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明世宗为什么添二减一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要表彰开国功臣,陆续把已经亡故的十二位勋臣的神主,供进太庙当中,使他们能够四时享受后代的祭祀。

十二人当中,有中山王徐达为首的六王,还有以虢国公俞通海为首的六位公侯。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明世宗为什么添二减一

到了建文帝时代,礼部侍郎认为,鸡笼山那边有专门的功臣庙,太庙中再设立这些功臣的神位,就是重复,所以应该把太庙中这十二位功臣移出去。

建文帝认为,祖父生前就是这样安排的,肯定有他的考虑,后代不应该修改。

到了永乐三年,朱棣认为自己的岳父、中山王徐达的功劳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功臣,于是下令,每年的春节正旦、清明、中元、冬至等节日,由太常寺的官员前往徐氏的家庙当中献祭,算是特殊的一份恩典。

朱棣死后,洪熙元年,明仁宗下令,把河间王张玉、东平王硃能、宁国公王真、荣国公姚广孝等四人的神主供入太庙,配享太宗朱棣,并由四人的儿子各自祭祀他们的父亲。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明世宗为什么添二减一

四人当中,张玉、王真死得比较早。张玉在洪武年间就是朱棣的亲信,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后,张玉统帅中军。建文二年的东昌之战,张玉被盛庸的军队杀死。

宁国公王真在洪武年间只是一名百户,追随朱棣起兵,因功升为都指挥史。建文四年的淝河之战中,他被平安的军队包围,自刎而死。

东平王硃能和张玉一样,是朱棣的重要助手,仅次于张玉,统帅左军。永乐四年,在率军远征西南时,死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最后一位姚广孝是朱棣的心腹谋士,死于永乐十六年,时年八十四岁。

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死后再没有配享的大臣,而且太庙当中的功臣也一直没有增减。在这种仪式性的问题上,后来的皇帝都是遵照祖制去做,不会做明显的改变,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明世宗时代。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明世宗为什么添二减一

明世宗意外拣了个皇位,极力要让自己显得正统,所以要在祀典上做一些改动,借机夹带私货。

嘉靖九年,明世宗接受大臣的建议,首先肯定姚广孝辅佐太宗朱棣有功,但在他生前,朱棣已经给了他显贵的身份,给了他许多赏赐,这些已经足够了。做为一名出家的僧人,把他和各位功臣并列在太庙当中,“恐不足尊敬祖宗。”

朱棣生前对姚广孝非常尊重,姚广孝晚年病重时,居住在庆寿寺,朱棣几次亲自登门探视。明仁宗知道父亲生前对于姚广孝的器重,才会安排姚广孝进入太庙。

所以,让姚广孝配享太庙,肯定不是对明太宗朱棣的不尊重。揣测明世宗的意思,他所说的不尊重,是对太祖朱元璋的不尊重。如果太祖在天有灵,肯定不满朱棣的做法,肯定痛恨帮助朱棣的那些人,特别是姚广孝。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明世宗为什么添二减一

所以明世宗借口姚广孝是僧人,把他移出太庙,认为他不配那个位置。做为补偿,把姚广孝的神主移到大兴隆寺,由太常寺的官员春秋献祭。

移去一个姚广孝之后,又先后添加了诚意伯刘基和武定侯郭英,有些人的位置也做了调整。

在这些变动的同时,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把自己父亲的神主供入了太庙,位置在明武宗之前,这其实才是他最想做的。

此后,一直到明亡,太庙中的功臣再没有什么改变。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