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诗时,哪个方面最重要呢?

a海洋之心


情感意境和平仄韵律,分别称为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当二者在创作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我会选择“内容为王,形式让路”。

我国诗词界横空出世,一柱擎天的大诗家毛泽东主席,曾在1957年1月就对诗韵改革提看法时指出:“关于诗,(一)精炼;(二)有韵;(三)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要编一本现代诗韵,使大家有所遵循”。可一直到了2004年,才有了由中华诗词协会整理发布的第一部新中国“韵书”面世。《中华新韵》在诗词创作者的推广和运用中,听说又出版了更趋完善的《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的发表说明了什么?当然是证实了用新韵作诗填词的诗人词家越来越多,现象十分可喜,应该继续保持发展下去;也说明了中华诗词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过程,不能等也不能急,要坚定不移地稳步前进。

如此:1·《中华新韵》的修改和完善,会让创作格律时,选韵填词更加宽松容易,更有可能做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2·其实纵观古人,其诗词格律也有很多灵活性,步步拘泥于形式,反而伤害到诗词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词,艺术质量也会降低。


写诗哪个方面最重要,是想比较内容和形式孰轻孰重的问题。古人作诗也是灵活应对的,如犯了孤平之后,就会用拗救之术补救;今人写诗就更要容变和大胆创新。

有不少形式主义者,把格律看得高于一切。如少数入门者,对诗歌鉴赏和文艺批评欠缺补课,讲点格律也只会照本宣科,可见他们对律绝的创作技巧也只能似懂非懂,略知皮毛。有人一口咬定只要是破格出律,就不能算是律绝。可近体诗在破格出律后也是有补救方法的,比如说犯了孤平,拗救就能做到回天有术。其实古人好多诗歌,就让今人茫然生疑:这究竟算是格律?还是非格律?

比如敢叫诗仙李白望而却步,搁笔不提诗的崔浩名作《黄鹤楼》就是一首拗体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诗是被很多种律绝版本选入的上乘之作。但仔细分析,其首句“仄平仄平平仄仄”就违反了句内平仄交替的原则。颔联平仄为“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出句与对句中的“不复返”和“空悠悠”也失对,这就同时犯了多种禁忌。

如果说唐代律诗有一个渐熟过程,那么杜甫应当是公认的第一律诗圣手了,可是其不少诗作,比如《白帝城最高楼》一诗,就除了平仄不协调外,还有大量的奇险用词。有兴趣者可去找诗分析。——当然,这些名诗也得到了后来诗评家们精彩又合理的解释。但毋庸置疑,崔浩和杜甫明知故犯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了好词警句,绝不削足适履!内容岂能迁就形式。而一些绝不死守陈规,善于容变的古诗人,就因其突破窠臼,才获得了破茧成功,给后人留下了传承千载的佳美诗句。

在《悟空问答》平台的诗词栏目,也总会遇到一些好为人师者。他们酷爱揪住你习作中的“破绽”指手画脚,却从不问一声作者如此处理,是出于何种考虑?而对诗歌内容的读后感如何,他们更是惜字如金,绝口不提。就好像围观圈养老虎,他们除了鉴定美丽斑斓的虎皮之外,就是鉴定虎皮的斑斓美丽。我想,形式主义者们如果在鉴定习作者格律诗的同时,也顺便对内容做出几个字的点评分析,最棒。这才会让创作与批评共同发展并驾齐驱。而且,这样做能让被批评者更加乐意接受批评家的你。

批评和鉴赏,不能跛脚而行。而《悟空问答》是大众诗歌爱好习作者的园地,要允许犯错甚至“试错”,鼓励进步和创新。当然,水平高者要到诗词网站或专业纸刊投稿,就必须中规中矩,这个另当别论。

附填词习作修改稿《鹧鸪天·松》。


翡翠虬龙劲骨沉,攀崖巨爪嵌岩深。

昂头吐落山中日,舞臂牵来岭上云。

抓闪电,抖龙鳞,呼风唤雨斗乾坤。

弄潮绿海掀涛吼,铸就霜姿傲雪魂。





默金cc






文化圆场:人生阶段与诗词之路

作诗时哪个方面重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与人的成长相比。人的成长期大体分为幼儿期、少年期和成年期,当然成年期又能分若干时期。同理按阶段,作诗一般可分学习阶段、创作阶段和自由阶段,其中学习阶段还可分为基础阶段和临摹阶段。

