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片上的諂媚之風

古代名片上的諂媚之風

名片是現代人的交際工具,古稱“謁”、“名刺”等。名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西漢時,名片是用竹木做的,稱作“謁”。

從名片的使用上可以看到古代交際場上普遍存在的鑽營巴結、暗通關節等醜惡現象。一些趨炎附勢的人為了討好權貴,想盡辦法,甚至在名片上做章。據《嘯虹筆記》載,明代有個姓茅的官僚,為了巴結權貴嚴嵩,“每謁嚴嵩,用赤金鏤姓名縫紅綾作柬,嵩以為尊之也。”又據朱國禎《湧幢小品》記載:“張(居正)江陵盛時,諂之者名帖用織錦,以大紅絨為字,而繡金上下格,為蟒龍蟠曲之狀,江陵見之嘻笑,然不以為非也。”張居正奪情秉政期間,“門生上謁者多用白刺,以示親暱”(《暝庵二識》卷二)。因為張居正“不通賄賂,獨好尊大,故人以此媚之”(《陔餘叢考》)。

古代名片上的諂媚之風

顯然,這是一種投其所好的獻媚方式,也是一種精神賄賂,完全可以達到巴結討好的目的。對於這類曲意逢迎的人,清官海瑞是很為警惕,並且一概拒之的。據《迪吉錄》記載:“海瑞為南冢宰,有幣物為賀者,皆不受,名紙用紅帖者,亦以為侈而惡之。”這就比張居正高了一籌,既不受禮,也不吃“拍”。明清時,利用投刺拜客之機拉關係、鑽營投機的情況,在社會上是很普遍的。有一首《都門竹枝詞》對此做了揭露:“大字職名筆畫工,門前投遞紙鮮紅。都鐫拜客無他用,關節曾防暗裡通。”可見在那些身帶製作考究的名片,到處“投刺”拜客的人中,有不少是暗通關節者。

古代名片上的諂媚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