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相和,典雅清新——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是在湖北民間器樂中獨有的器樂類別,是以“絲竹”為主奏樂器演奏曲牌,與打擊樂合成的一種器樂藝術品種,故宜昌絲竹亦稱“細樂”,主要流行於夷陵區的鴉鵲嶺、龍泉,並以鴉鵲嶺為中心,輻射毗鄰的枝江、枝城、當陽等縣市,擁有60幾個樂班,700餘人。

宜昌“細樂”以其演奏效果上的細膩、婉轉、吉祥、典雅而被廣泛用於民間吉慶、盛典等各種紅事場合。

絲竹相和,典雅清新——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

(淵源)

民間藝人的必讀物《禮樂須知》中描述:“自三皇五帝各有音樂,用以宗廟以薦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於朝廷以彰威儀,用以酒筵以宴賓客,所謂禮樂也”。由此觀之,宜昌“絲竹”屬於中國傳統的禮樂。

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地民風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描述;著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的詩句。據清《東湖縣誌》載,宜昌風俗一般在“元宵張燈……鼓樂笙簫,遍遊街市”。

(特色)

絲竹相和——

“絲”與“竹”是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絃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製吹奏樂器與絃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緻,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如江南絲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駿馬》《梅花操》、二人臺牌子曲《南繡荷包》《推碌碡》等。

“絲竹”(或稱管絃)作為一種演出形式,早在《晉書·樂志》中就有“絲竹更相和”,“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絃”的記述。自魏晉以來的諸多文獻中,都有關於絲竹樂隊組合形式和絲竹樂的一些記載,可見絲竹樂的歷史相當久遠。

在傳統民族器樂中,絲竹樂與絃索樂是有區分的。絃索是純由彈絃樂器合奏,樂隊組合中無竹製管樂器。但對某些樂曲來說,既可用絃樂合奏形式,也可採用絲竹樂合奏形式,甚至對某個樂種來說,有些樂曲用絃索樂隊演奏,另有一些樂曲則用絲竹樂隊演奏。如廣東音樂早期的樂隊組合“五架頭”屬絲竹樂隊,後期的“三件頭”(高胡、揚琴、秦琴)則為絃索樂隊。而今天的廣東音樂絃索樂隊和絲竹樂隊兼用,由於兩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所以一般把絃索樂也歸於絲竹樂。

絃索樂隊以《絃索十三套》的樂隊組合為代表,樂器有胡琴、琵琶、三絃、箏。絲竹樂隊以江南絲竹的樂隊組合為代表,常用樂器有以簫、笙、二胡、中胡、琵琶、揚琴、小三絃、板和極鼓等。

典雅清新——

絲竹相和,典雅清新——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進校園

宜昌絲竹以五聲音階的旋律占主導地位,有個別曲牌出現偏音,多作為過渡音在旋律中一帶而過,也有個別曲牌出現“徵”音徵降的現象。宜昌絲竹以其風格獨特而被列為湖北省獨樹一幟的器樂藝術品種。

宜昌絲竹在當地傳統民間長期演奏於婚喪嫁娶和民俗活動之中,主奏樂器為絲絃和竹管。該樂種的曲牌有明顯的絲竹曲牌特點,有以“一曲生五曲、五麴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同時還以起調畢曲音構成主導樂句貫穿全曲。宜昌絲竹曲調優美,表現細膩,加上打擊樂輕敲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則較為華麗,板式也較為規範,曲牌、小調與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風格。

(傳承)

宜昌絲竹現有六十餘首樂曲,僅鴉鵲嶺一鎮就有六十多個樂班,七百餘樂人。常見曲目有《水龍吟》《戲球》《小起堂》《小開門》《客喪》等。

宜昌絲竹的樂班或8人或4人。8人班主要用於紅喜事類,建制運用是打擊樂2人,絲絃2人,彈撥2人,竹笛、竹蕭2人;四人班的應用為鼓手1人,笛和蕭1人,彈撥1人,絃樂1人。所用樂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蕭,大堂邊鼓、花鼓、恆鑼、馬鑼、小鑼等。

宜昌絲竹因傳承的斷層和藝人的老齡化使之走到消亡的邊緣,亟待搶救保護。總結、研究宜昌絲竹的聯曲規律與樂曲派生技法,對拓展民族音樂創作、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宜昌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