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不懂大腦,談何早教!

相信寶媽寶爸們在育兒方面,都會多多少少遇到過一些小小的困惑。

我們家裡的小朋友在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帶著說明書,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是靠網絡、書籍、或者是老一輩的經驗去帶孩子,結果帶著帶著發現,南轅北轍,不像說的那個樣子。

最後呢,會用一句話來安慰自己,或許孩子長大就好了,長大了就懂事了。

但殊不知已經錯過了孩子很多發育的關鍵期。所以今天咱們分享的主題就是不懂大腦別談早教。

作為新一代的這個新手爸媽,九零後八零後的比較多些,我們必須要了解孩子大腦。

如果咱不知道孩子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就不知道如何去開發培養我們的孩子。

還停留在背兒歌、學唐詩、認字兒、算算數,那就錯了,這些知識永遠是工具,而如何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在零到三歲需要開發和培養的。

不懂大腦,談何早教!

因為老天爺特別公平,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會有一百四十億左右的神經細胞。

那為什麼孩子後天有學習成績好差之分,人的工作能力有強弱之分呢?跟腦細胞個數關係不大,而是跟腦細胞之間的網絡鏈接複雜度有關係。

不懂大腦,談何早教!

軸突與樹突

細胞與細胞之間通過刺激、通過干預會形成突出並進行鏈接。粗的那個叫軸突,負責傳遞信息;

像樹根一樣的叫樹突,負責接收信息。我們大腦裡面有一百四十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進行連接,進行網絡化的傳輸。

如果沒有這些網絡進行鏈接的話,我們的腦細胞就會像散沙一樣,風一吹沙子到處跑,各忙各的,沒有辦法傳遞信息,孩子就沒有辦法形成思考能力。

打個比方,像手機一樣,現在放十部手機在這兒,如果不插卡不聯網,再好的手機都沒有辦法去使用它的功能。

因此說孩子聰不聰明,聰明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神經元、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數量和質量,數量越多,記憶容量就越大,而質量越好,傳輸速度就越快,孩子反應就越快。

所以零到三歲這個階段不是教多少知識給他,而是培養一個功能強大的大腦,讓我們寶寶的大腦網絡越豐富越密集,孩子就越聰明。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零到三歲呢?

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他曾經做過一個試驗。

這個實驗叫印刻現象,他通過這個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個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發展是有它的關鍵期的。

零到三歲就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也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你給他創造什麼樣的後天環境,他就會成長成什麼樣的狀態,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後天的環境影響,佔據了更重要的位置。

三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六到十二歲,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補救期。

所以說,咱們看下我們自己的寶寶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正好在什麼樣的時期裡面。零到三歲這個階段也是還有細分的,也是有一個具體劃分的。

零到一歲階段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零到一歲這個階段。

這個時期是本能腦發育的關鍵期,也就是他很多本能的東西在控制他的神經反射。

比如說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像想眨、呼吸、吸吮,這些動作從來沒有教過他,但天生就會的,那麼天生的這些東西,誰在控制呢,奶嘴過來之後怎麼就會吸允了,這就是本能,大腦幫助他完成。

本能腦除了幫助我們人類完成很多本能的東西之外,他還負責整合原始反射。

每個人有七十多種原始反射,這個是先天自帶的。有一些原始反射,會一直跟著我們一輩子。

像瞳孔反射,比如說我們在黑暗處,突然間燈特別亮的時候,你的眼球要慢慢適應一下,瞳孔要稍微適應一下才能看清;

如果在整個很亮的狀態下,突然間把燈全部關掉,屋子裡突然間變黑變暗的時候,你的眼睛要慢慢適應在黑暗中找到往前走的路,這個叫做瞳孔反射。

另外一個物體過來之後眼睛會眨一下,這個叫眨眼反射,這是正常的一個保護機制,或者是膝跳反射等等。

這些反射會一直跟著我們,但有些反射慢慢被我們的本能腦所整合,比如說覓食反射,這個反射會被本能腦所整合。

針對覓食反射,前期我們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的寶寶現在在四個月之內的話,你在餵奶的時候就不要直接把奶嘴塞到寶寶嘴巴里。

而是可以考慮把奶嘴放在兩個左右臉頰或者鼻尖和下巴讓她去尋找,尋覓食物,如果經常去刺激,反覆刺激的話,這個反射就會被我們的本能腦所整合掉。

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前期這個動作做的比較少,前期這個刺激比較少,孩子會也會正常的生長髮育,但他會有一個小小的可能性發生。

