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改革,激活了市场的活力;开放,开启走向世界的进程。大潮涌珠江。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化机制,涌现了一批敢为人先、屹立潮头的时代先锋,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国际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

伫立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那些曾经引领了无数次“率先”、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市场弄潮儿们,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新的发展挑战,要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重新出发再创辉煌?

值此改革开放40年之际,南方日报推出“市场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全媒体系列报道。请跟随我们的记者,走进市场,走入企业,与企业家们面对面,倾听那些激荡的历史回响和澎湃的未来展望。

(点击观看视频)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家电电子(拉美)品牌展和第一届阿根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品牌格兰仕全系列智能产品广受欢迎。

作为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的一张名片,经过40年的努力,格兰仕品牌及其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最新数据显示,格兰仕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品牌已在全球137个国家注册,产品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40年,几代格兰仕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专注制造。”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感慨道。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前,格兰仕在顺德桂洲镇一片荒滩上起步。40年来,格兰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从零起步做到微波炉单品世界第一。在中山格兰仕生产基地,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向南方日报记者,讲述格兰仕如何从微波炉单品到全系列家电生产,从“OEM产品输出”到“自主品牌输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企业产权改革勇于“吃螃蟹”

今年,格兰仕40岁。不过,可能少有人知道,格兰仕从“做羽绒”而始。

“1978年的9月,我的父亲拿着几个公章——桂洲公社党委给了试点,就带大家开干了,格兰仕由此而来。”回看原点,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对记者讲起了40年篇章的“序幕”。

1978年4月,中央文件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工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9月28日,桂洲镇羽绒厂成立,而这正是格兰仕的前身。

时间很快来到上世纪90年代,这时候的羽绒厂,发展惊人,销售额过亿。但如果故事就到此为止,没有1994年那场“壮士断腕”般的转型,中国也可能就是多了一个羽绒大王,不会有如今的格兰仕。

“从一个乡镇企业,转变为民营股份企业,这大大释放了企业的活力,这对于格兰仕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梁昭贤回忆道。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当时响彻神州大地的论断激发了格兰仕自我突破的勇气。1994年,广东顺德成为当年企业产权改革重要试点区域之一,整个顺德充满了再创业的干劲。格兰仕再次“敢为人先”,大胆改制,并将业务从“躺着”也能赚钱的羽绒业务上积极转型,将主营业务瞄准于家电领域。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就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这场春风中,大家所熟知的格兰仕真正迈开了微波炉制造业的步伐。

“砸锅卖铁”自主研发成微波炉大王

“上世纪90年初,我们在日本看到微波炉这种先进产品,敏锐觉察到其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就决定引进到国内,格兰仕转制后,我们开始专心做微波炉,并尝试把它昂贵的价格降下来,让更多国内消费者能用上。”梁昭贤回忆道。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虽然在刚起步时也遇到困难,但格兰仕很快摸索出道路,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销售额猛涨,五年时间做到全国第一。

就在格兰仕规模高速扩张之际,国际同类竞争对手对微波炉核心部件---真空磁能控管供应的制约,让高速发展的格兰仕放慢了前进的步伐。

面对困境,梁昭贤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我们决定投入9亿元做研发,这个数字对当时的企业体量而言,可算是‘天文数字’,意味着我们将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二次创业。”

决定一经落下,路途异常艰苦。这时候是2000年,梁昭贤带着团队没日没夜的向国内顶级研究机构专业人士请教,并多次到海外学习,组建研发团队攻关,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微波炉核心部件磁控管的制造技术。事实上,当时的磁控管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而磁控管供应也成了日韩企业限制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杀手锏”。“你的微波炉销量越大,就越被动,因为核心部件比国外企业掌握。”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6年后,格兰仕的研发团队终于在磁控管技术上从“受制于人”变成“掌握标准”,真正跨过了日韩企业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微波炉从从基本元器件到核心元器件的全线中国制造。回首当年自主创新之路,梁昭贤深有感触,“如果说规模化是制造企业的安身之本,那么核心技术是制造企业的立命之基。”

