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佛教到底是谁创立的呢?

密探零零发


佛教当然是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立的。

当时的古印度,最流行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将人分为贵贱不同的四等,即四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还崇拜很多神灵,重视祭祀,其宗教纲领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教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遭到了底层人民的反对。当时的古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分为很多教派,主张各不相同,但很多都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修行而不是祭祀。

佛教也是沙门思潮的一种,因此后来很多僧侣都自称沙门。

古印度有一个小国,叫做迦毗罗卫,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当时迦毗罗卫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王子有一天出宫游玩,亲眼见到了生、老、病、死四种痛苦。悉达多回到王宫闷闷不乐,认为人生充满痛苦,希望找到解脱的办法。

一天夜里,王子骑着白马,偷偷地跑出王城,去探寻从痛苦中解脱的真理。他先在山中跟随着沙门思潮的某些修行者学习禅定,修习到一定程度,他发现禅定并不能解脱。然后他又向苦修者学习苦修,每日仅食一麻一麦,饿得瘦骨嶙峋,最后发现苦修也不能解脱。

于是悉达多结束了苦修,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并在一棵菩提树下坐了下来,发誓说如果不能证悟真理,就不站起身。终于他见到天边的一颗明星,突然证悟了真理,即“苦集灭道”四圣谛。

于是悉达多四处游历,宣传自己领悟的解脱之法。

他被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即觉悟了的人。他所传的教法,被称为佛教。因此,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教徒称为本师,即根本的老师。

不过,后来大乘佛教兴起,认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佛,在释迦牟尼之前也有佛,比如燃灯古佛。释迦牟尼在久远之前的某一世诚心供养燃灯佛,燃灯佛预言他必将成佛。可能题主听到的“释迦牟尼只是把佛教发扬光大”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吧。



梦露居士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属于古印度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是指释迦族的寂默圣人,佛是觉悟者。乔达摩是印度古仙人,属于姓,悉达多是名,意思是一切义成就、万事如意。

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56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出生地是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附近天臂城的摩耶夫人。

当时印度和中国类似,是一个分裂的国家,有十六大国类似中国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小国,差不多和鲁国这么大。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6岁悟道,涅槃后火化,有遗骨(舍利)流布世界各地。

目前主要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是:

1,南京牛首山的顶骨舍利;

2,陕西法门寺的指骨舍利;

3,北京八大处的齿骨舍利;

4,斯里兰卡佛牙寺的牙骨舍利。

佛教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我们这个大爆炸产生的宇宙还有三尊佛陀: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这三位佛陀都已灭度,离释迦牟尼佛最近的迦叶佛大约在200万年前灭度。因为过去佛讲的佛法在世间已经没有了,释迦牟尼佛从新讲出佛法,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讲的佛法主要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谛:世间是苦的,最快乐的事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是苦。

集谛:讲苦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最终导致苦。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灭谛:苦是可以灭尽的,苦灭的状态是涅槃。

道谛:讲怎样灭苦,灭苦的道路。成佛或者成阿罗汉,阿罗汉是灭烦恼者,就可以灭掉苦,不再六道轮回。

后来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了佛教,把佛教传播到各地,成为一个世界宗教。今天,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藏传密宗佛教。

佛教后来也分裂成二十个部派,主要是上座部和大众部。

在公元前后,佛教出现了大乘佛教,乘是车乘、车辆的意思。大乘认为小乘是小车,只能运载少量人,大乘是大车,可以救度很多人。

小乘佛教主要是南传佛教,目的是让自己成阿罗汉。

大乘佛教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的是让众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龙树菩萨提出了中观,提出语言构造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空,没有实体性,也就是一切法空。

后来无著菩萨提出了唯识,认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意识的呈现,离开意识是没有实体性的,把中观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成为大乘佛教理论的最高体系。

从东汉开始,佛教传到了中国,中国接受了大乘佛教,分成了八个宗派:三论宗(中观),唯识宗(唯识),天台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武一宗二毛的灭佛事件。今天中国自称为佛教徒的,据估算,大约有2亿人。全世界的佛教徒大约有5亿人。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佛教当然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但客观的说,现在的佛教已经与原始佛教有了很大的差异。历史上有大量的外部思想进入佛教,佛教在外传的过程当中,又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地域性的佛教宗派。下面简要谈一谈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思想变迁。