就像我們身邊有一些特別愛吃零食的人,嘴巴閒不住,還有一些特別愛吃辣愛吃酸的朋友,還有一些男生喜歡吸菸酗酒,這個都有可能屬於前期覓食反射沒有整合而後期他會對某一種味道特別感興趣,表現出特別敏感的一種感知。

當然像莫羅反射呀,巴賓斯基反射等等,這些都需要慢慢的去整合掉,這就是我們本能腦的一個作用,零到一歲就是本能腦發育的關鍵期。

一歲到兩歲

如果您的寶寶正處於一到兩歲這個階段,這個時期是寶寶情感腦發育的關鍵期。

也就是說一到兩歲這個階段孩子是誰帶起來的,寶寶長大了就會跟誰比較輕親,因為正好是情感腦發育的關鍵,情感鏈接最旺盛的時候。

尤其是十五到十八個月這個階段,如果家庭氛圍過於緊張,爸爸媽媽經常會有爭吵,大聲的探討等問題,那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他是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下,那麼這個孩子會出現親子焦慮症過重

具體表現就是上幼兒園時會體現出來,送幼兒園,送不下,在陌生環境很難獨立。

另外,即使勉強聽話送進幼兒園以後,這個孩子會特別的愛粘阿姨,粘幼兒園裡的某一位阿姨;

由於前期在情感腦發育關鍵期,他的親子焦慮症過於嚴重的情況下,上學之後,某個老師對我微微一笑,就會喜歡這個老師,所以就特別愛上這個老師的學科,就出現了偏科的情況。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喜歡某一個學科並不是對這個學科感興趣,而是因為喜歡這個老師,才願意學他帶的這個學科。

那麼初中到了青春期的階段,他早戀的幾率會比同齡孩子就要多一些。

所以我們在情感腦發育關鍵期的時候,爸爸媽媽家庭氛圍一定要和諧,一定要溫暖。

而且,零到兩歲這個階段呢,媽媽是育兒主角,誰也替不了,外婆奶奶,或者保姆阿姨,他們可以教我們帶孩子,但是不能幫我帶孩子。

但是現在八零後九零後的媽媽,大多是女強人,事業型女強人越來越多,生完寶寶之後很快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上。

您可以上班,可以有自己的事業,但只要您回到家裡,請把手機和工作先放到一邊,先完完整整去陪伴孩子,並不是抱著您的手機、pad這就算陪伴了。

如果這樣,那叫無效陪伴,有效陪伴十分鐘勝過無效陪伴的二十四小時。

所謂有效陪伴指的是回家之後你們兩個人做一些遊戲的互動、講講繪本、做家務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幫你一起洗洗涮涮都可以,這就叫做有效的溝通,這個是零到兩歲這個階段媽媽一定要做的這個事情。

兩到三歲

如果您的寶寶現在處於兩到三歲這個階段,這是時期是寶寶學習腦發育的關鍵期。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說終於可以教知識了,可以學點什麼了吧?

然而不是這樣,兩到三歲是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期了。

比如說可以給寶寶進行視覺刺激和視覺訓練,這樣他視覺中樞就會發育很好,視覺中樞發育優秀的孩子對今後學習理科會特別有幫助;

另外,我們也可以給寶寶進行聽覺刺激和聽覺訓練,使它聽覺中樞發育優秀,聽覺中樞發育優秀的寶寶,對今後學習文科會非常有幫助;

另外還可以提升他的觸覺中樞,觸覺中樞發育優秀,孩子以後情商高性格好,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知識只是工具,如何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那麼同時在兩歲之後還有一個人要成為育兒主角,剛才講到一到兩歲媽媽是育兒主角,兩歲之後,媽媽必須退居二線,由爸爸來介入到育兒群體裡面。

因為媽媽能給到孩子的是兩個詞叫家庭情感,所以你會發現由女士帶大的寶寶,情感會比較細膩,會比較乖巧,比較懂事兒。

換言之會比較看會看臉色,過於懂事過於乖巧過於退讓的孩子,他的領袖氣質,競爭意識很難培養,他總是一個老好人的形象出現,在社會當中會活的很累,很辛苦。

那麼兩歲之後,爸爸可以給還孩子什麼呢?是社會和責任。

所以會發現經常跟爸爸在一起的孩子呢,性格會比較果敢,比較果斷,但是總是跟爸爸在一起,而女士陪伴過少的話,他情感會相對冷漠一些。

所以說缺一不可,我們有個老話講我又當爹又當媽其實是不對的,你只能給孩子一種感覺。

因此適時的科學的進行早期干預和訓練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反之如果錯過了,孩子可能永遠達不到他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去掙一座金山存一座銀山,而是給她一個功能強大的大腦。

THE END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純蒙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