幼儿期什么重要?学走路、会走路。作诗学习阶段什么重要?打基础、多临摹,就像开始学书法描红一样。这个基础又是什么?先学对对子,初步掌握词句的平仄,也就是句式韵律。因为学会它,不仅是掌握了对联这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且也会在作诗填词中会自觉的应用,可以说会作对子是作诗的第一步;其次多背诵一些诗词,因为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少年期什么重要?进学堂识文断字最重要,不仅如此,还要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为后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对应作诗,应该到了独立创作的阶段,那么,创作时什么最重要?其实,这个阶段,作诗不要太奢望出意境,因为意境是建立在严格的操作方法,而这个方法正确与否,决定着这个意境的真实价值。怎样才能掌握作诗的正确方法呢?对照唐诗作,要讲平仄、押韵,如果刚开始用不好《平水韵》,那没关系的,可以用现在的北京话四声先凑合一下,等练熟了,达到心手一致的时候,再回头用中古四声。现代四声与中古四声,虽然均称为四声,但阴阳上去与平上去入差距很大。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四声没有入声。那么,入声哪儿去了呢?它们分别派到阴阳上去四声上去了。有人或许问,现在又不是唐宋时期,为何要押那个时候的韵呢?很简单,唐诗宋词是人家那个时候的,如果你不用,古人会深感兴慰,因为看到子孙后代创造出时代文学了!可是让古人失望了,我们还是按他们那时的诗样照葫芦画瓢呢,而且又不专心的画,还梦想如何的改变和突破呢!
古人会说那不行的,照着作诗填词可以,必须用我们那时的韵,因为作诗填词不单是押韵的问题,主要牵扯到乐律呀,去掉了入声,句式字句与乐谱乐段上的标号不符,从诗词来讲是失律,从音乐上讲是跑调了呀!还是多问个为什么、多思量,就更为稳妥一些。从理论上讲,既然现在与唐宋时期相差很久了,诗句押韵完全可以押现代韵了,即刚刚颁布的《中华通韵》,那为什么古典诗词还要用《平水韵》及派生出专用于填词的《词林正韵》呢?原因前面说过了。写现代诗歌及戏曲唱词等完全可以用新韵,正如元代在古典诗词上延用中古韵,在创新的元曲上用新䪨《中原音韵》一样,后来清代也是这样,官话京腔,作诗填词是唐宋之声,《佩文诗韵》就是例证。佩文,何也?康熙大帝之斋号是也。

成年期什么重要?创造条件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国多出力,多做贡献。对应作诗填词就是创作的自由阶段。由于少年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创作经历和作品,经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阅历丰富了,观念形成了,这个时期的创作不会无病呻吟,写景抒怀由感而发,可以说到了创作的自由时期,抽屉里装满着作品,积攒下来,如果传世了,那么就为我们这个时代争光夺彩了!

结论虽然写一首诗涉及到平仄、押韵、意境等方面,里里外外都要顾及到,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押韵。中国古典诗词怎么用韵,这是其内核的音乐性要求所决定,非人力所能为之。新韵就在努力创造新文化上用功,不要总是在古诗词上打注意。一代有一代的文化,这是文化历史的规律,也是赋予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关键要有改革创新,要挖掘和利用好文化的自觉性,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能力,努力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如果真的想学诗词,那就请关注《三上词话》,尽管她出自自诩为“黄河学者”之手!举一举手,轻轻地点击下面的链接,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并非是传说。


三上词话作者


写诗要平仄协调,要有韵律,《七绝》一定要有七字四韵,平仄之间虽然不要太严,但基本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没有这种规律,就不叫《七绝》诗,那就成了现在的顺口溜,总之平仄要懂,后知压韵,才能写出《七绝》诗来,

如律诗它八句,平仄更加严,中间四句,平仄一定要分清,对句恭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量词对量词,平仄一定要搞好,写出来的诗,淳厚有趣,朗朗上口,非常舒畅,

写不好的律诗没平仄读起来拗口,不适,所以好多写出来虽然八句,其实是个冒充货,以不懂而蒙不知。


笑看人生liu1964929


写诗哪方面最重要?我想众口一辞会是意境,这也经常作为反驳格律的理由。的确,写诗当以意境为追求,但这并非适合每一个人。

学诗如同建筑,须重视积累,而意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阶段的突破口都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学诗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

如何写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格律与意境并非是对立的。古人能在格律的前提下写出意境,今人也是可以做到的。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了解诗的[规则]。诗有古体与格律诗之分,初学可从古体短诗入手,有一定基础之后,有兴趣再学格律诗。写诗不一定非要格律,但如果标为[绝句]或[律诗],还是得按照格律的规则来写。

在熟悉写诗规则之后,下一个突破点是[辞藻]。诗讲究文采,词汇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积累辞藻最好的方法是读古诗,不一定要会背,只需挑选符合自己气质的词汇即可,这点对以后形成个人风格比较重要。

有了文笔作为基础,[技巧]是下一道难关。这个阶段需要学习的有[谋篇布局]、[写作手法]、[炼字炼句]等,内容比较多,大部分人写诗都处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写诗崇尚自然,所以不学技巧。殊不知,只有经过反复的锻炼,才能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反之,多是打油诗或老干体。

