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记者 江丽波 宁宇)9月6日,在哈尔滨市“三育人”“强医德、树医风、塑形象”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彰会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周伟忠主任被授予“哈尔滨市总工会2017年度医德医风十佳标兵”荣誉称号。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为了切实加强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队伍建设,弘扬良好的职业风尚,推动“三育人”工作和“强师德、树医风、塑形象”活动深入开展,哈尔滨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和市卫生计生委决定,对哈尔滨市“三育人”暨“强师德、树医风、塑形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近年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着力在医德医风建设上有新作为,涌现出了很多像周伟忠主任这样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好主任。他们起到了榜样的力量,在医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催化作用。

磨砺成医路 “巧手”释匠心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主任周伟忠侧记

一位医者,一双巧手,一颗匠心。

23年前,他梦想济世,毅然从医。23年后,他历经磨砺,初心不改。

“我喜欢别人叫我周医生,因为做一名好医生是我一生的追求。”他叫周伟忠,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主任;第九届哈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哈市重点专科建设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主髂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IUA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第一届全体委员会委员;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0余篇,编著论著2部,先后获市级科技进步奖、获新技术应用奖多项……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熟悉他的医护人员都说,他是位儒雅的医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灵巧的手,那份追求知识永无止境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

熟悉他的病人都说,他是位好医生,医术精湛自不必说,那份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对医学、对病情认真的态度,让人为之动容。

而他说,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有情怀、有爱心、有温度的医生。

23年来,他沉浸在钟爱的医学事业中,执着那份诊疗中的精雕细琢,用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诠释着医者的“匠心”。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匠心:创新之心

外科医生的匠心,不仅是严谨细致的精细之心,更是不断创新之心。

为了顺应医院发展二、三级学科的细化,2011年,周伟忠和老主任组建了以乳腺血管外科为特色的普外三科。在此之前这个领域医院已有前辈进行过尝试,却效果不明显,所以这个专业一时成了“烫手山芋”。年轻的周伟忠迎难而上,在医院的安排下来到全国血管专业殿堂——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其实,这时的周伟忠已经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但是在北京进修的日子,为周伟忠开启了新视野,作为专业人士,他敏锐觉察到微创血管外科手术的前景。凭着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半年的学习中,周伟忠不仅学成了北京医院先进的技术,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性格,也赢得了教授专家们的认可,积淀了深厚的“人脉”,为未来在医院开展血管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后盾。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周伟忠主任荣获“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称号

学成归来的周伟忠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患者量少、专业团队人员缺乏、配套设施跟不上......“硬伤”并没有让周伟忠气馁,反而让他更冷静,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每一位信任他的患者。慢慢的他技术纯熟了,口碑建立了,患者量也上来了。

医则仁心、学则恒心。处于上升期的周伟忠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发现自己距离血管外科的高标准还有距离。在积极争取下,医院派他东渡日本进修3个多月。进修期间,周伟忠早出晚归,一有时间就泡在手术室或图书馆,为了节省时间,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国研修生的勤奋好学,让以严谨著称的日本导师竖起了“大拇指”。

回国后,他带领着团队向世界先进的下肢血管静脉曲张激光治疗技术“进军”,突破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多疼痛的桎梏,为患者带来了安全、微创、恢复快的福音,为千余患者彻底解决了病痛。

在医术创新上,周伟忠一直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他先后攻克了 “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及“髂总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两项高难手术。同时,在乳腺外科上,周伟忠大胆提出了改革,将所有乳腺癌手术缝合方式由传统的皮钉缝合,改为了美容式皮内缝合,既避免了“蜈蚣”瘢痕给患者造成的身心损伤,给再次隆胸美容的女性患者留了一条便捷之路。

如今的普外三科,从最初完全没有配套设施的纯手工操作,到可以自建杂交手术室完成复杂动脉血管疾病手术;从最初科室年轻医生对动静脉解剖结构认识懵懂粗浅,到拥有多位血管专业研究生,进修生的“高精尖”团队;从最初传统的“开大刀”,到现在微创“小切口”“微创伤”,这一路走来,是普外三科的浴火涅槃,更是周伟忠从由“副手”到科室“领头羊”的艰辛之路。

目前,由周伟忠带领的团队已经形成了“四大支柱”结构——动脉血管疾病专业组、静脉曲张疾病专业组、乳腺疾病专业组、普外科疾病专业组,这个新兴的科室已完成了从“零开始”到“新突破”的蝶变。

匠心,责任之心

周伟忠曾说,“作医生就应该尽心尽力,哪怕有1%的希望,都要做100%的努力去争取。如果医生首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就不是好医生。只要你真正做到了科学、合理,工作都做到家了,就不应该怕。”

46岁的冯师傅,七年前因为腹主动下肢脉闭塞症,面临截肢的危险。为了治病,冯师傅几年来走遍了省内外多家医院。但是几经辗转,冯师傅的症状都未好转,最后他的病没有医院敢收了,没有医生敢治了,一家人陷入了“困境”。通过多方打听,冯师傅得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有位周主任擅长血管外科,冯师傅特意早早挂号就诊。

看过夫妻递过来的影像资料,周伟忠眉头深深的锁了起来。从既往检查报告看,患者的腹主动脉起始段一直延伸到双侧髂外动脉全部闭塞,这种手术非常高难,而且患者还是具有“熊猫血”之称的RH阴性B型血,更要求整台手术“零差错”“少出血”。看到周主任迟迟没做声,以为又没了希望,冯师傅祈求地说:“您就死马当活马医,治成什么样我们都认。”患者的信任让周伟忠非常感动,决定全力以赴为他解除病痛。