首先介绍释迦牟尼。这个词是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一个小王国的王子,具体的位置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这个国家以释迦人为主体。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具体的生卒年份不详,目前佛教史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人。根据佛经的记载,由于受到世间生老病死等现象的刺激,释迦牟尼在29岁的时候决定出家修行,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五年以后,终于大彻大悟,开始招募弟子,宣传自己的思想。在传播佛教的过程当中,还与其他宗教展开辩论,并多次取得胜利。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在创始的时候,古印度地区传统的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多个新兴宗教开始兴起。佛教的思想来源,除了传统的古印度文化之外,还包括当时新兴的其他宗教的部分思想,当然,释迦牟尼本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其次,介绍佛教思想变迁。佛教早期的思想,现在普遍公认主要保存在四部阿含经,尤其是其中的杂阿含当中。阿含经是仅有的同时得到北传和南传认可佛经地位的佛教经典。这一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现为以开悟为方式,应对世间的苦难,寻求精神的终极解脱。主要针对个人。这一时期,佛教的宗教色彩其实并不浓厚,更像是一个学术团体。佛陀去世后100年,佛教进入部派佛教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上座与大众两个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坚持传统,大众部主张革新。大众部的革新体现在,认可佛陀作为神的地位,也认可偶像崇拜,主张修改戒律适应时代发展。大众部的改革使得佛教的宗教色彩日益浓厚。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开始在印度北部的贵霜王朝兴起。大乘佛教以大众部佛教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思想内容。大乘佛教将早期佛教个人解脱为主,追求转向为普渡众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龙树。龙树的生卒年份不详,说法很多。龙树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中观思想。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不主张空。上座部普遍认为佛法是实有的。大众部提出了空的观念。龙树进一步发展,指出佛法皆空。哲学层面上讲,就是从客观唯心论走向了主观唯心论。空也就意味着,佛与法并没有实体存在性,但如果真的完全不存在,佛与法当然也就没有意义。因此提出了中观思想,也就是佛与法在空与不空之间。中观思想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因为主张空,所以这一派又被称为大乘空宗。之后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又发展出了大乘有宗。也就是唯识论。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的就是这一派思想。他的师父戒贤是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唯识论实际上指的就是佛法只存在于认识当中,除了认识以外,其他都是空的。只承认认识的存在,所以称为唯识论。由于认可认识的存在性,所以被称为有宗。这一派的观点在中国的影响不大。之后佛教在印度进入衰落期,思想文化上没有更多的发展。

再次,谈一下佛教在中国的中国化历程。这里主要谈思想文化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净土宗和禅宗这两个佛教宗派。净土宗发端于南北朝时期,主要思想特点在于强调外力的帮助。佛经当中记载,西天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发愿拯救世人,只要诚心发菩提心,死后就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净土宗根据这种思想构建。主张以念佛号的形式修行,通过外力加持,实现生命的终极解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契合了下层民众的需求。因此在中国广泛流传。禅宗以大乘空宗的中观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部分观念。推崇思想的极致自由。受到了文人阶层的普遍推崇。这两个宗派为了在中国发展都对原有的佛教教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而坚持古印度文化本色的法相唯识论,在中国的发展却非常的艰难。唐代以后就不再传承了。小乘宗派和大乘有宗在中国不受欢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取舍是有选择的。大乘空宗与道家的玄学有很好的契合性,这是它能够在中国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最后,梳理整个佛教发展以及进入中国的历程,可以发现除了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好几个人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大乘思想的奠基人龙树,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还有净土宗的奠基人昙鸾。他们的思想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佛教的具体形态。


zyb38537240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境内),如今已成为在东亚和东南亚拥有众多信众的世界第三大宗教。

公元前六-前四世纪古印度进入了十六雄国时代:这一时代印度次大陆上崛起了十六个较为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也分布着一些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臣服于憍萨罗国的一个半独立的小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比较奇特的是在那个君主制盛行的年代释迦族却实行着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

在印度的种姓制下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阶层成为了统治者,他们残酷地压榨着百姓和奴隶,与此同时很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呢?为什么人降生于世就会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恨别离等苦恼呢?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是当时迦毗罗卫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传说摩耶夫人怀孕时曾梦见白象入胎,然而在乔达摩·悉达多诞生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于是这位小王子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乔达摩·悉达多从七岁开始接受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学业培养,据他晚年自述:青年时代的他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极尽声色娱乐,以致于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直到有一天身为王子的乔达摩·悉达多出宫游历时的经历促使了他的悟道成佛。

