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忘不了”的事情,多少“忘不了”的人和物,淡淡的记忆,浓浓的情,总让人在记忆深处留恋,在相逢之刻忘返……

前几天,家住浙江的妹妹回来了,一家人相聚,话题再一次回到童年的隰县,回到那魂牵梦绕的石马沟林区。因为爸爸、妈妈在林场工作的原因,我们姊妹几个或多或少的都在那里留下童年的记忆。虽然回到老家也有二十多年了,但那里的山山水水却像扎了根一般,愈发的茂盛,愈发的清晰,就连我们的口音都没有改变多少。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这不,听说石马沟开发了“森林康养园区”,小妹非要缠着我去,老爸也像小孩一样要去,说走就走,一家五口人正好一车。

车在新修的公路上行驶着,我们也在回忆着儿时的点滴,坐在副驾驶的老爸说着想要见的人。爸爸想见的人,我们都心知肚明,那就是住在桑弯村的王老伯。说起王老伯,那可是人人说好的大好人,特别是林场的老职工,没有哪个没在他家吃过饭的。那年月,桑弯村是去林场的必经之路。爸爸妈妈那一代务林人,坐车到均庄村后,再到林场30里的路程是需要步行的。夏天还好说,冬天就受罪了。那时的冬日,天异常的冷,来上班的职工下车后,都是大包小包一大堆。月色中,伴着呼啸的西北风,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清一色的精神抖擞。山沟的风出奇的大,出奇的冷,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要是遇上雨雪天,更是艰难。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王老伯家就在路边,到了老伯家也就是一半的路程了,所以,他家也就慢慢的成了林场职工的驿站。老伯两口都是河南人,皮肤黝黑黝黑的,就像涂了黑漆一般,黑的让人无法理解。满脸的微笑中操着流利的家乡话,待人接物中不失河南人的特色,“来了、来了”,“中”……浓重的家乡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那年腊月,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妹回家,又冻又饿的弟弟一路直哭,爸爸和妈妈只好轮换着抱着弟弟,好不容易赶到老伯家门口,已是伸手不见五指。老伯家的大门紧闭,估计那时已到午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大伯、大娘,他们披着黑棉袄一边埋怨一边把我们迎进屋里。说是屋里,其实就是简易的土窑洞,窑洞不大,但出奇的暖。说到埋怨,老人家其实是心疼孩子。妈妈做到炕上给弟弟喂奶,我和妹妹躲在被子里取暖,大娘开始生火做饭,爸爸和老伯喝着开水说着新鲜事……也不知啥时,我们被叫醒了,满屋子的热气看不清人,只记得那晚拌着土豆丝的莜面栲栳栳吃的很饱……那晚,我们一家在老伯家的土炕上睡得很香……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车子再一次停在老伯家门口,爸爸没有直接走进去,看着爸爸在大门外凝望的神情,我们静静的等待。走进大门,拐进土窑,一个身影蜷缩在炕角,爸爸轻唤着“老哥、老哥……”老伯一个翻身被眼前的人惊醒。“啊呀!兄弟啊!你咋来了……”在颤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老伯的泪眼,也看到了爸爸的泪眼,我悄悄的扭转身子,只是不想让老人也看到我的眼泪。墙上的相框里留着大娘的照片,我知道大娘早几年去世,但她那黝黑、慈祥的面容依旧清晰,还有那难忘的莜面栲栳栳拌土豆……