因为中心血站存血有限,也为了给患者省钱。周伟忠拜托血库主任提前采集患者自体血液,这种“自体输血”不仅安全,而且为术中争取更多可用的血液。

那个周六周日,周伟忠和他的团队都没有休息,医生们集体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设想了手术的各种突发情况和预案、提出周密的手术计划和方案、跟家属和患者进行了深入沟通。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手术整整进行了九个小时,不仅考验了周伟忠的体力,更考验了他的意志。术后,周伟忠依然记挂着患者的状态,拖着浮肿的双腿,直到患者各项指标平稳,他才放心回去休息。

也许为了更珍贵,所以成功从不会一帆风顺。术后三天,患者因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出席了畸形呼吸窘迫、心衰、肺感染,那一项都足以致命,冯师傅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在五一假期,周伟忠和团队紧密配合重症监护室治疗,二十个日日夜夜,一次次把冯师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终于冯师傅从监护室里出来了,病情稳定了,痊愈出院了……

五年来,每次冯师傅神采奕奕的来医院复查,都会高兴告诉周主任自己家里的喜事、好事。对于冯师傅来说,周伟忠不仅是自己的恩人,更像自己的朋友、亲人……

作为医者,周伟忠不仅有精湛的技术、出色的能力,更应该有一往无前、甘于奉献的坚定信念,和那份“背着病人过河”的责任和担当。

匠心,大爱之心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周伟忠常常说,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病人。周伟忠从医23年,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周伟忠的眼里,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对贫穷的患者,更要分外同情。

家住农村的老李为了治疗肠梗阻,一家人把房子卖了来城里治病。在多家医院几番治疗后,老李的病情不断反复,医生告诉老李手术是最佳方案,但是住院费用需要几万元,可这时老李卖房子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老李走投无路之际,有病友向他推荐了周伟忠。“周主任医德和技术特别好,你找他试试,看能不能给你治好。”

提起当时的情景周伟忠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出门诊,接到老李的病例资料正在思考,老李的妻子却“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周伟忠赶紧把她搀扶起来。满脸憔悴的中年妇女流着泪说:“周主任,您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为了治病我们把房子都买了,病我们实在看不起啦!您救救我男人吧!”周伟忠看着一脸病容的男人、一脸泪痕的女人,认真分析了手中的资料,咬了咬牙接下了这个“难活”。

从入院到手术,周伟忠就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处处为患者想,处处为患者省,甚至亲自去跟相关科室领导去沟通。从手术到出院,周伟忠和科室的医护人员对老李关怀备至,最后出院,老李一家发现这次住院手术才花了6000元,远远低于预计。

60的佘大娘,由于多年便秘,排便不畅,最后导致粪块秘结梗阻于结直肠内,腹痛,腹胀难忍,折腾到深夜不见好转,最后来到医院,此时已是深夜1点。值班的周伟忠马上摆脱困意,一边安抚病患的紧张痛苦情绪,一边戴上手套用手一点点地把秘结发硬的粪块推出,足足花费了20分钟,处置室内遍布臭味,终于解除了大娘的病痛。她的儿子感激不尽,连说:“我们做儿女的不一定做得到的事,医生都做到了,真是太感谢了。”当即拿出现金表示谢意,被周伟忠婉言谢绝了。

做一个对得起病人的好医生,就是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面对金钱的诱惑,周伟忠恪守共产党员的本分,不收红包,不拿回扣。以自己的一身正气、一腔热忱、一份执着,为病人看好病,治好病。

匠心,勤勉之心

对患者关心、对技术用心、对科室上心,可是周伟忠是对家人常怀愧疚之心。

作为一个医生,他是合格的、优秀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丈夫,他总是缺席。孩子病了他没有时间照顾,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等着他去解除痛苦,节假日他常常都在医院查房,为患者换药、调整治疗方案。周伟忠的爱人也是医护人员,在孩子2岁的时候,周伟忠到北京安贞医院进行一年,爱人独自撑起了照顾老人孩子的重责。

不少跟周伟忠合作过的手术室护士,都有这样的记忆,无论多晚,一个电话,周伟忠总会以最快的速度赶来,出现在患者的身边。他爱人无奈地说:“早来晚走,假日无休,对于我们家老周是常事,常常半夜一个电话,他穿上衣服就走,再回来已经是第二天晚上。”

跟他搭档最多的护士长说,一次下班后科室聚会,等了很长时间他都没来。原来在来之前,医院突然送来一个急诊危重患者。刚下班的周伟忠还未来得及换衣服,就被手术室紧急打电话喊去,经过几个小时的血管缝合后,手术成功了,病人得救了,而聚会就这样被遗忘了。

一个科主任的水平代表着一个科室的最高水平。作为主任的周伟忠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切剥缝扎,四个听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却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才做到的炉火纯青、滴水不漏。一个复杂的手术中,这几个动作可能要做几十几百次,只要其中有一次失误,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稍有片刻闲暇,他就赶紧“充电”。周伟忠说:“作为科主任,所有高难手术,自己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当难题交到手中,作为科室的当家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扛下来。”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些年,他收到患者及家属的表扬信及锦旗数不胜数,而荣耀的背后汇聚着汗水,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坚持。他以实际行动展现着严谨细致、执着钻研的工作态度,像工匠一样孜孜不倦,苦练技艺,博学强记,为的是让更多的病人减少痛苦。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入党26年,从医23年,周伟忠说,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做患者的依靠和守护者,必须经过一段千锤百炼却又百折不挠的行医之路,不论背负多大的压力,遇上多大的挑战,都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以赤诚的大爱坚守岗位,以仁爱之心铸就“医魂”,这才是破茧之路。也唯有此,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