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京杭运河积水潭港


万宁桥与积水潭

我长期关注着北京的古桥(从卢沟桥到金水桥),却还是忽略了其中极有特色的一座。

或许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疏忽,而是一个时代的疏忽。不管怎么说,有必要补充一下,以增强原本就模糊的记忆。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积水潭


偶然听一位老先生做报告,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谈论北京往事:元大都是以后门桥为中心的。所谓莲花池,并非城南的那一座(金中都的御苑),而是指积水潭。这我能理解。《燕都游览志》已有注释:“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东西亘二里余,南北半之。西山诸泉从高粱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或因内多植莲,名为莲花池。”至于后门桥乃何方神圣,我却不大清楚。只怪自己孤陋寡闻。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积水潭全景


凭空搜索一番,终于想起来了。由地安门往钟鼓楼去,会遇见某古桥遗址。桥面基本已与两端的水泥马路持平,感觉不到什么坡度,惟一可以作证的是两侧孤零零立着的残损桥栏。况且当时,汉白玉桥栏杆皆捆绑着铁皮打制的巨幅广告牌,如同影壁,遮挡了东西而望的视野,因而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


此即作为元大都核心的后门桥。恐怕因为地安门是明清皇城之后门,老百姓习惯了以此相称。查古籍,其原名为万宁桥,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北侧即为鼓楼


万宁桥与什刹海(古莲花池之一部分)互为依傍,犹如唇与齿的关系——水为唇,桥为齿。此桥建立后没多久,即赶上了一项“大工程”:至元二十九年春,忽必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北京城的大禹)的规划方案,引昌平白浮诸泉入大都西门水关,扩充积水潭容积,使水由万宁桥东南流,出城东水关,经大通桥直至通州……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终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天子脚下,节省了原先“五十里陆官粮”的周折与辛劳。忽必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使积水潭一举成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不仅方便了货物的长途运输,还促成积水潭至钟鼓楼一带(古称斜街)“中央商务区”,有骆驼市、牛马市、鹅鸭市、羊市、米市、面市、绸缎市、皮毛市、帽市等,盛况空前。真是一条金街啊(相当于明清时的前门大街及今之王府井)。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和西侧的金锭桥及后海


这项工程的效率极高。仅仅是在第二年秋,忽必烈自蒙古大草原避暑归来,宝马御驾穿过万宁桥,看见桥下有舟楫往来,而西侧的水域更沿岸停泊着无数粮船,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当即为新修的漕道起了个很吉利的名字——通惠河。万宁桥,记住了这位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之君主的一喜!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通惠河


万宁桥,可以借助滔滔流水梦见南国了,甚至梦见西湖的断桥。从西湖到什刹海(积水潭),中间再无阻隔

积水潭作为销金窟,比南宋小朝廷苦心经营的西湖,有过之而无不及。暖风熏得游人醉,恐怕直把“幽州”当“杭州”了。说到底,都是运河的功劳,使江南的鲜货器物,在大都城里俯拾即是。“积水潭东北岸的斜街一带,帆樯往来,商业繁盛,这在北京的都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万宁桥畔的斜街商业区,既邻近皇城,又擅舟楫之利,南方货物随粮船大批涌入都城,这一带地居要冲,很快便形成了市廛辐凑商贾云集的局面。加以水乡景色不亚江南,势家贵族多在此地构筑园亭,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酒楼歌吹异常发达的都市繁华景象。”(伯骅语)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元惠宗时的集贤大学士许有壬,喜欢填词,先填了一首江城子,题为《饮海子舟中答人招饮斜街》:“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住兰桡,吹暖香云何处一声箫”。还觉不过瘾,又填一首蝶恋花:“九陌千门新雨后,细染浓薰满目春如绣,恰信东君神妙手,一宵绿遍官桥柳……”他所描写的“天桥”与“官桥”,都是指万宁桥。万宁桥一带,肯定栽种着许多杨柳,千丝万缕,浓得化不开。洇透了古人的诗句也洇透了后人的思念。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汇通祠


积水潭至钟鼓楼,是元大都繁华的市中心。而万宁桥,相当于标志性建筑了。唉,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商贾旅客,曾经从这小小的石拱桥上走过?可惜连脚印都没有留下。我只能凭空想象了。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积水潭港旧址


万宁桥属于“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既是桥可通行,又作闸以制水。郭守敬开凿漕道,将积水潭作为水库,而又在通惠河沿途设立闸坝10处以资控制,有船来往方提闸放水,平常则紧闭。看来真够“节能”的。设在万宁桥下的,叫澄清闸,又名海子闸,是积水潭(旧名海子)之水流的第一道关卡。同时,又作为大运河的终端。一路溯流而上的江南粮船,降帆穿过万宁桥的桥洞,就进入可抛锚卸货的避风港了。紧提着的心也就可以放下——总算顺利完成了任务,万事大吉!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郭守敬


