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孩子的教育是所有人關心的一個大問題,在城區裡,教育體系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在一些貧困山區,有的家庭沒有條件供孩子上學,更別說可以讀書認字了。於是在大學生這個群體裡,就出現了支教活動,抱著讓更多孩子享受到讀書的快樂,他們在寒暑假或者是在自己實習的期間,甘願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橋樑,紛紛報名參加支教活動。

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剛開始這種支教活動飽受大家的歡迎,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都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看來看,但是在那些貧苦山區的孩子們真的是這樣想的嗎?其實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心裡並不想這些大學的哥哥姐姐再來自己的家鄉來支教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支教原本是件傳播知識的,奉獻愛心的好事情,這樣不僅可以給更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子能夠讀書認字,也可以讓那些想要學習的孩子對學習更加刻苦向上,給他們創造一個走出大山的機會。

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但是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那些參加支教的大學生教育能力不過關,師範類的大學生能力相對好一點,但是很多都是非師範類的大學生,他們的教育能力參差不齊,到了山區只能教孩子們音樂、美術方面的娛樂方面的內容,但是對於語文、數學這些重點學科,因為支教老師知識的不牢固,不但沒有把該有的知識教授給他們,反而還擾亂了孩子原來學習的進程。

儘管這些到貧苦山區支教的大學生,去支教的真正原因遭到了大家的質疑,有些學生懷著到山區鍛鍊自己意志力而選擇支教,或者有的大學生是為了能夠拿到自己“實踐學分”來完成學校的任務,保證順利畢業才選擇支教,更多的人是為了給自己增加社會經歷,畢業以後好找工作。

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大學生借用寒暑假到山區支教,一般時間在一個月左右,抱著去吃苦的意願來到山區,到了那裡才發現條件艱苦,支教結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離開。在這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這些大學生並沒有教會孩子們多少知識。

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然而,孩子把這些大學生當做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對他們都充滿了好奇和感恩之情。大學生“任務”完成離開,但是在山區的孩子卻長時間陷在了離別的悲傷中。他們覺得這些哥哥姐姐的到來,給他們乏味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在彼此的感情熟悉之後選擇離開,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原本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現在卻感到失望。山區有的家長還抱怨道,自從大學生去支教過後,他們的孩子每天就想著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養成了攀比懶惰的心理,更無心學習了。所以更多的孩子和家長都不願意大學生再來他們的地方來支教了。

大學生貧困山區支教“變了味”,留守兒童:求求哥哥姐姐不要再來了

大學生支教爭議不斷,但還是有很多不缺乏在山區堅守幾十年的老師,這些老師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支教的道路中,他們一心想要給山區的孩子帶去希望,把自己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這樣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你們是怎麼看待大學生支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