话说在这次游历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先到了京城东门,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位弯腰驼背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着,只见这位老人面黄肌瘦、头发枯槁、衣衫褴褛,看起来非常可怜。第一次见到此情此景的乔达摩·悉达多问跟随在一旁的侍臣:“将来我们是不是也会像这样?”侍臣回答:“谁也免不了年老。”回宫后的乔达摩·悉达多一想到自己将来年老之后也会是一副潦倒不堪的模样,因此终日闷闷不乐。这被净饭王看出来了,于是向侍臣仔细询问了太子外出游历的经历。得知太子闷闷不乐的原因后净饭王告诫侍臣:”下次外出不要再让太子看到老人,不要让他看到不好的,要把好的事情给他看。”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出外游历,这次他来到了南门,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个病人,于是又问侍臣:“我们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侍臣回答”这是谁也不能保证之事。“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去西门游历,在这里他见到了死人出殡的场景。死者并非年老之人,而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在失去这个壮劳力后全家人都陷入了困顿——他的父母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年纪轻轻就成为寡妇,他的孩子蒙受着幼年丧父的阴影。由于死者家里实在太过贫穷,以致于连棺材都买不起,草席随便一卷就抬去葬了。太子又问侍臣:”我们谁能保证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不会英年早逝呢?“在游历过京城的东、南、西三个城门后乔达摩·悉达多终于来到了北门,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出家修行的沙门。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这时佛教尚未诞生,何来沙门?其实也并不奇怪——尽管目前佛学界和史学界将乔达摩·悉达多奉为佛教的开山鼻祖,但对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人生七难以及在种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生而不平等现象早就有人开始思考了,只不过到了乔达摩·悉达多这儿将其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佛教,所以在乔达摩·悉达多之前有人出家修行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这时的修行者还没能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沙门告诉乔达摩·悉达多:”通过修行可以摆脱生老病死之苦。”

这次游历之后乔达摩·悉达多萌发了出家修行的念头,这自然遭到了父王的反对。以世俗常情看来:舍弃王位而出家无疑是傻瓜,然而在乔达摩·悉达多的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自有其一番理解:什么是富呢?什么是贵呢?虽贵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可是这些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他看到了老病死之苦,并不是贵就没有苦!还是会老、会病、会死。而富也不永久,今天是个大富豪,水、火、地震这些灾难一来,说不定一夜之间就变成穷光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要解脱自己的老病死苦,也要令一切众生解脱,所以发心出家。当时古印度的修行者们普遍认为:通过折磨不净的肉体能达到使精神解脱的目的,刚出家的乔达摩·悉达多对此也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用六年的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甚至一度使其他修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于是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此后他来到距他昔日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从此世人皆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在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传教。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很快吸引了大批底层民众,他们开始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产生质疑。这自然不能为作为高种姓的婆罗门祭司所容,于是新生的佛教处处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挤打压。直到公元前544年-前491年摩揭陀国王频毗婆罗时代才开始大力推广佛教。公元前364年左右摩诃帕德摩·难陀篡夺了摩揭陀国的王位,开创了难陀王朝。相传摩诃帕德摩·难陀乃是奴隶出身,在当时的种姓制下尽管他已贵为一国之君仍备受婆罗门祭司的歧视,立志于强化王权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无法接受婆罗门阶层以种姓制度来制约自己的权力,于是他在位时期大力弘扬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以对抗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难陀王朝修筑了印度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建立了有效的征税管理制度,为印度形成统一的帝国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个王朝还没来得及将印度建设成为统一的帝国就碰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不远万里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不过亚历山大的战线实在太过漫长了,以致于后勤补给越来越难以为继,事实上印度河已是亚历山大扩张的极限了。在攻占印度河流域后亚历山大已无力向印度其他地区扩张,就在这时他认识了一名印度青年旃陀罗笈多——这时一个出身于为国王饲养孔雀的奴隶家族的青年,然而亚历山大却认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果不其然在亚历山大死后旃陀罗笈多率领印度人民发动起义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即又在谋臣考底利耶的协助下攻占难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由此开创了孔雀王朝。

到了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在位时期通过武力统一了除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也许是因为厌倦了多年来的杀戮,于是在统一印度后阿育王公开宣称:”战鼓的声音湮灭了,佛法的光芒将普照大地“。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佛教徒开始为自己的信念而涌向东方,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不过由于当事正处于西汉、新莽、东汉三朝更替时期,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么发展。直到汉明帝时期曾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汉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天竺僧人到达东汉都城洛阳后在此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至此开始了这个宗教向中国传播的历史。此后佛教又通过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逐渐成为东亚各国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非过现未来。释佛是娑婆教主,古佛来都是菩萨化身,佛在尽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不能分别。阿弥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毋庸置疑的。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即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成道后人们称他佛陀,简称为佛。意思为觉悟者。释迦牟尼堪称领悟了宇宙人生真谛的大学者。