而最终目的,自然是[意境]。往往有以上的基础,才能体会出意境的细微之处,自然也能读懂何为好诗。古人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是意境之道。当然,如果你自认为是写诗天才,可以直接忽略以上几个步骤。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诗词爱好者关注,共同学习交流——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写一首最重要的自然是意境,而一首好诗的意境则是靠各种手法来描写。



我们随便拿一首古诗来看,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格式整齐,唐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都是讲究对仗工整,每一行字数都相同,且有的诗还讲究押韵。可那毕竟是古诗,现代诗少有讲究是否对仗,更不用说平仄韵律了。

而靠辞藻堆砌起来的诗句文章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我们看诗不是看花看风景,只看表面。千古流传的好词佳句哪个不是意境深远。

在写诗的情感方面,看过许多诗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间接抒情,通过借景借物等方式表达情感,而这种写法反而更好的的写出了意境。

先看《诗经》中的千古佳句: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诗意境深远不用多说,难得的是不靠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把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诉说出来,且引发众人的共鸣。句中没写情,却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想要诉说的千言万语。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前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句描写了边塞的雪景,而下句的立马与冬雪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眼前出现一幅万物复苏的春景,带来暖暖的春意,象征了满满的希望。

再看看现代诗:

3.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句耳熟能详的佳句出自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轻盈欢快,充满愿景,就这句诗而言。

4.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这句出自卞之琳的《断章》,你正在看风景,此时你和风景正是别人眼里的风景。讲述着人与人之间奇妙的相遇,缘分。



看过一些现代诗,可以发现好的现代诗并没有堆砌辞藻,讲究平仄韵律对仗,反而是寥寥几个字写出了深远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情怀。

在现代环境里,不一定要学着古人写律诗,也没必要去讲究对仗平仄韵律,我们生长的环境、读的书到底是与古人天差地别,写诗最重要的是求一个意境深远,情感到位,格式好不好不那么重要。

当然,要想写好诗得多看看古诗,多揣摩,那些好诗经过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其中智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


派小星的海洋世界


题主罗列的这几点,我觉得情感和意境最重要吧。

情感,不光是诗句,是一切文体的基础。没有情感就没有灵魂,文字就成了堆砌,毫无灵性可言,不如不写。

意境,是诗词勾勒出的一种景象,通过文字营造出的一种氛围。读者通过意境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喜怒哀乐。与意境相近的有王国维老先生提出的“境界说”,并有名句“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看出境界有多重要了。

相比较平仄、押韵、对仗等,情感和意境是核心,平仄、押韵是为了朗朗上口,对仗是为了整齐工整,后三者是手段是工具,明显服务于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营造。

从各种诗体发现的历程看,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词敝则有曲。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照此说,文体也像人从幼年到盛年再老去,渐渐失去生命力,逃不出始盛终衰的宿命,“各领风骚数百年”。一种文体为什么会失去生命力,最要的一点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格式逐渐固定,规律太多,只留下了空壳和花架子,思想性艺术性被排挤在外逐步丧失,生命力也便枯萎。

由此,题主罗列的几点,我认为最无用的就是辞藻!华服愚多形式愈精则愈掩盖本真。愚以为,不光是诗,在写各种文体中,辞藻都排在最后,最不宜过份渲染着力!

赞成愚见与否,请关注“也耕也读也采薇”原创,思维碰撞出火花!


也耕也读也采薇


其实,一首好的,成功的诗歌,涉及到方方面面都优秀和出色,否则就会有以词害意,或有筋无骨的诟病。如果确实要选一个重要,或优选哪一个为先的话,就要先说清楚它们的概念。



1、情感,辞藻,对仗,平仄这是一首诗歌的某一方面,某一个方面的要求;而意境,则是一个审美范畴,与其它四者并非并列关系,但和情感,辞藻的联系更加密切,丰富的情况,优美的辞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而在一首诗歌的意境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所以非要选的话,意境情感是最重要的,辞藻次之,对仗平仄又次之。

2、在我国诗歌源头一是《诗经》,二是《楚辞》。从这两部诗集来看,也是情感意境最重要的,《诗经》开篇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是直接抒发了爱慕的情感,和求而不得的遗憾之情;同时营造了唯美而优雅的意境。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辞藻对仗平仄这些。《楚辞》的名作《离骚》同样也如此。孔子就是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明白的指出,发乎情感,使人获得相关的审美情趣。表明,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情感意境。



但是,并非说辞藻与格律(平仄、对仗)没有用了,随着诗歌的继续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既说明诗歌在情感表达的首要特点,也强调了诗歌在文字方面的整体性特征,说明辞藻与格律的重要性。其实在《尚书》中,也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作诗以言志,高歌以咏言,作声以依咏,演律以和声。诗歌要用来唱诵,它的格律平仄、对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在文字并不是很发达的时候,诗歌要流传下来,靠的是人民的口口相传。