爸爸留下和老伯叙旧,我们姊妹三个带着女儿继续奔向大山的方向。石马沟是林场的驻地,两山夹一沟,在奇山劲松间,因天然泉眼马刨泉而得名。也正是这汪清泉,灵秀了整座大山。听父亲讲,他们是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刚到林场时一无所有,就在泉水旁边的平地上搭一个军用帐篷,伐木为床,铺草为席,一个布帘分割男女“卧室”。一次下大雨,男生与女生的鞋子飘乱了营房,也飘乱了姑娘们的芳心……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砖一瓦的建设……渐行渐近的马刨泉就在眼前,昔日的宁静早已被熙攘的人群打乱,成排的车辆与俊男靓女、老人孩童成了新的做客。以马刨泉为焦点沿河流两岸建设的诸如木栈道、赏风亭、观鲤池、风车廊……眼前的一切并没有吸引我们的眼球,我们的脚步直奔泉眼,那里曾是我们的乐园。一座新雕的昂首嘶鸣的骏马算是马刨泉的标志性建筑了,然而,游客肆意在水中漂洗、戏水之状却是大煞风景。马刨泉水清见底,冬不结冰,夏凉抽筋。听父亲讲过,马刨泉最初的水量是非常大的,泉眼中涌出的小虾米也非常多。后来,驻扎部队为了加大出水量,在泉眼处又打了一钻,结果不但水变小了而且小虾也少了,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小虾比现在的多很多。记得小时候想吃虾了,大人就将一筐土豆倒入河中,过两天再捞时,土豆已变成空壳,里面满满的都是小虾,看似黑黑的虾米倒入开水锅中不一刻就全是鲜红色的,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如同变魔术一般。也不知哪位想出松林烧烤的项目,这一点我们兄妹是一致不满,单从环保与防火的角度就格格不入,为啥就不能搞个“林下探踪”或开辟一块纪念林,专供游客或情侣挂牌种植,由林场提供苗木,客户购买并实名栽植。这样既为大山增添了绿色又具有纪念意义,林场有了收入,游客又增加了回望与管理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远离嘈杂,我们踏着松软的针叶一路向东,满山的落叶松都是父辈们亲手栽植的。当年的幼林是已故老闫工程师成功引进的日本落叶松,故后的闫老就葬在了林子的旁边,也许是为了永久地守护。如今整齐的树林已是参天大树 ,他们就像长大的孩子,守护着这位大山的功臣。也许是刚刚下过雨的原因,潮湿的气息夹杂着森林特有的味道,深呼吸,让人的心胸顿时开阔了许多,抬头仰望,看不到云的模样;低头静听,林蛙与翠鸟合奏着森林的乐章。幸福的小妹在我的相机前变换着姿态,依靠着的大树如家人般亲切,就连小憩林间的黄牛,都成了幸运的拍点……突然,小妹惊喜的尖叫,聚拢了我们的视线,却原来是一片灰白的蘑菇出现。沟凹间初生的灰蘑菇是山里的特产,以至于每年我都会带着爱人到山里采蘑菇,尽管开支远大于蘑菇的价值,其间的乐趣与无言的情感却是旁人无法理解的。说起蘑菇,一件事又让我无法忘怀。记得那年我十岁,雨后,我带着弟弟和妹妹在林间玩耍,无意间采回一堆蘑菇,那时我还没有毒蘑菇的概念。那晚,我们家炒了一大盘蘑菇;那夜,林场放电影;那刻,我们全家人吐的一塌糊涂……后来,我知道是混杂了毒蘑菇,幸好只是“混杂”,幸好场医救治及时……

临汾隰县,为何让这一家人难以忘怀……

捧一口甘甜的清泉,我们兴致而归。本想在桑弯村拉上父亲去隰县吃饭,谁知老伯家的女儿早已在得知我们到来的消息后,带着儿子、儿媳赶回,并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说是午餐,其实早已过了午饭的时间,让老人一家等那么长时间 ,我被一种愧疚感深深的斥责着……忆旧的笑声让整个窑洞充满生气,依旧的热情让我们无所适从。临别时,老伯拿出珍藏的蘑菇、木耳、蕨菜让父亲带着,颤颤地说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那是生怕父亲拒绝的眼神,那是多年情感的积淀。

人间自有真情在。带着这份情感,带着如山的厚重,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我的心却在车子的笛鸣中久久不能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