释迦牟尼,诞生于迦毗罗,得道于摩竭陀,说法于波奈罗,湼槃于拘尸那。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称为佛教。佛陀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做三件大事:一是创立与弘扬佛法,二是创立佛教;三是普渡众生。佛陀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他尽力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佛教的核心就是缘起与因果。

释迦牟尼佛在普度众生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佛弟子。主要有一一常随佛学十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陀尊者、罗㬋罗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迦旃延尊者、富楼那尊者、优波离尊者、须菩提尊者。有五大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十大佛弟子"与"五大菩萨",为普度众生与佛教的传承与兴旺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佛教传入中国,大多数人公认是东汉孝明帝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㥉、秦景、王遵等18人到印度去请求佛法。路过大月氏国,正巧遇到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骑着二匹白马,带来了佛像和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贝叶经60万言,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因此汉明帝以最隆重的仪式,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阳,先住鸿胪寺,不久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马寺,为供养这二位法师的安居之处,后来就在此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佛教就由朝廷先信奉起来,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



玉堂行佛人


公认的佛教创始人当然是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他原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天印度和尼泊尔的边境地区,印度一直自诩是佛教的诞生地,这让尼泊尔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国人创立的佛教,凭啥便宜印度人。

释迦牟尼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宫廷,锦衣玉食,却心忧百姓疾苦,20岁时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佛的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这就是释迦牟尼和佛教的由来。

证道的释迦牟尼广收弟子,广大门庭,由于他的教义浅显易懂,所以发展很快,这一时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动一致,也被称为“和合一味”时期。但在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佛教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又继续分裂,最终发展成为我们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本质并无差别,多半是有修行者对佛经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即我们说的“入世”,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渡众生”,而所谓”小乘”就是小船,讲究众生自救,也就是我们说的“出世”。其实大城小乘并无高下之分,见仁见智而已。

孔雀王朝时期,由于阿育王的推崇,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印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孔雀王朝的衰落以及印度教的崛起,佛教逐渐衰落,加之内部分裂不断,最终在印度被边缘化。

但在中国,佛教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进而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佛教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历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考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禁止修建寺庙,可见当时佛教已经来到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阻挠没有获得发展。到了东汉,佛教才以官方的形式进入中国社会,并迅速生根发芽,成为此后几千年中国人最强大的宗教信仰。

据说汉明帝(东汉第二位皇帝,刘秀儿子)曾夜梦一神人,第二天问群臣此人是谁。有大臣告诉他这是西方的佛。明帝一听,赶紧派人去印度寻找。走到阿富汗遇到了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法。二人欣然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在当地建寺,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白马寺”。而第一部翻译成汉语的佛经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经》(金庸在鹿鼎记中大大恶搞了一把),这本经书以《论语》的调调翻译而成,可读性很强。时至今日,白马寺依然保有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坟墓(**期间被捣毁,后重建)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连年战乱让百姓十分疾苦,又不知道如何解脱,而佛法教义给了他们转世的希望,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与之相对应,贵族阶层生活糜烂,信奉玄学,追求长生,听说信佛可以往生轮回,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一来二去,佛教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正是这段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到鼎盛,我们今天熟知的佛教八门: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时期建立的,中间虽有唐武宗灭佛,但佛教已经遍地开花,不可阻挡。诞生了玄奘法师、六祖慧能、智者大师等一大票证者。

当然,佛教从印度出口,中国并非单一的目的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指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他们从教义和形式上都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有一定差别。



日慕乡关


佛教教主释迦摩尼

佛去已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梵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佛诞)。西国普以为佛起于梵,而梵事上亦在力造“佛宁地”形象。 是使众生佛生于梵之错觉,是以尼泊尔民素不。] [一佛亦世界三大教一。佛,盖“觉者。佛又称如来、应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重人心与道德之修与悟。佛教徒修佛者即在依悉达多所悟修行法,见生与宇宙之真相,终超死生苦、断尽烦恼,得究竟解。


默凡解说


世尊虽开创佛教,但在古佛塔前告之众人在若干年前上一尊佛迦叶佛出世时就有佛法了,只是隐没了,这出自《佛说宝箧印陀罗尼经》,只能说我们这个文明中出现的佛法由世尊开授,而在若干文明之前佛法就己经存在,但佛教的开创者是释迦牟尼佛,因为有佛法不等同于有佛教。


清雅居士70


佛教和外星人有关,下面这幅图是在中国发现的水晶猿人头上拍到的,这也说明最早的佛教来自外星文明。

仔细看左边是个佛头,右边有一个人脸,这个人就是最早创立佛教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