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岘诗篇自此开——拟岘人物(3)王安石

拟岘诗篇自此开

——拟岘人物(3)王安石

1057年,拟岘台落成。王安石的同乡好友曾巩(其实他们也是亲戚)欣然作记,写下了千古名篇《拟岘台记》。但是从王安石的诗《为裴使君赋拟岘台》来看,裴材应该是曾给王安石写过信,请他为拟岘台的落成作记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王安石并没有应约。不过,裴材也没有空手而归,王安石给他写了一首诗。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先生,因受封荆国公,又被称为王荆公。王安石家在抚州城区盐步岭,也就是今天荆公路邓家巷,与拟岘台相隔很近。王安石祖上原是太原人士,曾祖父王明是名游医。他由太原迁居临川,成为临川王氏一世祖。至于王明迁居临川的原委,王安石自己也说"不知所以徙"。王明生有三子,长子就是王安石祖父王用之,没有功名;次子王观之(或贯之),三十六岁中进士,是王氏在临川后的第一个进士,王氏家族自此进入仕途;三子王质之,没有功名。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则是王氏的第二个进士,他22岁就考中了进士,从建安主簿起步,最后死在建康通判任上。王益为官,一以恩信,所到之处都颇有治绩。王益的时候,王氏家族经济条件应该还很一般,所以王益不管到哪都是带着家眷上任的。王安石是王益的第三子,前有同父异母的王安仁、王安道,后有王安国、王安世、王安礼、王安上。王安石21岁考中进士,宋人笔记中多记载,王安石原本被拟定为状元,但因为考卷中一句"孺子其朋"让仁宗皇帝很不高兴,揭榜时与第四名的杨寘对调了。宋人王铚的笔记《默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庆历三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自知制诰避亲勾当三班院,察之弟寘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士人卷子。寘因以小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焉。晏公明日入对,见寘之赋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寘。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寘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器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

王安石素有改革变俗之志,"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登上仕途后,王安石先后任签书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特别是在鄞县,王安石颇有作为,修水利、办学校、放青苗、严保甲,俨然就是后来熙宁变法的"具体而微者"。1057年5月新任常州知州,但是直到7月才到任。王安石在常州任上所待时间不久,第二年2月就离任了。在常州,他主要精力放在开运河上,而且遭到不小的阻力,最后以失败告终。正在王安石为开运河焦头烂额之际,他接到了老家父母官裴材请他为拟岘台作记的信。加上来常州前,儿子夭折,或许王安石当时确实没有心情来作长篇大论,于是婉拒了作记的请求,而给裴知州写了首诗。还是来看看王安石的这首《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间。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诗歌开门见山,先点明裴材创建拟岘台的主旨,即追攀羊祜的德政。接着描绘拟岘台周边的环境和风光景致。其中"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间"是面上写景。"歌钟殷地",以典喻抚州乃文化昌盛的礼仪之邦。"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则从点上写景,描绘登临拟岘台所看到的抚州城墙和汝水的姿态。最后两句"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表面上是说如今天下太平,再也不是羊祜所处的乱世,应该多消遣娱乐。实际上却是委婉地警示人们不忘不要死于安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