智能化迭代走向全球走向未来

坐在沙发上,只用手机里的G+智慧家居平台,就可以让全屋家电“动起来”:空调打开在你最喜欢的温度,冰箱自动预告今天要买什么菜,微波炉已为你推荐今日菜谱,吸油烟机启动“蓄势待发”。这并不是科幻场景。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G+智慧家居平台是格兰仕自主研发的一套开放的物联网云服务系统。G+支持格兰仕全品系家电的云接入服务平台,同时可以接入其他品牌家电、家居智能设备;而G+还与微信、微博、粉丝社区等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智慧家居生态圈。早在六年前,格兰仕就与中科院团队合作,着手研发该平台。

“未来,智能连接是趋势。家电从独立家电,到家电联合一起,到跟一个社区、一个城市连接,都必须要打开边界,以消费者为中心,互联互动。”梁昭贤解析。如今,全球每销售三台微波炉,其中有一台便由格兰仕制造,这是格兰仕人引以为豪的一个数据。而这背后,正是格兰仕家电产品的智能化迭代和海外渠道的拓展。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一边租赁当地的知名品牌,一边通过当地主流零售渠道推广自主品牌,属地化品牌结合属地化经营团队,让格兰仕品牌产品打破了壁垒,与当地主流文化、消费理念相融合。”现在,就算是在竞争激烈的北美市场, 格兰仕智能家电产品也已经“站稳”了脚跟,甚至靠着智能家电产品和智能家电软件平台“圈粉”5亿多用户。

梁昭贤透露,格兰仕正巨额投入研发半导体。在他的想象中,未来依托半导体技术,格兰仕产品就能像CT机一样“扫描”菜品,智能识别这道菜的美味程度。从国内到海外,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格兰仕都要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在智能化的研发投入上,现在是销售额的8%左右,未来将达到10%-20%。”梁昭贤展望道。

对话

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南方日报:如何评价格兰仕40年走过的道路?

梁昭贤: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这是改革开放40年给格兰仕带来的机遇。幸运的是,每个节点,我们都抓住了机会。首先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市场要把自己从小做大,从零做到微波炉单品世界第一。然后,立足中国市场格兰仕再走出去。从最基本的给国际品牌做OEM开始,通过和全球一流品牌的合作,学习各种技术、体系、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格兰仕开始考虑自己新的全球化战略、品牌国际化战略。

在欧美发达国家,我们首先强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产品占有率的基础上,再逐步开始做格兰仕的自主品牌。比如,在美国,在整个北美市场,格兰仕采取的“1+5”策略,“1”就是以格兰仕品牌作为依托,整合标准化OEM、ODM、合作品牌、合资品牌、租赁当地的品牌去等创造性开拓市场。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南方日报:格兰仕为什么选择坚守制造,而不投资更多的领域?

梁昭贤:40年,几代格兰仕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制造。做制造业,一定要坚守寂寞,做实业,要有养小孩的心态。要花心思、花时间去钻研一件事情,专心、专注做好每个产品,这样制造业才能从做大到做强。

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访谈录③|从“制造”到“智造”,格兰仕如何成“微波炉大王”?

南方日报:格兰仕自主研发的G+平台,代表了制造未来的什么走向?

梁昭贤:随着科技的纵深发展,产业边界会模糊,被打开。传统制造企业会越多地用上可以跨行业的信息技术,全球实现跨领域自动化信息化,边界打开,这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家电将从独立家电,走向联合,并实现跨领域合作。跟一个手机、一个社区、一个城市连接起来,打开边界,格兰仕生产的家用电器未来会有更多的智能连接,产生协同效率,并与消费者有效互动,这是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南方日报:未来的格兰仕是怎样的?

梁昭贤:昨天的格兰仕是微波炉的代名词,今天的格兰仕是综合性、领先性的全白电企业。以微波炉作为依托,全方位发展生活电器,全方位发展全白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以及电蒸炉等一系列产品。格兰仕的愿景,是打造全球技术综合领先的一流企业,在未来代表中国领先的品牌。格兰仕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去努力。

【采写】姚翀

【摄影】马华

【视频制作】马华 郑洁琳

【统筹】程鹏 李啸啸

【策划】陈韩晖 罗彦军

《南方日报》报道链接格兰仕布局谋篇智慧生活

【作者】 姚翀;马华;郑洁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创业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