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鍛鍊大腦潛能的關鍵在於培養大腦功能的基礎——本能。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會陸續出現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

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徵,

例如:想競爭,想要模仿,

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姊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

這時候,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的競爭意識。

  • 比如告訴孩子:“把玩具收好”。但是往往講完後孩子卻毫無動靜。
  • 這時候不妨試著對孩子說:“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
  • 孩子聽了就會興高采烈地開始整理。
  • 讓孩子快跑的時候,他往往會叛逆地,反而更慢吞吞。
  • 但是提議孩子比賽:“看誰先跑到那邊。”孩子就會產生鬥志往前跑了。

兒童不喜歡填鴨式地硬塞太多知識,但是對於學一點點新東西卻會覺得開心,

這就是因為求知本能產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但是他們往往還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往往會本能地哭鬧、撒潑打滾。

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的需求,然後可以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儘量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

比如面對哭鬧不想離開電視的孩子,

可以讓孩子選擇洗澡或者聽睡眠故事,比強關電視要來得好。

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並且經常誇獎孩子。

很多孩子開始步入小學,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

進入新的環境,總覺得自己長大了,想自己做主,所以經常跟父母唱反調。

其實7、8歲的孩子正處於天性愛玩的時候,精力旺盛,

正是需要跟小夥伴玩耍去發洩的時候。但是家長往往會拘束孩子出去玩,

其實只要孩子作業寫好了,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讓他出去鬧騰。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

7、8歲的孩子總窩在家裡,對身心發展是非常不易的。

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不管是寫作業還是其他事情,總有磨蹭、拖延的壞習慣。

“待會再做”這句話代表的是“並不想做”的心情。

換句話說,老愛講“等一下”的小孩,大腦沒辦法培養主動想做的心情,

思考力和記憶力自然無法充分發揮,最後會變成一事無成的腦袋。

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當孩子說出“等一下”時,

先想想為什麼孩子不想馬上去做。

若是因為有其他想做的事,

比方說:因為正在打電玩,所以聽到要收拾房間就回答“待會再做”。

這種狀況下,可以問孩子:“現在趕快收拾,收拾完後就可以盡情打電動,你覺得先做哪件事比較好呢?”

讓孩子主動說出:“我現在先整理。”

如果孩子本來就不喜歡整理房間,

不妨花點心思設計出類似比賽的方式,

和孩子同樂,以去除“討厭”這種情緒為先決條件。

總之,請仔細觀察孩子,並且妥善引導,

別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習慣。

7歲~10歲之後,是適合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

不過從鍛鍊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有一點是父母親務必要注意的,

那就是絕對不要總對孩子說“快去唸書”這種話。

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屬於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

表現就會變得越差,因此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大人,

必須妥善指引一條明路,

而主要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建議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利用好的問題,將“要這樣做才對!”的命令改成選擇題,

以“你想要怎麼做呢?”來詢問,讓孩子能自己選擇。

比方說,如果孩子不擅長自然科,父母光說“自然科要多用功一點!”

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問老師啊”,

這樣還是沒辦法激發孩子的動力。

不如改用這種方式:

“媽媽小時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過,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幾次下來之後,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來想怎麼辦呢?”

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說出“我也要這樣!”“我會這麼做!”

如果想讓孩子也思考解決方法,

就說:“說不定還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說吧!

你是媽媽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辦法。”

試著用這種提議來激發孩子的自尊心。

等到孩子努力想出來之後,別忘了大力稱讚:

“真不愧是媽媽的小孩!”

尊重理解孩子,藉由這種方式養成孩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

才能培育出孩子真正的本能學習力!

母嬰回憶錄-母嬰生活分享記錄短視頻APP

全新版本已更新,記錄每一位媽媽對孩子的愛!

新增隱私功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