年全縣只有四所小學堂,其中就有劉保恩先生創辦的劉王樓私立小學堂。劉先生拿出自己的菜園作學校用地。召集劉氏族人共同出資興建校舍。並向劉氏宗親介紹創辦新學好處。視野要開闊,精神不落後,佳恵一方後生。

聘請城西王學屋王惠恩先生為校長。

學校創辦後劉先生遂步闊展,大力投資教育。

劉王樓小學校舍,劉先生請人高標準設計,參考中國大學外景佈置模仿。校門朝南,兩進大院三排房子幾十間。

操場在學校西邊,有寬廣的場地,能舉辦各種體育活動。

後來校長劉子香,教師劉守常、劉守倫等多位名師從教。

劉王樓小學當時成為全縣最著名的小學之一。

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豐縣教育志對劉保恩先生的記載)

民國20年1931豐縣劉王樓小學校董劉保恩,捐資辦學,獲江蘇省教育廳頒發的四等獎。

劉保恩先生幹過一件名馳鄉里的差事。

1932年2月王敬久將軍父病故,總大老執(理事)劉保恩先生。葬禮按古老傳統風俗辦的,從病故到殯葬一個月另三天的時間。柏木活(棺)楠木套(槨)幾十位木匠忙了多天。

每開門都有弔孝人,整個葛巴草集全村都停灶火,及附近村莊上人們都到王府坐席喝雜菜湯。每天汽車來往縣城買菜。

劉先生一看這不是辦法,他規定不論什麼人那怕拿一刀草紙來弔孝,上吊簿發一朵白花,一是對故去人吊念,二是戴在胸前憑白花入席。

一週後傳到喪屋王敬久耳中,王師長堅決反對憑白花入席,只要到王家來,他就管飯,當即要求劉保恩把這規定取消。

當時葬禮儀式繁瑣,人多事雜,沒有一定能力的人確實難能勝任大總管。

可見劉先生辦事能力強,也是一方仰望。

劉保恩先生一生最有盛名是他辦善事,現今在劉王樓村裡提到劉保恩,人們馬上說到,好幫助窮人娶媳婦,賙濟窮人,扶養孤兒,熱心辦學是一位大善人。

舊時,窮人難說媳婦。只要劉保恩出面作保,女方就願意。說不起媳婦的人家,劉先生就無嘗送大洋給高粱,幫助渡過難關。

在劉王樓經劉保恩幫助娶媳婦的有十幾人。

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1950年華山縣在劉王樓召開批鬥訴苦大會,劉保恩被拉到臺上。按貫例叫窮人上臺鬥地主。老貧農王清園是鬥爭會長,被叫到臺上。

王先生說:“你不辦好事,淨給窮人說媳婦,誰家沒有糧食你給誰送去”。上級領導一聽這哪是訴苦會,趕快叫王下去。

另一窮人霍連升上臺,馬上掉淚說:“人得有良心,沒有老保他老人家就沒有我們這個家。叫我說什麼,他是一個善人”。

臺下的劉王樓百姓紛紛發言,雖然時代變啦,他們沒有忘記劉先生過去的善舉,要求不要批鬥他,對過去的行為讚譽聲一片。領導們看到這那是批鬥會,分明是表揚大會,快速結束大會,提前散場。

抗戰勝利後,劉先生在豐城南關牌坊街租姜榮泰商鋪六間房子。全家人住在那裡。

1947年劉正清考入天主堂崇真中學,每年240斤小麥學費,繳不起的人就不能住校。

劉先生知道後,主動找到劉正清說,你們家窮,就到他租的房子裡吃住。窮人的孩子上不起學,都由他出資送入學堂。

解放初期,劉保恩不能在家蹲,外出流浪要飯。

霍連升是一個鋦匠,也是一個有良知人,他不忘劉保恩對自己的幫助。想到劉先生臉皮簿,又不會手藝。

劉保恩走到那裡,他跟在那裡。鋦鍋要一個雞蛋也給劉先生,有錢他們倆個人一起花。

1950年代劉先生被判入獄,出獄後更加困苦潦倒。

劉王樓村民沒有忘記劉保恩,怕上級定為路線不清,把錢有意偷丟劉先生前面叫他拾到。

白天不敢給他送東西就晚上送,床下雞蛋、米麵多得吃不了。不知誰包好餃子放到劉先生鍋裡。

村民朱家運、朱家彬、陳文海等不少人,公開表示贍養劉保恩。

關於劉先生年齡及去世時間沒有人能準確說出來,有人說他活了七十多歲,也有說了八十多歲。

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筆者認為應該八十多歲,從他給王敬久將軍交往上,就能計算出應為八十餘歲。村民對解放後歷次運動印象較深,筆者引導他們回憶劉先生在運動中處境,幾個人說三年困難時期,應是1961年去世。

劉保恩沒有親生兒女,他過嗣一個兒子為他發喪,用一領秫秸箔做棺,捲入劉先生遺體,把他埋葬劉家大林。

劉保恩先生離了苦難又溫情世界,他富有過,也貧窮過,他的開明、磊落給劉王樓老人們留下無盡思念。

總結劉保恩前半生他是一位開明熱心的紳士,他的開明超前一時人們還不能接受。使他在二區任區長時挖復新河支流受辱。

劉先生也是中國社會中最後的鄉紳,他的濟貧、助學、開明,永遠留在鄉民心中。

當今豐縣提倡情義豐縣,劉保恩先生及劉王樓村民都是有情有義的人。當我聽到劉先生事蹟,夜不能昧,有不寫不快感覺,以此文紀念劉保恩先生。希望今後有更多劉保恩出現。


贈劉保恩

心犁拓耕比地寬,

十萬風雨簑送寒。

後生不知前朝事,

銅鑑刷汙不經年。



座談鳴謝:

王國田先生、趙立芳先生、楊憲華先生、王華建先生、劉正清先生、劉守祥先生、劉守碧先生、吳元德先生

季朗友:徐州民國傳奇鄉紳 劉保恩先生小傳

季朗友,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長期蒐集研究豐縣近代人文歷史,喜愛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