3、历史上的名篇诗作来说,也往往是情感意境第一位,例如李白的短诗《静夜思》既表现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又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同理在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么平实的句子了,就是意境塑造最成功的例子了,王国维称颂道“无我之境”,做到无分物我,是最高的境界。还有数不胜数的名作都一样。

4、但是,无论怎样说,也要明确辞藻和平仄,对仗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为什么现代很多人说,现代诗不优美了,就是不注重辞藻和格律的负面的影响,忽略了诗歌的音乐性、可读可颂的特征。所以,一首成功的诗歌,既要有充沛真实的感情流露,塑造优美真切的意境,也要有优美的辞藻,同时注意修辞、韵律等的综合运用。


龙31991660


一、回答这个问题前,还是先看一首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此诗词句几乎是口语话,内容也很直白,至于“词藻、平仄、韵律、对仗”也不讲究。如果不清楚此诗的人,尤其是抱着格律不放的人,看到“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时,难免会嗤鼻一笑——这也叫诗?

可是迷底揭开,这首诗的题目叫《山中与幽人对酌》,作者居然是诗仙李白,不屑者该傻眼了。谁再有才,也不敢跟他论诗啊。就是公认的格律诗最精妙者——诗圣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是甘作小弟,对李白的才情和气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这首诗能被流传,难道只因为它是李白写的吗?要是他人写的,是不是就会被扔进纸篓里呢?

其实,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首诗本身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在山花烂漫的时节,和志趣相投的友人开怀畅饮,一杯接着一杯,不知不觉中就不胜酒力、昏昏欲睡。刚嘱咐友人先离去,却又酒醉心明,不忘与友人约好下次再聚,还要带着琴来增添雅趣。

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尽情享受美酒和相聚的快乐。人生苦短,何不放下心中的愁绪,珍惜当下好时光。

老子说:“大道至简”,写诗亦有相通之处,就拿此诗来讲,第二句“一杯一杯复一杯”看似直白粗糙,实则是不加刻意雕饰、快意直爽。读到此句,马上就会浮现诗人畅饮的画面。诗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全靠意境取胜,这才叫技高一筹。



二、回到题目上来,意境与格律(平仄、对仗、韵律)、词藻的关系应该是并不排斥的,但若非要有取舍,那自然是选意境。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优秀的歌手表演时可以没有华丽的衣妆,可以没有配合的舞蹈演出,可以不要炫耀的舞台,他只要一开口,哪怕就坐那儿,他也能镇得住场,观众听着他的歌也是一种听觉享受。诗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有好的意境,那些外在的包装有也不多,无也不少。至于情感,那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诗言志”,没有哪个诗人写诗时是不灌注自己的情感进去的,情感是融入到词句中,再营造出意境。这是诗的魂和骨肉,是支撑起诗歌的梁柱。


过客春


我觉得写诗,最重要的是诗从意出。我写诗就是信手而写,一气呵成,诗己在意中,什么修辞,词藻等等信口而来,把心中意念充分表达,信马由缰,到一定程度,觉得可以了,诗的初稿,大架搭成,再看结构,定格式,修饰,选择适当词汇,推敲成诗,但以原意为中心。写的象古体诗,近体诗,词类?有伟大文学家说过,不赞成太拘泥于文言文,格律。可以按接近的形式改写。我觉得这样作的诗词,文章,意能尽情,词汇切意,朗朗上口,读之顺溜。但有缺点,改之困难,笔拙词穷。这是我的写法,君有何好方法,公之共享!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整体的把握和个性的彰显。比如朱元璋登基时,一个放牛、当和尚的草根出身也能"诗性大发"、出口成章?"公鸡一叫撅一撅",底下大臣们就楞;"公鸡两叫撅两撅",大臣们就笑;"三声唤得扶桑日",大臣们就椤住了;"扫尽残星与晓月!"群臣立马伏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为何?从前句看,平淡无奇。就象"窗外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一样,看似重复,实则不然:一则醒人耳目,二则着意强调其艰辛,三则缘自环境,即接地气,又触景生情,还能让人倍感亲切!实则隐喻自已身世。这是伏笔:酝酿,造势。第三句便锋芒毕露,气象万千。令群臣激奋,擦拳磨掌。第四句则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以霸气十足,王者归来的形象屹立在群臣心尖一一一个大明王朝的时代来临了!这首诗看似粗制滥造,粗陋不堪……整体效果却不错,值得借鉴、欣赏。尤其其气势,更是油然而生,发自肺腑,与其说"令群臣眼前一亮",还不如说它更符合朱元璋本人个性。好诗就须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