假如说积水潭是元大都的胃,日以继夜地消化着整船整船的粮食,那么,万宁桥无疑属于咽喉。它吞噬过太多的财富。

直到明朝毁弃元大都,改造新城,万宁桥才真正感到了饥饿。积水潭,也一样地饥肠辘辘:“自明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潭之宽广,已非旧观。”(《宸垣识略》) 大运河终点码头,南移至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下。大通桥取代了万宁桥的地位。而大通桥与万宁桥之间的这段旧漕道,声明作废。先是逐渐淤塞,最终断流。万宁桥,再也无法亲眼目睹江南的粮船了。朝代更替,它仿佛一夜间就老了。打掉了牙,只能往肚里咽。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西侧与后海中的西海相通


据伯骅先生回忆:万宁桥在北京创办有轨电车时其石拱桥外形尚基本可见,其后几经筑路施工,此桥遂被埋盖于路面之下,迄今只有两面历经沧桑、饱经风雨剥蚀的白石桥栏立于马路两侧。“万宁桥东侧原有一家白肉馆,后以卖大灌肠出名的福兴居,在此店的南墙外,三四十年代尚可见一段河身向东南延伸。此河身通过一片空地至东皇城根福祥寺胡同口外,经东步粮桥(俗讹为东不压桥)入东吉祥胡同之北河沿。当时此段河内每年雨季尚通流水。部分河段尚有白石栏杆遗存。此可参照孙承泽《天府广记》所载,明天顺二年(1458年)户部尚书杨鼎等奉命勘查通惠河时所上报的‘通州至京城四十余里,古有通惠河故道,石栏尚存’一语以为印证。”可我与万宁桥邂逅时,已是20世纪80年代,桥栏虽然依旧遗存,桥洞却被砂石封填成实心的了,以保障过往车辆(不乏重型的)之安全。不知那被填埋的空间里,古老的闸门尚存否?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经过风雨侵蚀的万年桥护栏


幸好,近期以来,后门桥不仅被老百姓街谈巷议,还出现于市政府的治理与规则方案之中。道路一侧,立了一块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恢复了其古称:万宁桥。人们把这座残败不堪的石拱桥作为宝贝来对待。先是拆除两侧“煞风景”的广告牌,修补破损的雕花桥栏与望柱;继而又挖开被封堵的桥洞,并疏浚两侧的部分河床,使什刹海之水从桥下流过。曾经蓬头垢面的万宁桥,终于可以在水中照一照镜子,梳妆打扮。

再见万宁桥,它已收拾得干干净净了,甚至流露出几分娇羞的神情。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万宁桥头的镇水神兽


在清理淤堵多年的河道时,挖掘出五、六件巨大的镇水石兽,皆是通惠河之旧物。维修者依照昔时之格局,将这一系列出土文物砌在河岸。凭栏俯瞰,能看见这一只只威风凛凛的石螭,栩栩如生地趴在水边,作吞吐状。渴了吧?老伙计。

听说凿通桥洞后,有人很担心:700余岁高龄的石拱桥,是否有力气承担现代化的交通?赶紧做了个实验,让数十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桥身上,发现桥梁的结构与框架并没有坍塌或变形。考试就算通过了。万宁桥呀,你的脊梁骨真够硬的!连“主考官”们都不禁感叹:瞧瞧古人的建筑水平,绝非当今某些“豆腐渣工程”所能匹敌。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积水潭(西海)边的汇通祠


以永定门为起点,前门、天安门,紫禁城午门与神武门,乃至景山、地安门,直至钟鼓楼,形成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全长约8公里。在这条横贯古今的中轴线上,万宁桥原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与天安门内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从建造时间上而言,也算得上是兄长。难怪明清时称之为后门桥呢。可惜,我们不够重视,使其遭受了太长时间的寂寞与埋没。

重见天日的万宁桥,似乎并不抱怨什么。不管是冷遇还是礼遇,对于它来说都无所谓,都不过是瞬间的事情。至于桥东侧的河道,目前只疏通了100多米,水流到尽头就截止了,未能再延伸下去。即使这样,已够不容易了。要知道,原先这一段早就被填平,上面还盖起诸多违章建筑,光是拆迁就挺费劲的。


万宁桥与积水潭|「北京往事」连载8


当然,如今的规模,与元大都时无法相提并论。据说那时皇城东北角外的河道宽约27.5米,一旦万宁桥开闸放水,则成滚滚洪流。而当年的积水潭,更是比今之什刹海宽广若干倍:“为了便于漕运,于元延六年(1319年)和泰定元年(1324年)曾用条石砌护积水潭沿岸,‘以石瓮其四周’。在今新街口豁口外的北京变压器厂院内曾发现元代积水潭的石泊岸遗址。地安门百货商场地下发现了条石护岸……从这看出积水潭在北京城的重要作用。”(何成语) 斗转星移,积水潭变得消瘦了,而万宁桥依旧鹤发童颜,保持着健美的体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